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三变”换来信访工作新面貌 ——石门县新铺乡信访工作的基本做法和启示 石门县新铺乡,毗邻澧县、石门、临澧三县的八个乡镇,全乡23个行政村的3.3万人口散居在169平方公里的山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矿山企业多、地质灾害多、条件差异大等特殊因素,使该乡一度成了全县社情民情最杂,矛盾纠纷不断、信访问题突出的乡镇之一。非法上访、越级上访的不断出现,既分散了干部的工作精力,又严重地影响了全乡的稳定和发展。面对这一局面,乡党委带领全乡干部以党的群众路线为指导,把信访工作作为维护稳定和保障发展的大事来抓,并用“三改、三变”,换来全乡信访工作新面貌。 二、主要做法 (一)改干部作风,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 新铺乡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前些年,先后出现并逐步形成了多达200余人的民办教师、复退军人、信用社解聘人员、下岗分流人员、涉法涉诉对象、信访老户、乡村煤矿矽肺病人等重点信访群体,其中,仅乡村煤矿矽肺病人群体就达300多人,每年为此支出资金达20万元。这些群体成员有分有合,动辄就独自或结伴到乡政府、县政府甚至到市、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乡里干部为此经常疲于奔波,但信访维稳工作依然落在全县的尾部。近年来,乡党委首先采取如下措施狠抓了干部作风的改变: 1、用“周日夜讲坛”打牢“下访”思想基础。“周日夜讲坛”,即:每周日晚上在乡政府会议室由一名干部进行一次主题演讲,内容涵盖信访的各个方面。大家通过“周日夜讲坛”这一学习、交流平台,把信访政策法规、工作经验引入了课堂,并从源头上树立为民服务的正确思想认识,形成对全乡信访工作的正确引导,从而打牢全乡信访工作的思想基础。 2、用“零距离工作法”拉近干群情感距离。乡党委从以“以民为本”的工作理念出发,组织干部进村、下组主动面对群众,并创出以“零距离例会”、“零距离走访”、“零距离化解”、“零距离帮带”、“零距离代办”、“零距离调度”为主要内容的“零距离工作法”,拉近干群情感距离。“零距离例会”要求联村干部每周四必须下村召开一次村干部工作例会,进行上传下达和情况沟通,结合实际布置、指导、督促本周工作,并通过总结经验提高村干部依法治村的能力和水平;“零距离走访”,则要求联村干部“放下架子听民意,扑下身子办实事,带上本子记民情,接下对子解心结”,下组入户广泛接触群众,详细掌握每位村民的情况和他们的诉求;“零距离化解”中规定,驻村干部下村后,要与村干部一起积极认真排查、疏导、消化新老矛盾纠纷,坚决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同时,乡成立由纪委和党政办牵头的驻村工作调度中心,每周一召开一次驻村工作碰头会,收集、交办、商讨、跟踪处理群众诉求情况,并督促落实,从而实行“零距离调度”。 3、用“红色连心卡”连通群众信访渠道。乡党委在全乡散发一万份印有乡党委班子成员和各站办所负责人联系电话的“红色连心卡”,要求全乡干部正确面对信访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思想上改“害怕出事”为“下村找事”,改“等访上门”为“下村寻访”,改“厌烦信访”为“热心接访”。这些规定的出台和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干部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将干部融入了广大群众,从而为做好信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工作思维,变被动劝截访为主动解民忧。 乡党委组织信访工作人员,经过对全乡新老上访户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分析,从中发现过来的信访大都因群众的困难和诉求未及时掌握和妥善解决积累而成,若不到基层堵住源头,仅浮在上面劝访、截访,工作必然陷入被动。于是,乡党委果断改变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思维,用主动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方法进行“活血化瘀”,把症结化解在了基层。 