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瑞金。只因《吃水不忘挖井人》那篇课文,四十六年前就在俺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瞻仰瑞金的欲望种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瑞金为中心开辟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在瑞金创建了第一个红色政权,进行了党领导和管理国家的伟大预演。从此,赣水武夷之间,天红地红人心红,红了九十年的历史画卷,红了几代人的精神与气概。 因此,我无法不对瑞金这片红土地产生深深地敬畏和向往。瑞金就像革命圣地井冈山、延安那样,一直令我魂牵梦绕,曾几何时还自以为瑞金就在井冈山下不远处,直到井冈山参观时,方知从井冈山茨坪去瑞金沙洲坝还得东行350多公里。 终于得偿夙愿。市老干网协和正扬网开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专题征文,非常有必要瞻仰相关革命圣地。瑞金当然成为此行首选。 那日清晨,我们几位老头儿,行经常张高速、沪昆高速、泉南高速,共750公里,傍晚,终于走进了红都瑞金城。
“毛主席”从这里喊响全中国 上午10时,我们从沙洲坝驱车到向往已久的叶坪。 叶坪距瑞金城区5公里,是一个古朴的江南村落,村内古樟荫蔽,粉墙黛瓦传递着百年沧桑。这里是共苏区中央局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在瑞金的第一个驻地,拥有革命旧址和纪念建筑物2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王稼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毛主席”喊响就从这里发出。
最引人注目的,是被誉为苏区五大纪念建筑的红军烈士纪念塔、纪念亭、红军检阅台、公略亭、博生堡,它们均为“一苏大会”召开后所建。五角形的塔座,炮弹形的塔身,13米高的红军烈士纪念塔矗立在五大纪念建筑中央,格外醒目。布满塔身的一粒粒小石块,象征着无数革命烈士;塔座四周分别镶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题词和建塔标志共十块碑刻;纪念塔正前方的地上用煤渣铺写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大字。 我们情不自禁地走向纪念塔,向烈士三鞠躬。 在中心景点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人潮如涌,解说声此起彼伏。 这里原来是谢氏宗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此诞生,并在这里办公至1933年4月。此后依然在这里召开过许多重要会议。香樟飘逸的祠堂内,几间简朴的木板房垒就着共和国最早的部委办公场所。 1931年2月,中央政治局决定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候选人并报经共产国际批准。会议筹备期间,毛泽东事必躬亲,从会议的报告、决议案到会场布置和会议程序的安排,甚至阅兵广场的建造,他都逐一检查把关。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谢家祠堂如期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分别来自中央苏区,闽西、赣东北、湘赣、湘鄂西、琼崖等苏区,红军部队,以及设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全国总工会、全国海员总工会,共610人。毛泽东代表苏区中央局向大会作政治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政策》等法令法规。 11月19日,当大会主持人任弼时宣布毛泽东被选举为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时,代表们情不自禁地当众称呼毛泽东为“毛主席”。毛泽东当即题写“苏维埃是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是革命战争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代表们更加激动万分,不断地呼喊着“毛主席”“毛主席”。“毛主席”这个称呼从此诞生,响彻中国,响彻环球。 大会结束后,毛主席立即发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定都瑞金(瑞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苏区广大军民,在以瑞金为中心的红土地上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治国安民的伟大实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离开叶坪,耳边依然经久不息地萦绕着“毛主席”“毛主席”的呼唤声。
