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314|回复: 62

东方鹰 04 古老神奇一方土【散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13 09: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4 古老神奇一方土


    如日中天的双溪市场,涨满了一幅幅风俗画。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每逢喜庆吉事,便有各类戏剧轮番上演。笔者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哼吧清亮鲜活的武陵小曲/敲响销魄的常德花鼓/步入古老的阳戏花灯/那土腔土味的傩戏/如怨如诉的汉剧/何尝不是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
  “梆、梆、梆……”这就是乡人熟悉的渔鼓声。一声声,清脆如玉碎翠谷,击落了古老的黄昏……这时,喜悦的歌声和笑随着悠闲的吹烟一袅一袅漂过戏场,飘向盛产情节的双溪古镇。
  梆、梆、梆……”窄窄的渔鼓台磅礴着长城下孟姜女恸哭的悲哀和坚贞,奔泻着乌江畔一代豪杰与美人的血色苍凉,咆哮着包公怒斥权贵,毅斩骄纵的吼声;当秦室喧溅着狡猾的狂妄,岳囚却在幽咽着无可报国的帐惘……几千年的忠、真、善、美在这里总与奸、假、恶、丑并腔对照,演绎着一幕幕生与死,离与合的悲喜剧……常常,台上的虚幻交加着无情的雨,台下的现实却摇晃着不同的评叙。
  当最后一句唱词随鼓声嘎然而止,寂静的氛围遂攒动一片雨的喝彩,雷的掌鸣,古老而又年青的双溪,便在醉梦中惊醒。这时,夜荡来一叶叶风的小舟,把满屋的情绪从兴奋和疲倦的意境里,划向一个个温暖的家。
  三棒鼓是流行于双溪乡间的另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方式,它比渔鼓更诙谐。每逢乡人喜庆乐事,便有艺人为之助兴。那清脆地鼓点,诙谐的说唱,常令人捧腹不已。
  傩戏,是一种极为古老的戏剧形态,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它与人类原始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与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连。它也是有着浓厚宗教色彩的较大型的戏曲剧种。远古时代,每逢农业丰收或战争胜利,或祭祀祖先时,先民便演出傩愿戏以示庆祝,并以此酬神,驱疫驱鬼,祈求神灵保佑。傩愿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消失,但我的家乡还可以见到这种称为:“戏剧的活化石”的剧种。当地居民也有叫“土地戏”“傩堂戏”“神戏”的。
  傩愿戏最突出的特点是演员均戴着假面具出场,好象今天网民的网名一样。出场的角色,有着不同的造型纸面。如“阎罗大王”狰狞可怖,“玉皇大帝”平和高贵,“将军”威武,“小鬼”猥琐,纸面均直观地表现出性格来,令人一目了然。明清时期,京剧曾大量吸收了傩愿戏的表演技巧,京剧的脸谱化,恐怕与此颇有些渊源了。
  傩愿假面,作为一种人类美好意思凝固而成的物化形态,曾与原始的狩猎活动、图腾崇拜巫术仪式等都有着密切关系,有着很大的收藏价值。
  朋友,你见过舞龙吗?答案是肯定的。可是你见过板龙吗?双溪还流传一种称为中国一绝的板龙灯。板龙灯在常德市桃花源国际桃花节上几度表演,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节目曾实地拍摄过。
  板龙,不象平常所见的龙灯。它是用一块块枫木、楠木制作的长2米宽0、13米厚0、03米连接起来的木板龙。玩龙人不用手舞而用肩扛。
  相传元朝末年,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桃源九溪、双溪一带以莲花禅寺(现官坪村附近)为集合点,罗、沙、黄、彭、何、廖氏等族首议定以元宵节玩龙灯为名,称莲花禅祖托梦曰板龙出山,凡男子皆舞龙板。这种龙板合则为龙,拆则为器,并约定灯笼、火铳为号。元宵节主事,罗鼎公等10余名族首殉难。起义失败后,板龙灯作为对先人不屈精神的纪念流传至今,成为今天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据《湖南民间舞集成》载:“板龙灯流传在桃源北的漆河、九溪、双溪口等地。传说参加者可保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抗日战争时期,漆河等地耍过200余板,在河滩上狂跑呼叫,势如排山倒海,甚为壮观。”
  舞龙一般在元宵节前后,那时的双溪河柳畔有一巨大空地,可容2万余人,犹以夜龙腾舞最为精彩。入夜,板龙灯开始。一声“点灯”号令,只见玩板龙灯的男女“咔嚓”点燃自己面前的4支蜡烛。顿时,河滩上数百盏彩灯恰似天上的群星,倒影落入水中,交辉相映,把个岗陵河滩照得如同白昼。
  灯火中,头扎白巾,身着缀有龙图和寿字大红背心的舞龙人列好队,在一声紧一声的鼓点中虔诚地按惯例祈祷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即,踩着唢呐悠扬的曲声回到各自的位置。一声“起”的号令,把刚才还围成一个圆、静卧的板龙,瞬间变成一条长长的火龙,在激越的锣鼓声、震耳的铳炮声交炽中狂舞。玩伞的男子轻摇手中竹竿,将一把绫罗缎绣成的神伞,旋转得如同彩蝶翻飞;玩珠的小子更显神气,一根银棒舞得密不透风。一会儿身若游龙,一会儿捷如猿腾,逗引着板龙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观众常便被那刚猛地舞龙人,诙谐地玩珠小子逗得捧腹不止,双溪便溢满了欢乐地笑声。
  板龙玩到尽兴处,在铿锵地锣鼓声中,便引来一阵阵“嗬嗬”地呐喊。时而腾空疾飞,时而逶迤蛇行,时时演变各种队形,令人目不暇接。两岸的叫喊声喝彩声此伏彼起,煞为壮观。
  双溪地处湘北,与湘西居住的土家、苗家兄弟的生活习俗有着惊人的相似。当地流传元末明初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一统江山,在湖南追杀农民军首领陈友谅、陈友杰兄弟,一部分人躲进了湘西。不知道是汉民族影响了土家、苗家兄弟,还是汉民族融入了土、苗文化,一部双溪习俗简直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土家大典。


