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023|回复: 21

作坊溢香米面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毛先金 于 2015-1-21 16:27 编辑

作坊溢香米面油



    “黄土筑城墙,兵马跑四方。听到锣鼓响,个个脱衣裳。”家乡流传的这首谜语,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应该知道其谜底。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櫑子结构及其稻谷脱壳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前,沅澧流域农户自食的大米、食油、面粉(或浆)均由自己土法加工。用石磨、石碓、石碾、櫑子、风车、筛子加工粮食,用木油榨加工油料。

整米:三步渐熟

   
    将稻谷加工成米,俗称整米。
    整米的工具主要有櫑子、风车、石碓、筛子。櫑子有木櫑、土櫑子两种。土櫑子由木脚、下装、上装三部分组成。下装和上装均由竹、木、粘土构制,周围为篾制圆筐,圆筐内紧筑粘土。下装中心为櫑心,櫑心用硬木制作,下端固定在櫑脚上,上端凸出,与上装套合。上装留出进谷的空间,并由周围向中心下斜,中间安一木櫑眼。上装两侧安櫑手,櫑手两端各凿一圆孔。下装和上装磨合面均有序安硬木片,称为櫑齿,櫑齿略凸于粘土平面。推櫑需用櫑把钩,其主杆与手握把呈“T”型,与櫑手套合的一端呈“L”型。
    第一步:櫑谷。
    将谷倒入櫑子,操作者双手握櫑把钩,推动櫑子上装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使谷粒的谷壳与米粒分离,并落到櫑子周围地上。将这些壳粒用撮箕到进风车进料斗。手摇风轮,于是,糙米、谷壳、碎米分别从不同的出口撒下来。风车各部件除铁手摇把外均为木制,上部为“V”型进料斗,斗底部有可控制出料快慢的手动阀门,右边为鼓风部分,左边部分自右至左有3个出料口,靠近鼓风部分的第一个出口和第二个出口与地面成60度倾斜(第二个出口一般在风车背面),第三个出口(俗称大口)在风车的左方,与地面平行。糙米从第一出口出坠落,碎米从第二出口滑出,谷壳从大口飞飘。
    第二步:舂米。
    一般人家都是石碓舂米。碓由碓架、碓杆和碓臼三部分构成。碓架为木制,是一个3尺多高的扶手杠,碓架下部是踏板和碓杆。碓杆的前端装有一个上木下铁的“碓脑壳”。碓臼为石制,约呈30度,安装在“碓脑壳”落点的地面。舂米时,将糙米掺少许糙米倒入碓臼内,操作者站在碓架上,手靠扶架,一只脚踩踏板,一只脚有节奏地蹬起和放下碓杆,通过碓杆使“碓脑壳”连续起落,直至糙米舂白。如条件允许,有时舂米,另一人棍棒不时地翻动碓中糙米,使其受磨擦均匀。一碓熟米,一般要舂500下左右。
    石碓还可以舂包谷、高粱、小米等。
    也有碾米的,住在溪河边的村寨有水碾,住在山丘缺水地区的有旱碾。不论水碾、旱碾,都由碾盘、碾糟、碾轮三大件组成,皆取之于粗糙而又坚硬的岩块,由岩匠錾凿而成。水碾以水为动力,靠木制水轮和齿轮连接水碾转动。旱碾主要用牛或马来拖拉,旱碾日加工大米不上百公斤,水碾则可加工到两百公斤左右,比起碓舂磨推均有较大的进步。
    第三步:筛米。
    熟米先经风车将米和糠分开,然后筛米。也可直接筛米。筛子为篾制,有大筛(亦称吊筛)和隔筛(筛眼较小,有手端式的,也有悬吊式的)。悬吊式筛子沿中线固定一木棒在筛筐上。筛米时,将筛子用绳索悬吊于檩子上,下置盛米器具。操作者先用大筛,将尚未出壳的少量谷粒(俗称“谷头”)“团”集到米的上面、筛的中间,并用撮瓢撮出。筛底落下的为成品米。如要求成品米的质量更高,还需用隔筛筛一次,将成品米中的碎米和砂粒除掉。整米时的糠、谷头和碎米是上好的猪鸡饲料。

磨面:人畜两磨


    人推磨。 “一个仙女站一方,木脸和尚坐中央,拐子和尚来举手,观音老母来装香。”这谜语描述的是人力推岩磨这样的情景:木制磨架上立着一副石磨。木制磨把钩一端用绳子系着,一端紧抠磨耳朵。女儿双手用力推拉磨钩让石磨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母亲站在磨边将麦子喂进磨眼中。白面从牙缝里飘洒在簸箕中。
    石磨由粗糙而坚硬的青岩錾凿而成,磨主要靠人力推,也可用畜力拉,畜力拉的叫腰磨。石磨可将各种粮食推磨成粉或浆,多用于日常做粑粑、面条、豆腐等。尽管现在磨粉机械已普及,但有的农户仍然备有磨子,习惯于推粑粑、磨豆腐、推和渣。城里农贸市场卖的手工豆腐价格是机制豆腐的两倍。有的餐馆还临街用石磨磨豆腐以招揽客人。
    驴拉磨,又叫推腰磨。腰磨是人力石磨的是五倍左右。腰磨架在木制的磨盘上。被套上扼头的驴子按顺时针方向围着磨盘转,于是堆在磨眼里的麦子落入磨牙被碾成面粉。
    推腰磨与碰箩柜是配套工程。箩柜为一敞开的方柜,上面吊着一把筛子,麦粉放在锣筛里,操作时,双脚踩着踏脚,带着连杆,一拉一送,筛子跟着运动起来,前后都会碰到柜沿,发出有节奏的“乓乓”的声音,因此家乡叫“推腰磨,乓锣柜”。面粉全逼在方柜里,不至于扑出来。
    乓箩柜的声音,不仅节奏感强,而且热烈雄壮,很动听,甚至有人根据其声音,模拟出了一首打油诗,表达了对作坊老板尖刻的不满:“对本过,对本过,先卖驴子后卖磨,背时,背时!…………对本过,对本过,先卖驴子后卖磨,背时,背时!…………”