上午8时,我们在参观叶坪之前参观沙洲坝。当然不全因为红井在这里。 沙洲坝在城西北5公里处。1933年4月,叶坪数次遭到国民党飞机轰炸。此时中共临时中央已从上海迁来沙洲坝。为便于工作,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了这里。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沙洲坝召开。1934年7月,中央执行委员会离开沙洲坝迁往云石山,10月17日出发长征。 走进景区大门,迎面竖立一块巨石,上刻“红井”硕大毛体红字,巨石后高墙上铸塑着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篇著作标题的 12个巨型大字,后面刻写这文章内容。气势之恢宏,令人无不震撼。 但,红井还在院深处。 迎着阳光,跟着导游一路参观走过,一大片红色旧址目不暇接。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共中央局、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等旧址共有20多处吧。 在元太屋门前,我们停下脚步。这座破产地主杨衍兰的私祠既是毛主席居住工作1年半时间的地方,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办公场所。在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的一段时期里,毛泽东虽担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兼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但主要精力与主要工作仍然放在苏区军事方面,直到1933年2月开始才算真正履行主席职权主持政府工作。在此期间,毛主席领衔制定颁布了临时中央政府的各项法律法令与制度,主持领导了中央苏区一系列重大会议和中心工作,中央苏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反腐倡廉、干部教育、查田运动、民主选举及扩充红军等各项工作取得辉煌成就,为我党治国安民积累了丰富经验,培养了大批骨干和人才。这期间毛主席撰写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著作,都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元太屋东南约20余米的池塘边就是红井,井边立着石碑,碑刻”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两句话,格外引人注目。我们竞相试着从井里打水吊水,竞相品尝着井水的甘甜,竞相变换着各种姿势与红井合影。 比起小学就背得滚瓜烂熟的课文来,这里的故事更丰富、更精彩、更受教育—— 当年的沙洲坝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民谣说:“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临时政府迁来沙洲坝以后,毛主席发现群众喝的是不洁净的池塘水,便挂在心上,只要一有空,他就同警卫员商量着如何为群众挖井的事。9月的一天,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毛主席就领着警卫员和驻地机关的同志来到驻地前的一块空地上,先用锄头刨了一个圈,定下了井位,接着便抡起锄头和大家挖起来。毛主席一边挖井,一边风趣地对大家说:“听说有的乡亲迷信风水,不敢打井,怕得罪旱龙爷,坏了屋场害了人。可我不怕,如果旱龙爷怪罪下来,让它来找我好了!”逗得大伙都乐了起来。在他的带领下,不几天时间,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就挖成了。为了使井水更清澈,毛泽东亲自下到井底铺沙石、垫木炭。涓涓清流终于从井底涌上来。 在毛主席爱民挖井的带动下,中央各机关和驻地村民纷纷挖井取水。从此,沙洲坝人民结束了饮用肮脏塘水的历史。1950年,瑞金人民维修了这口井,并取名为“红井”,同时在井边立起块这块石碑。而今,红井享誉海内外,成为人们向往仰慕的圣地,甘甜的红井水及红井精神着滋养一代又一代人。 红井,是苏区党和政府关心群众生活的见证,是毛主席亲民爱民,毕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缩影。走出沙洲坝,联想到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心潮澎湃,随手写出这首不讲平仄的七言诗,作为此文结尾:
以偿夙愿谒瑞金,
饮水思源颂党恩。
为民须解百姓苦,
执政常怀敬畏心。
红井清澈堪为鉴,
石碑坚固好修身。
不忘初心永向前,
主席光辉指航程。
“八一建”建军节在这里诞生
此行的使命是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征文活动而参观学习。然而,现在撰写这组文章的时候,发现在导游的解说词和实地参观学习中,好像忽视了一件不应该忽视的大事,那就是八一建军节是何时何地由何机构决定,又在何地举行首次庆祝活动的。 非常有必要补充这项重要内容,为此我在网上阅读《毛泽东年谱》《解放军网》和瑞金党史大事记,得知八一建军节于1933年就诞生在瑞金,第一个节日庆祝活动就在中央苏区首府——江西瑞金竹马岗举行。
1933年6月26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关于“八一”国际反战争斗争日及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决定》中指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纪念1927年8月1日的南昌暴动,已确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的日子。”7月11日,毛泽东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常会,批准中革军委关于以南昌起义的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决定,还决定建立红军烈士纪念塔。 7月30日晚上,毛主席应邀出席工农剧社举行的纪念八一晚会,发表关于红军历史的演讲。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说到广州起义,从井冈山的斗争说到第一次至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指出每一次胜利全靠党的正确路线,克服了“左”倾和右倾机会主的空谈和动摇。 