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我在澧县弘毅小学读过书,与澧县有不解之缘(2)
袁隆平的澧州情结
文/易宗明 洞庭鱼米之乡的澧县,从此迈开了推广杂交稻品种的矫健步伐,杂交水稻也开启了在海南三亚南繁育种的模式,澧县因而与袁隆平的联系也就更加紧密频繁了。我记得在老作家余昭富的安排和指导下,我1989年采访过澧县农业局副局长周继光,写过一篇关于他们在海南三亚南繁育种并与袁隆平的多种交集。文章收录在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出版的《澧州风流》报告文学集中。当年,海南欠发达、交通不便,对于远赴海南繁育稻种的周继光等“候鸟”而言,需要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当时非常自豪,因为在那里,他们能得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世界顶尖专家的亲自指导,能够培育出澧县百万亩土地所需的杂交水稻种子。可惜斯人已去,再也无法访询到他们交往的生动细节。
袁隆平听取当时的澧县县委书记汇报
老骥壮志 科研攻关城头山 澧县自古乃“鱼米之乡”,总面积2075平方公里,耕地103.59万亩,辖19个镇(街),总人口93万。全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30万亩以上,一直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大县、全省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试点县。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袁隆平院士的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但他觉得荣誉不属于个人。曾经有媒体记者让袁隆平院士对自己的贡献作一个评价。他并没有正面回答,只平静地讲述一个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讨论会。这次会议有6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参加,其中12位是中国人。我因为签证的关系,迟去了两天,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下午才到。我到了后,中国科学家喜出望外,说,袁老师你终于来了,我们急死了,你来了之后,我们的地位就提高了。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在5名被授予先驱科学家称号的人之中,除我之外其余4名都是美国人。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这,就是荣誉属于整个中国的袁隆平院士! 属于中国的袁隆平,也算得上是从澧县走出去的袁隆平!近年来,澧县县委、县政府为了弘扬稻作文化,进一步提升粮食产业科技与生产水平,一直谋求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澧县共建共创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示范基地。得知袁隆平有一段在澧县读书的渊源后,2016年12月16日,澧县县委书记邹如龙率农业局、城头山镇、城头山旅游景区负责人,专程前往长沙,拜会了袁隆平院士,并汇报了城头山遗址保护利用开发情况以及澧县当前和今后在世界稻作文明的源头如何搞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的工作设想。 袁隆平院士认真听取有关情况后,表示将“千亩超级稻示范基地”项目落户澧县城头山镇,同时允诺将出席2017年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常德市人民政府和《财经》杂志联合主办,澧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世界稻作文明论坛”,并为城头山题词:“城头山——世界稻作源之一”。 2017年,袁隆平院士在城头山建立了千亩超级稻示范基地,对研发出来的优良超级杂交稻先试先种,以便获得大面推广的科研数据。 在“世界稻作文明论坛”举办前夕,论坛组委会拟编一本《城头山世界稻作文明论坛论文选集》,我有幸陪县农业局向绪钦局长等人前往长沙拜会袁隆平院士,在取得他的秘书杨燿松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齐绍武介绍他的有关情况后,我在自己主编的《城头山视窗》给袁隆平院士作了一期“封面人物”的报道。 金秋九月,正是南方稻谷橙黄的丰收季节。9月22日下午,中国城头山(首届)世界稻作文明论坛在澧县隆重举办。论坛由袁隆平院士担任主席,6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与当今稻作硕果在城头山交相辉映!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副国别主任凯琳·里格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轻简栽培专家罗锡文院士等嘉宾做了精彩的演讲发言。论坛期间,这里还举行了袁隆平院士千亩超级稻攻关示范基地展示、首届常德“米食节”、第二届海峡两岸稻田彩绘节等系列活动。中华城祖、世界稻源的城头山,继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为中国展馆第一景亮相世人后,这个国家遗址博物馆又被世界的聚光灯一下子照亮。
袁隆平为母校澧县弘毅学校揭牌 论坛开幕的当日上午,袁隆平院士先期前往澧县弘毅学校为母校揭牌。揭牌仪式上,来自弘毅学校的少先队员为袁隆平院士献上了红领巾和鲜花,袁隆平院士以该校校训“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主题对全体师生衷心寄语,并捐款20万元为弘毅学校设立奖学金。袁隆平,已成为澧县弘毅学校的文化符号,成为了高耸澧州大地的文化地标! 如今,袁隆平院士虽耄耋之年,仍然精神矍铄。他躬耕稻田,身价千亿却身着35元一件的衣服,一直做着“禾下乘凉”的超级水稻梦。他的贡献已然超越了杂交水稻,留给整个民族一笔绵延世代的宝贵精神财富,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在浩瀚的宇宙中,闪耀着一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在科学和自然的天空中,袁隆平则是我们仰望苍穹时去追寻的一颗闪烁耀眼光芒的明星,永远受到后世的景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