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399|回复: 11

曾经日寇灾难与幸福时代的寿星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7 09: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经日寇灾难与幸福时代的寿星之一
                                            ——“六字”铭相伴的传奇人生
                                                          钟大元

古人说,人在山上随时左右前后地看,就会产生“山醉”,“山醉”是会晕倒的。那次,山里六月的雨后却还似气候宜人的春天,我们驱车来到了宜万乡冬竹村8组,下车穿过树林,走进一幢三间两偏一出头的砖瓦房,与那里的村干部一道慰问采访百岁老太陈清秀时,就的确有些“醉”意了,这是耳目得到了太美妙的享受的缘故吧!
陈清秀和子孙们共同的住房建在一个小山坳里,座西朝东,被绿色包围着,只有大门前60平方米的操坪是收拾得清清爽爽的空场子,房后左右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各色各样的野花,吐出了清淡的幽香,林中有鸟儿娇脆婉转的啼声,有山鸡硬涩的叫唤声;房前长着一片青翠欲滴的冬竹,竹子刚劲、清新、生意盎然好像天真活泼的小姑娘亭亭玉立。朝阳一升起来,阳光就把柔和的绿色洒在院子里,偶尔一阵微风吹过,竹叶便沙沙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悦耳的轻音乐。
正当我们欣赏这美景时,陈清秀手拄一根结实的茶木拐棍,踏着轻盈的步子,走到了大伙的面前。看上去,她的身高只1.53米,是一个身板结实的筋骨人。她上身穿着一件土布内衣,外罩一件青色夹衣,下着一条青布裤子,腰系一个补钉加补钉的包袱;一头白中返黑的头发梳理得井然有序,发夹把头发盘结在后脑;鹅蛋型的脸盘上总是溢满着笑容;鼻子生得端正而小巧,一双嵌在稀眉底下转来转去的眼睛,还十分锐利,潜伏着一种大胆、倔强的神色;小而薄的嘴唇闭着像一条线;一双手十分粗糙,老茧仍在;一双缠后的小脚套在尖尖的布鞋内,那拱起的脚背就像是两个球,走起路来虽扭扭捏捏,但已走过了103个艰难岁月。
陈老太非常善谈,头脑清晰,记忆力也好,说起话来宽音大嗓,不紧不慢,好像织布穿梭一样,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她为人处事、养身长寿之道。
化苦为乐
陈清秀说:“贫贱是苦事,能善处的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的更苦。”意思是痛苦对人来说,是与生俱来,并伴随终身的。所谓万事如意,只能是一种美好祝愿而已。既然如此,人生就不应该回避痛苦,而应该面对痛苦,品尝痛苦,淡化痛苦,强化快乐,这就是化苦为乐之法。陈清秀是这么想,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她于清光绪26年农历庚子腊月19日(公元190127日)出生在澧县金罗镇花园村二组,父母养育大哥清考、二哥清武及她这个小女儿,家中耕牛农具齐全,栽有60亩担田,也算是一个富裕人家。民国七年(1918年)经媒人介绍,与清光绪24年农历戊戌(1898年)出生的胡承柱结亲,因胡家很穷,四弟兄仅四间茅屋和一亩公田的财产,一些好心的亲戚都出来反对这门亲事。而父亲陈观庆却再三叮嘱她“不要欺穷,俺就是被别人欺穷怕了的,要相信有人就有世界”。陈清秀虽言听计从,但到18岁胡家要娶亲时,她还是有点恐慌,怕这怕那,主意难定,于是请教父亲,父亲随即写下“不要怕”三个字,并说“人生有秘诀,这秘诀有六个字,今天先送给你这三个字,另外三个字待以后再告诉你。”1919年冬月18日,父亲把一箱一柜、桌椅板凳、10担谷和那三个字作为嫁妆,把她嫁到了胡家。
