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古渡源 于 2020-2-1 07:37 编辑
澧水故事:澧水两岸传奇故事《四》 灵性澧水中华源(二)
“九澧”的灵性不止于此,还在于她书写了澧水流域的风物美与人物美,成就了澧水流域深沉而又丰富的文化脉络,惹得人们对这一方水土称羡爱慕不已。屈原在《离骚》中吟咏“望涔阳兮极浦”、“遗余佩兮澧浦”,在漫游“涔阳古道”时,留下了“沅有芷兮澧有兰”的名句,为澧水赢得了“兰江”的美誉,道尽了澧、沅大地的馨香。楚顷襄王之子熊完,在秦国九年的人质生涯中,时时思念楚国家园,留下了“洞庭兮木秋,涔阳兮草衰”的悲愤之作。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政治家、诗人卢照邻写出了“江水向涔阳,澄澄写月光”的美景。唐代诗人岑参,出生于湖北江陵,因羡澧州之美,曾以“君往澧水北,我家澧水西”而自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学家柳宗元则留下了“自汉而南,州之美者,十七八莫若澧”的名句。明代文学家袁宗道则以“移家澧水”的心愿,表达他对澧州的热爱。 或许,著名画家吴冠中在1980年元月发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散文、向世人推荐风景明珠张家界之前,屈原、柳宗元等大家们,并不曾体味到澧水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张家界奇异风景,但却对澧州山水产生了发自内心的神往,这是因为澧州有其独特的风光美、自然美、人文美的原故。今天,当人们日益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候,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再说长江”节目组把秀美的澧水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便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了。因此,雄踞澧水之源的武陵源风景区迅速崛起,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名震环宇,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随之而来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彭头山古文化遗址、八十?古文化遗址、余家牌坊,“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壶瓶山,国家森林公园天门山、夹山,省级森林公园嘉山、天供山、黄山头,以及以澧州文庙、普光禅寺、玉皇洞石窟、澧州古城、贺龙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林伯渠纪念馆、丁玲纪念馆、九溪卫古城、兴国寺梅花殿、范仲淹读书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人文景观都是装点“九澧”的亮点。 4、生活在“九澧”的人们是喝着澧水、泡在澧水里长大的,澧水的灵性以及由她所孕育的文化便也生生不息、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了她的子民们。我们很难想象,在那种生产方式十分落后、没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当年生活在虎爪山的先祖们,是如何打凿出那些石器的?生活在城头山的先祖们在构筑古城时,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把东西南北四门定位在同一水平的垂直线上?以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当中日考古学家们用最先进的测绘仪器勘测时,都惊叹先祖们高超的测绘定位技巧。先祖们又是如何想到利用澹水天然河道支流与人工河巧妙结合,形成防护能力极强的护城河,并且在城内作出居住区、作坊区、耕作区、祭祀区、墓葬区、蓄水取水区的统一规划的?还有打磨出的精致的玉器饰品,钻出头发一般粗细的孔便于佩带……这些惊人的创造和聪明才智,在改造自然、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又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难解之迷。这就是我们能引以为荣的先人,喝过澧水的先人啊!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开创“楚辞”先河的伟人屈原,与屈原并称为“屈宋”的大诗人宋玉,晋代吏部尚书、曾囊萤夜读的车胤,唐高祖李渊第十二子、出任澧州剌史达16年之久的彭王李元则,唐宪宗李纯的女婿、澧州剌史杜悰,湖南最早走向全国、在全唐诗里存诗260多首的晚唐诗人李群玉,在今澧县一中洗墨池处、“适来武子(车胤)之乡,尝慕文山(李群玉)之学”、“效囊萤于早岁,诵读弥勤”的宋代名相范仲淹,宋代皇族宗室、官拜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的赵彦若,澧水流域历史上唯一的元代状元郝希贤,明代官至两部尚书、心系澧州百姓的廉吏李如圭,在澧延续了11代、达221年的朱元璋之后——华阳王,禅隐夹山的李自成及坚守天供山夫人寨17年的夫人高桂英,打响推翻中国封建王朝第一枪、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的蒋翊武,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元帅、林伯渠、廖汉生、袁任远,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丁玲,等等,都是喝过澧水、泡过澧水、从而名垂青史的。无怪乎清代文人龚之茗盛赞:“澧居洞庭西澨,志称神仙窟宅,柳子厚亦称南州之美莫如澧,则以气节、文章,若屈,若宋,若车武子,代有伟人……不愧为文献名邦。” 生活在“九澧”的汉、白、苗、土家各族人民,在世世代代的和睦相处中,也为保家卫国作出了极大的牺牲和贡献。仅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跟随贺龙参加红军的就达15000人,为革命捐躯的先烈先后也有近20000人,他们都是澧水滋养的英雄儿女。同时,“九澧”各族人们又演绎、传承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与民间艺术,使得澧水大地生机勃勃。桑植民歌、澧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澧州荆河戏、孟姜女的故事都入选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人们口碑相传的众多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也给“九澧”和湖湘文库注入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可见,九澧有多么深厚的人文底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都应该是“九澧”灵性的赐予,是湖湘文库乃至中华文化宝库里最为灿烂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