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19日,毛泽东邀请部分民主人士游天坛。
1949年6月19日,毛泽东给宋庆龄的信。
1949年8月28日下午4时,一列列车徐徐驶入前门火车站。
这一天,一向喜欢夜里工作、白天休息的毛主席特意早早起来,穿上工作人员为他准备好的浅色中山装,和那双平时不大穿的胶底皮鞋,提早来到车站准备迎客,陪同他一起前往车站的还有朱德、周恩来、林伯渠等人。如此阵仗,是为迎接一位特别的客人。
车刚刚停稳,毛泽东便快步走进车厢,迎上前去热情地和宋庆龄握手问候。宋庆龄此次前来北平,是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即将召开的新政协会议。
几天之后的9月7日晚10时,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林伯渠等人再次来到火车站,这次迎接的是国民党元老、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
1 新政协代表的产生
史良说,旧政协我没有参加,基本上没有妇女代表,我希望新政协能够注意到妇女代表的名额。
1949年3月,居住在香山的毛泽东开始广泛接触各界民主人士,共商建国大计。但是确定新政协代表人选实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根据政协筹备会的规定,新政协代表的提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组织或个人推荐,一种是本人申请。
以民主建国会为例,应该产生正式代表12人,候补代表2人。7月3日,黄炎培到上海民主建国会总部,与民主建国会同仁沟通出席新政协代表问题。7月9日,民主建国会召开理监事会,提出新政协候选人14名。7月12日,民主建国会举行新政协会议代表选举工作。7月16日,华东局统战部与民主建国会协商出席代表人选,最终确定黄炎培、章乃器等12人及候补代表2人。
代表名单初步产生后,又经过筹备会反复协商,征求各方意见。8月17日,新政协筹备会就新政协代表名单分别访问各单位负责人李济深、蔡廷锴、谭平山、陈琪瑗、沈钧儒、陈叔通、章伯钧、彭泽民、黄炎培、郭沫若、茅盾、马叙伦等12人,征求他们的意见。次日,新政协筹备会各单位首席代表在中南海勤政殿座谈,讨论参加新政协代表名单问题。
民主人士对名单充分发表意见,中国共产党和政协筹备会高度重视这些意见。一次,周恩来就新政协名单等问题征求民盟中央负责人史良的意见。史良说,旧政协我没有参加,基本上没有妇女代表,我希望新政协能够注意到妇女代表的名额。周恩来回答,这个意见很好,党中央也很注意这个问题。新中国的妇女一定会在政治上和男人得到同样的政治权利,不会受到歧视。经过协商,最终产生的代表名单中妇女代表共68人,超过全部662名代表的10%以上。
为了保证新政协的代表性和广泛性,筹备会照顾各个方面,几度扩大参加单位和代表名额,但正如周恩来所说:“尽管如此还是不够全面,所以又设了一个特邀代表。”
周恩来在9月7日向参加新政协的代表做《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时就特邀代表问题做了说明:特邀代表中“有在中国整个民主革命阶段中,始终站在正义事业方面的,如孙夫人和她领导的救济单位。也有从事科学研究和工业建设的人才,如中央研究院陶孟和先生和资源委员会钱昌照先生。也有一向或在某一个时期和我们有某种联系和朋友来往,同情人民事业,一旦解放了便站在人民这方面的,如福建萨镇冰先生、张难先先生。也有从事民主运动在解放区服务很久的朋友,如陈瑾昆先生。也有是参加这次和平运动有功的,如上海人民代表团颜惠庆先生,南京和平代表团张治中、邵力子等先生。程潜先生也是响应和平号召投到人民方面来的。起义的将军有的作为解放军代表参加会议,如吴奇伟将军、曾泽生将军、张轸将军,也有的参加到特邀单位中。海军、空军的代表也在特邀单位中。还有愿意为建设新的人民的艺术而服务的人物,我们也邀请了,如周信芳、梅兰芳、程砚秋几位先生。邀请的代表还有劳动界护厂有功的工人、劳动英雄和在各解放区单位安排不下的,如晋察冀的戎冠秀先生。”
2 诚邀宋庆龄北上
尽管宋庆龄未直接答应,但廖梦醒却从她的情绪中看到了希望,于是向邓颖超汇报说“盼其赴平似有希望”。