从富家嫁到穷家,她不怕穷,并在“穷”中找乐。陈清秀的丈夫在胡家排行老三,结婚三天后虽分了家,但其名下只有一间茅屋,无田无地,连厨房都是同老大承功共用的,她刚做饭时,连锅铲也没有。陈清秀不仅不烦不燥,还高高兴兴地从自己腰包里拿出5个铜钱买了一把锅铲,用娘家陪嫁的谷碾的米来开始新的生活。此后,她时常唱着《莫恼歌》,安慰自己并告诫邻居男女:“莫要恼,莫要恼,明月阴晴尚难保。双亲膝下俱承欢,一家大小都和好。粗布衣,菜饭饱,这个快活哪里讨?富贵荣华眼前花,何苦自己找烦恼。”经常给丈夫讲述“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的道理,俩口子一心一意过日子,丈夫就在外面做长工,她白天帮别人打短工或在家种公共的一点地,喂猪、养鸡、,砍柴,晚上还要纺纱、绣花、做鞋换钱,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养家糊口,仅三年的时间,她在娘家的帮助下自置了犁耙家什,租种10亩田,男耕女织,养儿育女,勤俭持家,从一年一年的日子中获得了欢乐。
同国军比高低,她不怕邪,并在“智”中找乐。民国三十一年五月(19427月),蔡家坡周围的保甲都驻扎了许多国民党军队,美其名是抵抗日军。扎在胡家大屋场的是方城部队三营(营长谭美初),刚扎下来时,谭营长在军民联防会上训示“军不扰民,在驻地只能买粮买菜,不准侵占民众财物”。五月二十五日,有个国军到陈清秀家抓住一只大母鸡就走,陈清秀看他没给钱,就跑上前去,一双手拖住鸡的胸脯往回抢,那个国军拉着翅膀往外拖,陈清秀看那个国军不放手,想抽出手来打他,又看见不远的地方还有两个国军站在那里,才打消了打人的念头,继续跟在国军后面抢母鸡,当走到一块田边,陈清秀心生一计,一手捉鸡,一手拉着那个国军就往田里滚,不仅自身满是泥,还给那个国军搭了一些泥巴,爬起来硬拉着他去见谭营长。在营长面前,陈清秀撒泼地说,国军抢了她的鸡,不但不给钱,还打她的人,要营长为她作主。营长当众训斥那个国军,把母鸡当场还给了陈清秀,至今陈清秀谈起这件往事还笑得合不拢嘴。
在侵华日军手里抢回自己的碗,她不怕鬼,并在“斗”中找乐。民国三十二年四月初四至五月十一日(194357日至61 3日),侵华日军侵占了澧县澧水以北的25个乡镇。陈清秀清楚地记得,那年413日,一支日军约16人戴着头披三块布的帽子,身穿黄白色军服,从蔡家坡来到了胡家大屋场,一连几天,分头到村庄骚扰,掳抢吃的、用的财物,奸淫穿着花俏的姑娘。416日上午,一个鬼子串到陈清秀家,翻箱倒柜,没找到什么好吃的和值钱的东西,就在碗柜里拿了9个碗正要往外走,躲在床后的陈清秀认为自己抱着出世只十个月的女儿胡家秀,鬼子是不会伤害她的,就大胆地冲到鬼子面前,腾出一只手就去抢碗,鬼争人夺,陈清秀抢回了7个碗,还有2个碗掉在地上打碎了。这个鬼子看这个女人敢同他争斗,一时火冒三丈,时而咬牙切齿地抢陈清秀怀里的女孩,时而抓住陈清秀狞笑不止,陈清秀死抱着孩子拼命地反抗,大声地呼救。先前躲在屋后树林里的丈夫和王家三个青年农民听到“救命”声,各执“冲担”(两头有铁尖的扁担)冲向鬼子,共同与之搏斗,这个鬼子抽出刺刀就砍,他们就用“冲担”刺去,刺刀短,不能近身,“冲担”长,刺去有力,拼杀几个回合,鬼不敌众,多处受伤,招架不住,死在了王老大的“冲担”之下,大伙赶忙将其尸体踩在了附近池塘的淤泥里。战胜了鬼子,陈清秀心里乐滋滋的,赶紧邀他们躲进深山,待鬼子走后才在513日回到住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陈清秀经风雨、历坎坷,一晃就过了30年时,父亲临终,要长兄取出一个用铁钉钉得很牢的小木盒,对她说:“这是我特意留给么丫头的。”陈清秀急忙拔出铁钉,打开小木盒,看见木盒中藏的仅仅是一张白纸,白纸上写着三个端端正正的大字“不要悔”。陈清秀先是默然,之后长叹一声:原来如此。是的,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她摸着木盒与纸条,深深地向父亲鞠了一躬。