1、通过“新铺大谈心”,提供干群思想交流平台。一是由乡党委通过“支部月月谈”,以开展“三会一课”、支书宣讲法治课和支村两委交流谈心的形式,每月在各村的村部召开一次民情分析会,时刻掌握全村的民情动态。二是以村民居住地为单元,通过“群众屋场会”,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介绍党委政府的工作,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现场调解矛盾纠纷。基层群众的思想情绪和实际困难都通过这一系列直接与基层群众交流的平台与各级干部进行交流,同时为干部为群众及时排忧解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基础性条件。这一平台的建立,对信访工作推动明显,去年来,该乡仅通过这一方式就排查隐患1200多起,调处纠纷1500余次。 2、通过“分级管理”,架构各级为民服务网络。新铺乡党委政府进一步明确调整后的乡、村、组三级治调组织责任,提出“小事组里管、大事村里干、重大事情乡里包案”的分级管理要求,合理分流,充分发挥出各级组织能力。通过这一立体网络的构建,将全乡信访工作力量凝聚在一起,即分担了工作压力,又达到了处理信访问题的效果,今年半年来,仅村级就独立调处矛盾达200余起,其中大柳树、艾家山、天池堰等村出现的几起非常复杂的意外伤害事件,都在村干部的依法调处中得以平息化解。 3、通过“大接访制度”,用主动为民解难将信访化解在最基层。乡党委要求信访工作要真正树立“群众之事无小事”的理念,对待群众发自内心的以诚相待,尤其要特别关照那些生活真正有困难的人群、或者信访老户,并通过细节凸显真诚,坚决改变过去“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不良作风。对到乡政府办事的群众,做到“一张笑脸,一声问候,已被茶水,一把椅子”,让群众亲身感受到对自己的尊重。通过“领导大接访”、“开门大接访”等活动,做到了群众诉求有地方说,说出来有人听,听完后有人办。今年来,全乡共为基层群众解难400余人次,群众诉求解决率达100%。 (三)改行为主体,变政府“唱独角戏”为全乡“跳集体舞”。 新铺乡由原新铺和燕子山两乡合并而成。辽阔的地域、散居的人口和漫长的边界,极易造成信访工作人员信息不灵和管理失位。为此,乡党委努力改变过去由政府和信访人员“唱独角戏”的工作方式,调动全乡各种积极因素共跳信访工作“集体舞”。 1、创新“小组长工作制”,责任落实到最基层,一线信访苗头有人及时化解。针对过来村民小组长名存实亡、社会管理作用发挥不够的现象,乡党委政府于今年初在全乡23个村450个村民小组中,重新组织民主选举,产生了374名村民小组长,出台了《小组长工作制》,激活小组长机制。同时,明确村以及村民小组长在信访工作中的责、权、利,尤其加大了小组长、联户长在传递信息、化解纠纷中的责任,并用“定岗位责任、工作有适当报酬、干好有发展前途、履职有社会地位”的“一定三有”规定,激发小组长当好村干部的信息员、协管员、调解员的积极性,从而激活社会管理的末梢“神经”,使小组长“一线哨兵”和“一线消防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实行“信访责任包保”,热点难点、重点信访问题和信访老户各级领导“包保”。严格按照“领导包案”的工作要求,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信访问题,以及全乡的 个信访老户全部实行“包保”和化解。乡党委政府一个班子成员每人具体负责一个重大问题,主要领导负责化解一名信访老户。每位村干部对本村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信访问题实行发现、反映、化解责任的“包保”。全乡所有涉及信访的工作,一律由乡党委和包保责任人共同制定出“包保”化解时间表,限时完成。通过全乡热点、难点问题、重点信访问题,以及所有信访老户包保的全面落实,不使任何相关的人和事“脱包”,从而形成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乡信访工作干部和全体村干部齐抓共管的局面。 3、强化边界协作,边界矛盾共同协作联手化解。该乡毗邻三县的八个乡镇,过去,边界纠纷经常发生,且因发生在“三不管”地段而得不到及时有效化解,甚至“小纠纷越调越大,简单事情越管越杂”,并由此引发过不少信访案件。