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86|回复: 6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我在澧县弘毅小学读过书,与澧县有不解之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2 13: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乾松 于 2020-3-2 13:20 编辑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我在澧县弘毅小学读过书,与澧县有不解之缘(1)

袁隆平的澧州情结

文/易宗明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中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18项国际奖励;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他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授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2017年9月,袁隆平又一次重返澧县,出席“中国城头山(首届)世界稻作文明论坛”。他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汇聚在澧县城头山,一起说“源”论“稻”,并前往澧县弘毅学校为母校揭牌,重续了他那永远割舍不掉的澧州情缘。
131256srdm9fuddfvd7qdd.jpg

袁隆平在“中国城头山(首届)世界稻作文明论坛”致开幕辞
弘毅致远 敦品励学路漫漫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出生于北京。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为躲避日寇,他随父母从北京逃难到汉口。1938年8月,他们又辗转来到澧县城,租住在澧州正街(今澧县澧阳街道人民路)泰顺隆药铺,就读在当时澧县最知名的弘毅小学,直到1939年秋季,又被迫转移去重庆。这段历史,如果不是袁隆平亲口所说,定然会一直湮没在历史的尘埃当中。
真乃冥冥之中天注定。机缘巧合,2015年4月,澧县在拍摄宣传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微电影《七千年的名片》过程中,澧县谷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有幸请到了袁隆平院士题写片名。题写片名时,袁院士不时用澧县话爆料:“我在你们澧县弘毅小学读过小学嘞,你们看我的澧县话港的好不好?”“我的童年和少年生活是在动荡的战争年代度过的。然而,父母始终没有放弃过我们上学读书的机会。在颠沛流离中,我先后进过三所小学,先是汉口的扶轮小学,然后是澧县的弘毅小学,后来是重庆的龙门浩中心小学。”
131256jy9mmb67z77k7agg.jpg 袁隆平为母校澧县弘毅学校题写校训袁院士的这段爆料,被原澧县教育电视台台长、谷圣公司总经理廖可喜如获至宝。于是,他以一个澧县老教育人的新闻敏锐,促成澧县教育界一次对袁隆平院士的专程拜访。
据廖可喜介绍,在2016年11月初的造访中,袁院士更兴奋地用澧县话回忆了来到澧县读小学的来龙去脉以及在弘毅小学读书时候的一些生活细节。他说:“虽然当时战乱,但弘毅学校的老师教书很认真。语文老师是个老先生,蛮恶,背不得书、默不到字就用竹片打手板,打得沁疼的,有时候打得手都打麻。教数学的是个女老师,她讲的负负得正我硬搞不明白,所以我后来对数学一直不感兴趣。”
他还清晰地回忆道:“学校是一个道观(即紫极宫)改建的,道观的大堂就是礼堂,两边厢房就是教室。我们一家当时租住在学校斜对门的泰顺隆药铺里。上学去的街上(即今人民路)全部铺的青石板,尽是老房子的铺面。澧县的小吃蛮多,我最喜欢吃澧县的油股条和饺儿。我在澧县还过了一个年,春节期间,狮子龙灯竹马马蛮热闹……”
即使已过去了近80年,袁老对在澧县的生活经历,仍然记忆犹新。他的这番讲述,让前往的一行人无不惊奇不已,同时更感到了一种无比亲切之情。
弘毅小学创建于1913年,如同清代乞丐武训兴办义校一样,学校是由木匠吕君伟捐资兴办的县私立小学。校址在城内东街紫极宫。1950年改为人民小学,文革期间改为城关镇二完小,后为澧阳二完小,现为澧县二完小。造访之时,袁院士对母校寄予厚望,挥毫题写了“澧县弘毅学校”校名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校训。
随着袁隆平院士在澧县读小学这段尘封历史的解秘并题写校名,澧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澧县二完小恢复“澧县弘毅学校”的校名。这,无疑将对澧县的人文史和教育史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澧县人民也将为有这样的杰出学子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为人类作出卓越卓越贡献的袁隆平院士,也将极大地鼓舞澧县儿女奋发图强,追逐梦想!


1939年,袁隆平从澧县迁往大后方重庆,在那里上高小和初中。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父亲又迁回汉口上高中,曾获汉口赛区男子自由泳冠军。1948年,袁隆平随父迁到南京,在南京中大附中读完了高中全部课程。高中毕业以后,他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袁隆平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开始了他长达19个春秋的教学生涯。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让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他决心发挥自己的才智,用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高产的水稻新品种,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一株优异稻株仔细进行观察和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
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
袁隆平迈开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6月,袁隆平终于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蕊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他简直欣喜若狂。
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他撰写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1975年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在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过程中,袁隆平终于在阔别澧县45年之后,又与澧县有了一次长达8天的交集。时任县委办宣传秘书、后在县政协秘书长任上退休的龚道育先生,翻出当年的笔记本,整理了一篇记述袁隆平在澧县8天的长文,并到《城头山视窗》编辑部为我讲述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情节。
1982年9月,袁隆平来到澧县,与安江农校水稻副研究员李必湖、湖南师院生物系副教授周广洽、湖南农科院院长何湘楚、农科院助理研究员周学明、郴州地区农科所助理研究员郭名奇、衡阳地区农科所助理研究员林芳仕、湘潭地区农科所汤光忠等湖南杂水稻的顶尖专家,共同参加在澧县召开的湖南省杂交水稻生产专家考察研究会和湖南省杂交晚稻生产现场会。
9月16日,参观了车溪公社牌楼大队1300多亩成片的杂交晚稻和棠华公社关堰大队的晚稻示范田,袁隆平比较肯定地说:“还是杂交稻优势强。像这样叶色清秀的稻谷,那是亩产千斤的长势。只要往后去阳光好,结实情况还是好的。”他继而补充道:“原来我估计今年杂交稻空壳率会有20%,这两天看了一些稻田扬花的情况,绝大部分花的子房还是膨大了,说明受了精、能结实,加上有些稻穗开始低头了,空壳率不会那么高。”
131257tbzb3c9zizjytfww.jpg
袁隆平深入杂交水稻田间
9月13日至20日的八天时间里,袁隆平与湖南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王治国,省农业厅厅长陈洪新及诸位专家,带领与会的4个行署及32个县主管农业的负责人,一起考察、研究、参观了澧县24万亩杂交晚稻高产示范片。
与会专家对省农业厅洞庭湖区杂交晚稻稳产高产专题研究协作组布置在澧县牌楼大队的18个杂交稻品种组合,进行考察验收。经过充分讨论,大家共同鉴定了在澧县试种的杂交晚稻品种可以示范、推广。

131257amvkwvp5mkw7nwf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 14: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值得全人类尊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 15: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值得大家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 15: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水稻之父,他解决了世界上十分之一人口吃饭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 17: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14 10: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14 10: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01:14 , Processed in 0.03811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