消愁找乐
陈清秀常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平常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儿,都要想得开,装得下。”性格开朗,襟怀开阔,豁达乐观,就是她消愁找乐之法。因此,在这一生中,陈清秀用“四心”待人处世,编出了一个又一个笑待人生的故事。
用孝顺心待长辈。新婚之初,陈清秀夫妇送走了吃喜酒的亲人后,新郎的七旬爷爷从外面颤颤巍巍地挑来一担水,与二人擦肩而过,走进厨房。陈清秀见了,不由柳眉微皱,一把拉过新郎,低声指责说:“看老爷爷那么大年纪,挑两大桶水怎么得了?让外人见了,也会说胡家当小辈的不孝敬呀!”新郎说:“那就换担小桶。”陈清秀把新郎一推,“亏你想得出,你就不能把水缸先挑满水啊!”新郎听了茅塞顿开“哦!”从此,老爷爷再也不必挑水了,逢人就说娶了个好孙媳妇。
用宽容心待婆母。陈清秀嫁到胡家的第一个大年初一,清早起床就烧好了茶,煮熟了盐茶蛋,给爷爷、公公、婆婆和其他长辈先筛茶,再敬蛋。爷爷和公公都喜笑颜开,还给新媳妇压岁钱。可婆婆也怪,新媳妇一连筛了三次都不接茶杯和蛋碗,陈清秀要丈夫送上去,婆婆又接受了。这不明显地在给媳妇难堪吗?可陈清秀事后不烦不恼,而是更加注意观察,提醒自己“不可乱讲一句话,不可做错一件事”。她留心到,每每吃饭时,只要丈夫在家,她总是会给婆婆夹菜。听丈夫说母亲以前饭吃的少,主要是吃菜,他以前从来不需要给母亲夹菜,自陈清秀进门,母亲很少动筷吃菜,尤其是贵一些的菜,根本不尝,让小两口享用。于是乎,他马上采取行动,给母亲夹菜,让母亲在推辞中接受,感受儿子娶妻不变的孝心。陈清秀听丈夫讲了原由,心里竞有了一种滚烫的感动。陈清秀对丈夫说:“今后是不是变通一下,由你夹菜改为我这个新人给她夹,敬老爱老我也有份,好不好?”丈夫欣喜若狂,大叫:“好极了!难得你那么通情达理,我娶了你是福气。”几天后,丈夫对陈清秀说:“老婆呀,此举甚好,母亲对你给她夹菜比我给她夹菜还要激动,甚至跑出去给邻居讲,邻居们也很羡慕,都恭喜她有一个体贴入微的好媳妇,晚年有指望了!”到了婆婆需要供养的时候,丈夫四弟兄,已是老二不在人世,老四过继给了周家,改姓换名周用生。三弟兄商议,每户转养一个月,转第一轮还没发生矛盾,从第二轮起,婆婆转到四房,弟媳妇就给婆婆安排铡猪草、洗衣、淋肥、锄草等许多事,让婆婆忙不过来,还经常吃冷饭,有时还没饭吃饿肚子。转到归丈夫喂养的时候,陈清秀只让婆婆照看孩子,从来不让她干重事,不仅把好吃的东西给婆婆吃,还隔几天就给婆婆打几个蛋。有一次,婆婆到老四家只住了半个月,就被弟媳妇甩出被子,赶出了门,婆婆只好背着蚊帐到陈清秀家安身。转养行不通了,陈清秀才请族里有名望的长辈管闲事,安排婆婆单独起锅火,每月五斗谷,仍由三弟兄一个月一个月轮转来负担。此后,其他两弟兄送的都是谷,婆婆年岁大,用碓舂米太苦,太可怜。陈清秀就亲自给她碾碎,再用碓舂成米,经常给婆婆送油、送盐、送菜,有好吃的也不忘记婆婆,使婆婆安度了晚年,活到73岁才辞别人间。
