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傅启芳 于 2014-8-22 17:48 编辑
谈戏与史的差异 在我国传统戏剧中,以历史上某些人和事为题材而改编的剧目很多,从《左传》至《清史稿》的各代史书中几乎都可以找到。通过戏剧的表演形式,星星点点的把几千年的历史轮廓展现出来,使人们在看戏中增强了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尽管此种了解是朦胧的甚至是虚实莫辨的,但毕竟是中华历史文化的一种有益传播。这就是我国传统戏剧的魅力所在,不论时代怎样变迁甚至禁演传统戏,都阻挡不了传统戏剧的影响、传承和发展,因为它的根深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灵之中。 在发展戏剧艺术,传播历史文化中,当数京剧的贡献最大。虽然它的产生、成长、成型和发展不过两百多年,但它的吸纳、包容、升华能力是任何地方剧种所不能媲及的。它纳百戏之长,在表演程式、人物脸谱、唱腔道白、乐器伴奏、服饰行头等诸多方面以追求完美而臻于规范,尤其在文化内涵上更是向“史”方面靠,特别是唱词大量的借鉴古典诗词和历史典故之名言名句,显得富有诗意,加上雅致的表演,可以说京剧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这是它长盛不衰,人们百看不厌,奉为国粹的基本原因。 戏是属于艺术文化领域,史是属于史学文化领域,二者虽有某些联系,但不能完全划等号。因为前者可以虚构、演绎,甚至“张冠李戴”,后者则相反,只能以史书记载(包括地方志及其它典籍)或古文物为依据认知和研究历史,尽管史书记载未必全是真实?但那是属于考研勘正的学术问题;而戏剧表现的人和事却是当不得历史依据的,如同《三国演义》就不能把它当作是《三国志》记载的史实看待。否则,不仅自误,若用于史学研究,著书立说,可能还会给人以笑柄。 今在《京剧大观》所列的数百剧目中挑出几出不同时代的剧目进行辨析,便可见戏与史的差异是不能混淆的。 《文昭关》是出老生唱工戏,大段《二黄》唱腔,词语悲切,声腔悦耳,好听极了。内容是演春秋时楚国伍子胥逃亡奔吴,在昭关(今安徽含山县北小岘山上)受阻,幸遇东臬公相救,助他逃出昭关。可是,《史记·伍子胥列传》只记说:“追者在后,至江(指长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急,乃渡伍胥”。根本没有如剧中东臬公救伍,一夜急白了须发的记载,显然是剧作家以剧情需要编造的。常德不少戏迷很爱看这出戏,据地方志记说,伍子胥有后人落籍武陵。 《霸王别姬》是梅兰芳先生邀一些文化高手在《楚汉相争》连台戏基础上压缩改编而成的。唱词优美绝伦。是京剧顶级精品。剧中那段《南梆子》“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稳……”和舞剑时的《西皮二六》唱腔,陶醉过代代戏迷,至今每演此戏,仍座无虚席,令戏迷们大过戏瘾,从中领略京剧艺术美的享受。 这出戏演的是项羽与虞姬诀别的那段慷慨悲歌。项羽与虞姬这两位人物史籍有记,但司马迁只记有项羽的几句话:“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奈若何!”虞姬何以歌对和怎么死的,司马迁未写。这就给剧作家们留下了创作空间,于是乎梅大师身边的文笔枪手就编出了高歌舞剑的精美剧情,补了司马迁未记之缺。可见尽管文学艺术作品不能完全当史实看,但其感染力也是不逊史学大师的作品的。 《华容道》是一出红生与花脸的对手戏。当年,上海名红生林树森与名净金少山联袂演出,真可谓珠联璧合,誉满申江。这出戏演的是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奉命在此设伏,尔后关羽“义释”,放曹操北去。经与史籍查对,前者是实,后者为虚。华容道确有其地,位于湖北省监利县汴河乡至毛市镇一带,今立有石碑,上刻“华容古道”四字。公元208年曹操赤壁兵败,确实经华容道而走脱,他还讥笑过刘备少谋,不然,“吾徒无类矣!”(指完了)。所以,应给关羽正名:他没有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不过,从艺术欣赏角度看,倒是别有其趣,因为关羽在舞台上亮相不少,皆动多唱少。在《华容道》一折中却有较长的红生唱段,略别于老生的声腔,也能给观众一种难得的耳福享受。 《失空斩》是由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三折组成,前后为铺垫,中为重头。过去,老北京人去戏院,重听不重看,不叫看戏,谓之听戏。大凡遇演《失空斩》时,开锣戏失街亭,观众迟来者较多,演空城计时才座无虚席,不少老戏迷闭目摇头晃脑,手拍膝盖,轻声和着演员唱腔过戏瘾,俨然形成台上高唱,台下低唱的大合唱。此情此景可能是世界上少有的。 此时,戏迷们是不管是否是历史事实的。从史学的角度而言,诸葛亮设空城计,陈寿著的《三国志》无记载,虽野史有此一说,但经南北朝时的史学家裴松之考证予以否定了;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也不认可入书。看来,诸葛亮设空城计是有点靠不住。但当戏看,却是国粹中之精粹。 马谡失街亭(在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是历史事实,但诸葛亮未斩他,《三国志》记曰:“谡下狱物故(指死亡),亮为之流涕……谡年三十九”。 《四郎探母》是杨家将系列剧目中的经典之一。全剧以唱工为主,老生唱腔担纲。看点是“坐宫”、“探母”、“回令”。须生行新老三鼎甲、前后四大须生皆为“看家戏”。从清嘉庆年间余派始祖余三胜创演起,至今仍是舞台上和荧屏上常演常映的节目,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和欢迎。 但是,此戏完全是虚构的。据《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太原人氏。原本北汉名将,骁勇善战,时人称“无敌”。宋太宗征太原时归宋,督兵北疆御契丹。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兴兵三十万进攻辽国,西路军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出雁门北攻,潘、杨联络失调,杨业被辽军包围在陈家谷(今山西省逆县南又称狼牙村)。杨业率孤军奋战,身受重创十多处,马重伤不能行,不幸被俘。长子延玉、副将王贵战死,士卒奋战殆尽。杨业被俘后,忠贞不屈,绝食三天而死,说他碰死于李陵碑,戏言也。 杨业有七子,除长子战死外,其他六子依序是:延朗(又叫杨延昭)、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他们在杨业死后均健在,皆在朝为官。杨延昭的儿子不叫杨宗保,而叫杨文广。佘太君、穆桂英名字和事绩也不见记史卷。杨家将的戏,主要取材于明代叶崐池著的演义小说《新刊玉茗堂批点按鉴参补北宋杨家将传》,宜当戏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