榨油:木榨撞挤


    木榨榨油,是农村历代相承的传统,不论桐油、菜油、麻油和其他油脂,都用木榨。我在家时,一般每个大队都有榨油作坊,我们简称它为“油榨”。石公大队原先没有油榨,为方便社员,发展队办副业,将四生产队龚家屋场前的一棵古枫锯了做成榨筒,配套其他设备,在大队部旁边修起两间大厅,一间是炒籽、蒸料、包扎、压榨的;另一间是碾坊。
    油榨设备由榨床和若干配件组成。榨床用百年以上古杂木的下段躯干制作,直径约1,5米,长约6米,中间4米剜挖成圆心槽。圆心槽底部有流油槽,中间有油孔贯通,底下有一凹地,放油桶接油。榨床侧面有安放枯饼和楔子的矩形窗口。距榨床3米许,用绳索吊着以铁箍包头的撞杆或挂槌。楔子、箭板、撞杆或撞槌等一律用结实的杂木制作。油榨的配套设施,有烤烘原料的烘窑、炒锅、灰筛等;有粉碎原料的石碾(水旱两种);有甑原料的火灶、木甑;有包枯的枯圈(铁竹两钟)、压板。
    打油时先将油籽烘炒,碾碎,再将粉末蒸至指压见油,用铁箍盘稻草裹包,并双脚踩实箍紧,然后,将枯饼并列于榨槽,即可插楔开榨。
    打油是艰苦的劳动,小榨用的是撞杆,重有十来公斤,一人挥舞,打一榨油需要数百撞,体魄强健和耐力强的人才能胜任。大榨用的是挂槌,槌头和箭板头都装有护木铁箍。打油时,一人掌尾,描准箭板头,两人手扶槌杆和绵藤,用力推槌击箭。有时放“飞槌”,即先将槌头推上天,然后放下让槌乘势打向箭头,冲击力量更大。旁观者看来惊险,当事者得心应手,令人惊叹之至。
    油榨大都专业经营,请人也多是专业榨油工,称为“油匠师傅”。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烘烤火色,分清干湿程度,做好炒籽、碾籽、蒸枯、包枯、上榨、打油等若干工序。他们的经验和技术是出油率的关键。比如“包枯没得巧,靠的一把草”,包枯时草少了会走渣,草多了会裹油。再如包枯脚踩时“只能烫脚,不能凉枯”。又如撞击只能“打打停停”,急不得,而每次撞击需现场观察判断确定力度。
    家乡习惯于榨“桃花油”,因为桃花季节,大地解冻,气候温和,出油率高。为了做到滴油不丢,榨过头遍的枯饼都要复碾、复蒸、复包、复榨、再打一遍,称之为“二道油。”
    现在榨油机已经普遍,但偏僻的山村仍有木榨榨油的,除了传统习惯外,木榨油比机榨油香,出油率高。

152144n2n18dw9i9vsi1s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6: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20世纪60年代以前,沅澧流域农户自食的大米、食油、面粉(或浆)均由自己土法加工。用石磨、石碓、石碾、櫑子、风车、筛子加工粮食,用木油榨加工油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 17: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趣——对本过,对本过,先卖驴子后卖磨,背时,背时!…………对本过,对本过,先卖驴子后卖磨,背时,背时!…………

点评

啊,是“复制”而非“美制”。敬请赐谅啊!  发表于 2015-1-21 22:50
当年农家自我加工的那份农家乐至今难以美制了。欣喜先生留下这些美好的、难忘的回忆!  发表于 2015-1-21 22: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 10: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儿时的记忆!难忘的回忆!农家子弟的骄傲与自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 10: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都是我们经历过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6 16: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上将军主题帖子——
        近日,石门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全县范围内的传统木榨油技艺进行了搜集、整理,这一珍贵的传统手工技艺为该县的“非遗”资源库又添了新项目。
        传统木榨制油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制油方法,精选优质的茶籽、菜籽、芝麻、大豆、棉花仁等原材料,通过纯手工炒干、碾粉、蒸粉、做饼、入榨、出榨、入缸等七项工序榨制而成,所用工具由一个双灶台、一个碾盘、一根硕大的榨槽木和一个悬空的油锤组成,通过这种纯手工木榨制出来的油不使用任何化学剂,而且香醇、环保、养生,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压榨取油的记载。在元代的《王祯农书》、明代的《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中,都有榨油机和榨油方法的记载,直至现在,随着机榨油设备的推广,这种成本高、工序繁杂、工具笨重、出油率低的传统木榨油技艺已很少有人用使用,导致该传统手工技艺濒临失传。
         为及时抢救保护传统木榨油技艺,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专家、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到罗坪、磨市、夹山等乡镇、村、农户家搜集、整理该项目资料,并对老艺人进行采访,对整个制油过程进行了全程拍摄、录制,通过专家评审、考证,确定该项传统手工技艺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目前,该项目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整理已基本整理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 18: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 11: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劲赏佳作!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 22: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这些俺都见过,多么熟悉哦! QQ图片2015020222283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3 12: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动有关趣,还涨姿势,妙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9 09:51 , Processed in 0.04261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