用平静心待丈夫。起初,丈夫帮人家做种田的大师傅,每月有两担谷的工钱,但他喜欢赌博,一赌就输,喜欢喝酒,一喝就醉。有一次,他把庄户抵工钱的谷也卖了赌博,陈清秀劝他不要赌,丈夫答应再不赌了,才拿出一百吊铜钱让他去买谷,他却又输了个精光。家里无米下锅,陈清秀火了,就同丈夫大吵起来,吵得凶时,丈夫先打了她一巴掌。陈清秀不甘示弱,拿起竹棍就打,把他的一个大指头也打破了。争吵后,丈夫干脆不回家,陈清秀也双脚一抬回了娘家。父母先对陈清秀晓之以理,说夫妻发生争吵,如果双方都固执地守着自己的牛脾气,谁也不让谁,那准会有看不完的“戏”!再劝她说“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听了父母的话,陈清秀回家后软硬兼施,一方面给庄户打招呼,每次庄户抵工钱的谷都由她去挑,家里的钱也不落丈夫的手,控制了丈夫的经济来源,让丈夫无钱去喝、去赌,一方面时时处处体贴他,饭来张口,衣物到手,洗脚端水,当丈夫要出门的时候,衣服没穿好,她也得在旁边改正他的错误,当丈夫偶尔醉酒回家,她不再是骂骂咧咧地唠叨……解放后,陈清秀家分了田地,儿媳以搞外面的事为主,陈清秀在家搞家务事,带养孙子,丈夫挑窑货,出外卖土窑烧的缸、碗、罐之类,赚点钱补贴家用,日子才越过越红火。有一年春季,阴雨连绵,丈夫挑着窑货刚出门,就跌了一跤,缸、碗、罐大半打碎。丈夫悲观地说:  “完了,摔坏了这么多货,真倒霉。”而陈清秀连忙去扶起丈夫,却乐观地说:“真幸运,还有这么多碗、罐没摔坏。”两人都会心地笑了。又一年秋冬交接之际,陈清秀发高烧,做不了家务事,丈夫留在家里照管她,做饭时不小心把米饭焖糊了,鱼煎焦了,汤做咸了。陈清秀默默地坐在床上吃着,丈夫坐在床边看她强着往下咽,觉得很惭愧,欲言又止,不好意思地收拾着碗筷,陈清秀忽然把丈夫一抱,靠在他的肩上说:“这顿饭跟结婚分家时你做的第一餐饭一模一样,所以我要把你当新郎官待”两人又笑了。就这样,夫妇之间在陈清秀既把握原则,又十分关切,还适当“让步”之下,逐步打动了丈夫,夫君也慢慢地改变了旧习,学会了谦让和体贴。
用仁慈心待别人。据邻居们介绍,陈清秀一生中都乐于助人,从不与别人斤斤计较。有一次,段大福与陈清秀的儿子斗殴,段的父亲袖手旁观,陈清秀路过,见赵父看得津津有味,便问:“孩子打架,怎么不管一管?”他说:“我的儿子从来都不吃亏的。”“万一吃了亏呢?”“嗨,我不是在这儿站着吗!”言下之意,段大福输了,父亲还可帮助打。陈清秀说: “惯儿不孝,惯狗上灶,要想孩子行为正,父母先要过得硬。”她边说边拉开两个孩子,并教育他们“和得邻居好,胜过穿皮袄”。以后,隔壁的人不在家,她就帮他们看管孩子,让两家孩子成了好朋友。陈清秀先后住过四个屋场,同邻居的关系都和和睦睦,至今还受到邻里乡亲的敬重。
丈夫的大哥喜欢打牌,还嫖堂客,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输了不少,大嫂和大哥经常吵得天翻地覆,有时还打得鼻青脸肿。大嫂一气之下跑回了娘家。这种充满火药味的日子让他俩活得很累,而那种分道扬镳的危机又随时可能发生……陈清秀找到老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直到老大答应改错,才帮他把大嫂接回来。刚开始老大是与牌和情人藕断丝连,陈清秀又劝大嫂“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忍得一时愤,终身无苦闷”。并传授生活的“让步”技巧。大嫂听了陈清秀的话,就试着用“关切”去打动丈夫的心,用“让步”来改变婚姻的困境,再也不与丈夫打闹。习惯了在吵吵闹闹中度过的夫妻,忽然不打不闹了,婆婆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婆婆60岁大寿的日子,哥嫂争着在厨房忙这忙那,婆婆被他们一反常态弄晕了头。当陈清秀把菜端到婆婆跟前时,婆婆悄悄问陈清秀:“他们两口子今天怎么了?”陈清秀神秘地附到婆婆耳根上说:“他们现在在学习夫妻‘让步’法,您老可要大力支持哟……”还没说完,婆婆和陈清秀都哈哈大笑起来。