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也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人物。她一直高举孙中山的革命旗帜,反对蒋介石的反共内战政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她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她若能北上,必然聚拢大批民主人士的心。为了能邀请到宋庆龄参加新政协,中共中央很是费了一番心力。
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一直在上海生活,那里是她的出生地,又是她熟悉的地方。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便联名给宋庆龄发去电报,诚请她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电文中说:“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已使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沪上环境如何,至所系念。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至于如何由沪北上,已告梦醒和汉年、仲华熟商,总期以安全为第一。谨电致意,伫盼回音。”
因为身体原因,加之国民党的严密监视,宋庆龄接到电报后,经过长时间考虑,确认一动不如一静,先后给中共中央回了两个函件,表示歉意,称“将在上海迎接解放,和诸公见面”。
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开进上海。6月中旬,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中央由衷希望宋庆龄能参加。但是北平是她的伤心地,因为孙中山先生在这里不幸病逝,而且衣冠冢就建在香山附近的碧云寺。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自然也都能理解宋庆龄的感受,所以在邀请她北上这件事上做到了真诚而周到。
考虑到宋庆龄的顾虑,毛泽东和周恩来商量派人专程去上海邀其北上。邓颖超的党内地位和社会声望很高,又与宋庆龄有过多次交往,周恩来建议派她去。毛泽东想了想,补充说,廖仲恺之女廖梦醒曾长期在宋庆龄身边担任英文秘书,深受其信任,一同去迎接会更好。
6月19日,毛泽东再次提笔写信给宋庆龄,真挚而恭敬:“庆龄先生: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专此。敬颂大安!”
邓颖超即将出发时,周恩来也给宋庆龄写了一封信,诚挚地邀请她:“现全国胜利在即,新中国建设有待于先生指教者正多,现藉颖超专诚迎迓之便,谨陈渴望先生北上之情。敬希早日命驾,实为至幸。”
6月25日,邓颖超、廖梦醒带着两封信抵达上海。廖梦醒先行一步,见到了宋庆龄。告诉她:“北平将成为红色中国的首都。邓大姐代表恩来同志,特来迎你。你打算什么时候见大姐?”宋庆龄回答说,北平是她最伤心之地,怕到那里去。等想好了再通知廖梦醒。尽管宋庆龄未直接答应,但廖梦醒却从她的情绪中看到了希望,向邓颖超汇报说“盼其赴平似有希望”。
不久,宋庆龄邀请邓颖超去做客。邓颖超到宋庆龄寓所,送上毛泽东、周恩来的亲笔信,并向她介绍了新政协筹备情况,郑重地说:“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即将在北平召开,中央人民政府也将正式建立。党中央、毛主席恳切盼望您能北上共商建国大计。”
宋庆龄接过信,深知其中的分量。仔细看完信,认真思索一会儿后说:“这事容我再仔细想一想。”邓颖超忙说:“这事不忙马上定下来,先生可以从容考虑再作定夺。”
为了说服宋庆龄北上,邓颖超留在上海耐心等待着。这期间,又几次去看望宋庆龄。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解决她的困难,向她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并多次受邀参加宋庆龄主持的有关孤儿的公益活动。考虑到宋庆龄的病痛,邓颖超在给中央的电报中说:“据其病情,乘火车赴平确不无困难。”周恩来迅速给出解决方案:“嘱上海铁路管理局备头等卧车。”并对其来京后的住所、饮食、参会身份等一一作了细致安排。
经各方面共同努力,8月26日,宋庆龄在邓颖超、廖梦醒陪同下,坐上火车,离沪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