去年以来,乡党委在做了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以村民自治为基础,通过积极协调,反复协商,在边界三县12个村形成了“联防联治”机制,边界一旦发生纠纷,“联防联治”机制迅即启动。此外,参与“联防联治”的12村的支部书记还坚持每月召开一次联谊会,互通情报,研讨“联防联治”,力争将过去“无人管”的“黑三角”变成“联手管”的“平安段”。 二、主要效果: 1、干部作风优化,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去年以来,乡村干部“零”距离走访农户9000户,为群众代办事项2000余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500余件,并集中解决了黄木岗村1000多人的饮水问题和河曲村500多户的通行问题,干群关系由此得到明显改善。今年夏季,干部每次头顶烈日进村下组帮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时,马上就引来群众的一片赞扬。不少信访人员感慨地说:“干部这样尽力给我们解决困难,我们如果还有上访,那就真对不住人了!” 2、矛盾有效化解,信访案件明显减少。去年以来,全乡通过各级信访信息网络共获矛盾纠纷信息1.6万余条,绝大部分矛盾都就地得到了及时化解。其中,形成信访苗头的300余次纠纷,分别通过村民小组、村、乡,得到了有效化解,实现了乡党委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信访工作目标。尤其《小组长工作制》实施后仅仅7个月时间,全乡小组长就参与、独立化解的矛盾纠纷达到500余起,及时劝解、拦截的未出村组的信访达180余人次。通过上述工作,全乡共消化上访老户5个,主动息访2人,放弃上访想法的3人,没有新增上访人员,从而获得了上级信访部门的高度好评。 3、办事诚实守信,组织公信力明显提升。由于干部为群众办事态度积极且诚实守信,因而全乡各级组织在群众中当公信力得到了明显提升,“有困难找组织”,成了群众如今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共同信念。去年6月,艾家山村村民唐某与砖厂因所购火砖质量问题与砖厂老板发生纠纷,拟去县政府上访。副乡长唐汇军获悉,立即赶去劝阻,并承诺一定在近期妥善解决他的诉求。唐汇军说到做到,第二天就带领乡综治办、国土所、司法所等单位负责人及村、组干部连续进行6次调解,终于圆满解决了这一问题。唐某见人就说:“现在的组织信得过,有事尽管找组织,没有必要上访!” 三、几点启示: 1、只有工作的“零距离”,才能换取感情的“零距离”。 乡党委清醒地认识到:远离群众,信访工作将寸步难行。“零距离工作法”实施后,乡党委书记谭本军率先垂范,下到青狮岭村“零距离”接触上访老户郑某。通过与之交心谈心,郑某终于道出了这些年铁心上访的原委。谭书记趁热打铁,一方面安排资金解决他的合理诉求,同时对其不合理诉求予以解释,然后多次登门看望。郑某为谭书记真情所动,终于与乡政府签订了息访协议书。像这样通过干部的“零距离”接触而被感动后主动息访的上访老户就达5个。 2、只有踏实为民办事,才能获得群众的满意。黄溪峪村村民郑某因在乡煤矿工作多年而染上了二期矽肺病,对企业提出补偿金有异议,乡法院提出补偿诉讼请求未果而上访多年。去年,乡党委了解这一情况后,安排专人为其奔走,在为其解决每月200元生活费的同时,还安排他在村里做保洁员,每月工资400元。郑某对乡党委给与他的这些帮助非常满意,于是主动息访。过去边界纠纷经常困扰当地群众,群众对此很不满意。去年边界“联防联治”机制形成后,成功处理各种事件20余起,不仅未引发信访问题,而且维护了边界治安秩序,对此,当地群众非常满意。去年底和今年上半年群众满意度测评均达到了90%以上,群众满意度比前些年获大幅提高,信访工作也由此得以顺利推进。 3、只有主动“活血化瘀”,才能获取信访工作的主动。用乡长的话说:“有信访,就说明民间有‘瘀’,瘀’化,则信访争得了信访工作的主动。新铺村地灾治理涉及3个村民小组、260余人,治理难度大、时间长,群众诉求多。乡长“包案”后,把主要精力用在这一难点问题的调处上,治理期间未发生一起出乡进县上访事件。去年来,全乡民间各类矛盾纠纷全部做到了就地消化,其中,即时调解率达到了98.1%,未出村率达到了96.49%,群众‘瘀’化了,气顺了,上访老户先后息访,无新生上访,到市、赴省、进京上访降为了“零”,真正实现了“三无”目标,全乡的信访工作由被动转为了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