陈清秀乐善好施,每次讨米的来了,她给谷米时都给满升,给饭菜时都给满碗。民国24年(1935年)大水灾,逃荒的人络绎不绝。有天下午,陈清秀下地锄草回来,已饥肠辘辘,她煮好野菜拌麦肤做的饭,给两岁的小儿子分了一碗,自己刚端碗准备吃菜肤饭时,忽然一个40多岁的妇女拄着木棍站在门口,身边一个五岁、一个两岁的男孩瞪着两双饥饿的眼睛,痴呆呆地望着她的碗,连连咽着口水。陈清秀一问情况,才知道她的丈夫在抢险时被洪水冲走了,生死未卜,只得带着两个小儿子乞讨为生。陈清秀十分怜惜孤儿寡母,赶忙给他们一人一碗,临走时,陈清秀还给男孩拿了两件衣服,把仅有的两升麦肤拿给她们。妇人赶忙拉过儿子扑咚一声跪在地上说:“您真像个观音菩萨,把吃的都给俺了,你怎么办?”陈清秀却说:“你们逃荒在外,别人不给就要受冻挨饿,我呢?挑点菜煮粥也能糊口。”陈清秀一生中施舍过多少逃难的人,她自己也说不清,只是说:“积德能添寿啊!”
知足常乐
“天高不为高,人心第一高。”在《蔡轩琐记》一书中有支《人心难足歌》:“终日奔波只为饥,才得食足又思衣。衣食若还多充足,洞房衾冷便思妻。娶得妻来鸳被暖,奈何送老恐无儿。有妻有儿双双乐,终日思量屋舍低。起得高楼并大厦,又虑无官被人欺。县丞主薄皆嫌小,欲去朝中挂紫衣。人心似海何是满?奈何阎罗下帖追。”一个人如果私心太重,私欲就会得不到满足,也得不到快乐。怎样才能让人生多些欢乐呢?陈清秀的回答是:“粗茶淡饭饱为先。”陈清秀从来不吸烟,不喝酒;不禁嘴,不偏食;多素食,少肉食;喝原汤,化原食。从六岁起,就信守“夜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冬吃萝卜夏吃姜,小病小灾一扫光”的谚语,除产哺期外,长期粗茶淡饭,而且只吃早、中两餐,不吃晚餐,过了百岁,旧习未改,硬饭软饭荤菜素菜都吃,每餐细嚼缓咽大半碗饭,一大碗“锅巴粥”就心满意足了。她喜欢吃鸡蛋和糖,2002年正月初一早晨,儿孙们给她送上了16个盐茶蛋,她一口气吃了15个,也没坏肚子。
“补破遮寒暖即休。”陈清秀的穿戴十分俭朴。我们采访时,她还拿出了结婚时的一条大腰线迪夹裤,一条罗缎裤子和一个青丝围巾给我们看,至今已珍藏80多年的新娘嫁妆也舍不得穿,还准备留在那里“装老”(即死后穿)呢!平时,儿媳、女婿、孙儿孙女给她做的新衣服,新鞋袜要她穿,她总是说:“旧衣服能遮寒冷就行,要新衣服搞么得!”她身上穿的夹衣已有16年,系的围裙已有25年,是补钉加补钉三四层,我们采访摄影时,要她换围裙她不肯,连连说:“这个旧的也好。”
“儿孙满堂俱承欢。”陈清秀的一生以和为贵,对儿、女、媳、婿及孙辈均爱护有加。她前后生有11个孩子,在旧社会因生活困苦与疾病,有9个儿女夭折,只剩一儿一女。太平盛世,她在幸福舒坦之中尽心颐养天年。现在五代和睦同堂,子孙后代35人都对她十分敬重孝顺。68岁的儿媳王立南嫁到她家50年未红过脸,都是婆爱媳,媳敬婆,精心伺候,使老人在无忧无虑中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守住良心决不贪。”陈清秀做人处事处处讲良心,从不拿不属于自己的财物,不做昧良心的事,不说不实在的话,一生中没有任何对不起别人的事。那是1957年的一个冬天,天气严寒,滴水成冰。丈夫到亘山一个村庄卖窑货,卖了一上午,没有卖出几个,他感到非常失望,整个人冻得直哆嗦,下午,一个老太婆拿着10元钱慢步走来,说要买4个饭碗,还有几个妇女围着看这看那,丈夫喜出望外,拿了4个小碗给老太婆,又去招呼其他人了,待丈夫掉过头来给老太婆找零钱时,老人已经走了。此时丈夫顿生“歹念”,好大一笔钱,那时的10元钱相当于一个人一月的生活费。丈夫心想,走了算了,就将钱拿回了家。陈清秀得知此事,当即劝丈夫不要贪财,要做堂堂正正的人,第二天硬是同丈夫一起,把应找的8元零钱送到了那个老太婆手里,一时在乡里传为美谈。