1933年8月1日,第一个“八一”建军节庆祝活动在瑞金竹马岗举行。 傍晚,苏区军民打着火把,从四面八方朝这里涌来,工农剧社组成的欢迎表演团站在入口处,边舞边唱。首先是阅兵。十七时,阅兵式开始,军乐奏起,礼炮齐鸣,毛泽东、朱德、项英三位领导策马而行,检阅长达六百余米的红军队列,红军指战员以注目礼相迎,欢呼声、口号声响彻云霄。接着是宣誓。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向新成立的红军工人师和少共国际师授军旗,向两个师发出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的战斗命令,工人师和少共国际师组成两块方阵,指战员高举拳头进行宣誓。然后授旗授奖。中革军委领导分别给各红军学校授校旗,给红军各团队授战旗,向功勋卓著的红军指挥员颁发红星奖章。中央政府和各党、群团体代表致祝辞。最后分列式阅兵,红军第二团第五团第三十七团第四十团等方队在一面面战旗引领下阔步通过检阅台,战士们一面高呼着口号、一面向检阅台上的首长行注目礼。长长的受阅队伍从检阅台前整整走了一个多小时。 1934年庆祝建军节 毛主席出席在瑞金大浦桥举行的阅兵典礼,并发表演说。晚上出席颁奖仪式。 八一建军节在瑞金诞生是历史的抉择。瑞金此时已成为全国苏区的政治中心,党中央、中央政府、中央军革委在都在瑞金。工农红军1927年8月26日就进驻了瑞金城。1927年8月25日下午,在朱德、贺龙等的指挥下,起义军在瑞金北部的壬田镇,展开了起义部队第一次攻城战。26日上午,起义军占领瑞金城,这是南昌起义部队首次攻占城市。1928年2月7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经会昌进入瑞金。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平叛”,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我想,补上这个篇章还是相当有意义的。
不忘初心,坚定信仰,砥砺前行
瞻仰苏区旧址,缅怀革命先烈,感受那充满血与火、悲与壮的革命岁月,我有这么几条深刻感受。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中央苏区和工农红军,更没有新中国。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在井冈山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中部队会师井冈山提供了坚实条件;相继建立赣南和闽西苏维埃政府,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平叛”,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准备了丰富的经验和人才。当毛主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正确路线遭到批判,毛主席受到排挤的时候,第五次反“围剿”就彻底失败而受到巨大损失。只有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中国革命才一往无前,从胜利走向胜利。 “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
传家宝丢不得,生命线断不得。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老区人民广为传诵:“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当时在苏区政 权机关提倡的精简、廉洁、高效的作风,以及为发扬这种 好风气而进行的制度建设,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当时苏区的干部都满怀深情地关心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实际问题,树立了共产党人甘为“人民公仆” 的形象,因此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拥护。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在任何情况下,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弘扬苏区精神,向苏区人民致敬。苏区的历史,是苏区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面对苦难,苏区人民没有屈服,挺起脊梁,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苏区人民付出了极大牺牲和贡献。当年仅24万人的瑞金,就有11万人参军参战,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1.08万人牺牲在红军长征途中。沙洲坝一家兄弟8人分三批参军,后来都在反围剿中牺牲了,其中最大的46岁,最小的只有15岁。瑞金41.5万元公债和25万担粮食无私奉献给了苏维埃政府,苏维埃国家银行的2600万银元一并用于支持革命。中央苏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先烈们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让理想之光长明,让信念之光永存。我们必须铭记烈士们的遗愿,不忘初心,坚定信仰,砥砺前行,弘扬苏区精神,传承党的红色基因。“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让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足迹前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