“老来快活似神仙。”陈清秀告诉我们:“人老了就不能闲,闲就会无聊。”她从小就没闲过,厨房活、针线活、种地活,样样都干。成家后更闲不住了,过了百岁,她还是闲不住,走到哪里就帮人家抹桌子、扫地、补衣补袜、剥棉花、择豆子,无事时就同几个老人凑在一起谈天说地或同晚辈们聊天,人闲心不闲,想到哪聊到哪,聊到哪算到哪,聊到高兴处,乐不可支,前仰后合,手舞足蹈,形成全身运动,这就聊来了健康,聊去了寂寞。但秃子面前不聊和尚,不做长舌人,不能聊出是非,平平安安也是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7 09: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侵华日军手里抢回自己的碗,她不怕鬼,并在“斗”中找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7 10: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乾松 发表于 2015-11-17 09:29
在侵华日军手里抢回自己的碗,她不怕鬼,并在“斗”中找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7 10: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16日上午,一个鬼子串到陈清秀家,翻箱倒柜,没找到什么好吃的和值钱的东西,就在碗柜里拿了9个碗正要往外走,躲在床后的陈清秀认为自己抱着出世只十个月的女儿胡家秀,鬼子是不会伤害她的,就大胆地冲到鬼子面前,腾出一只手就去抢碗,鬼争人夺,陈清秀抢回了7个碗,还有2个碗掉在地上打碎了。这个鬼子看这个女人敢同他争斗,一时火冒三丈,时而咬牙切齿地抢陈清秀怀里的女孩,时而抓住陈清秀狞笑不止,陈清秀死抱着孩子拼命地反抗,大声地呼救。先前躲在屋后树林里的丈夫和王家三个青年农民听到“救命”声,各执“冲担”(两头有铁尖的扁担)冲向鬼子,共同与之搏斗,这个鬼子抽出刺刀就砍,他们就用“冲担”刺去,刺刀短,不能近身,“冲担”长,刺去有力,拼杀几个回合,鬼不敌众,多处受伤,招架不住,死在了王老大的“冲担”之下,大伙赶忙将其尸体踩在了附近池塘的淤泥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7 11: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雷啵!
在“穷”中找乐,在“智”中找乐,在“斗”中找乐.她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快乐,当让就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7 11: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侵华日军手里抢回自己的碗,她不怕鬼,并在“斗”中找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7 11: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侵华日军手里抢回自己的碗,她不怕鬼,并在“斗”中找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7 17: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倾听澧州故事,深深祝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9 08: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6 22: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9 12:09 , Processed in 0.03642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