   ◆《古老神奇一方土》载2014.7.2载《凯风湖南》洞庭潮涌栏
    ◆散文《走读双溪》2005.10.20入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世界文化艺术联合会大型文献图书《中华丰碑,民族脊梁》;2008.5入选湖南作家网《芙蓉花开——2008芙蓉国网络精品文选》散文卷第五辑:屐痕处处.湖南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2010.8在中华全国管理创新研究会、中国国际经济研究院、共和国开拓者评审委员会、《海内外经济纵横》杂志社 “中国骄傲-共和国开拓者飞鹰奖”评审活动中,荣获“ 飞鹰金奖”同时授予“共和国开拓者”荣誉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09: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日中天的双溪市场,涨满了一幅幅风俗画。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每逢喜庆吉事,便有各类戏剧轮番上演。笔者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哼吧清亮鲜活的武陵小曲/敲响销魄的常德花鼓/步入古老的阳戏花灯/那土腔土味的傩戏/如怨如诉的汉剧/何尝不是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09: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梆、梆、梆……”这就是乡人熟悉的渔鼓声。一声声,清脆如玉碎翠谷,击落了古老的黄昏……这时,喜悦的歌声和笑随着悠闲的吹烟一袅一袅漂过戏场,飘向盛产情节的双溪古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09: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梆、梆、梆……”窄窄的渔鼓台磅礴着长城下孟姜女恸哭的悲哀和坚贞,奔泻着乌江畔一代豪杰与美人的血色苍凉,咆哮着包公怒斥权贵,毅斩骄纵的吼声;当秦室喧溅着狡猾的狂妄,岳囚却在幽咽着无可报国的帐惘……几千年的忠、真、善、美在这里总与奸、假、恶、丑并腔对照,演绎着一幕幕生与死,离与合的悲喜剧……常常,台上的虚幻交加着无情的雨,台下的现实却摇晃着不同的评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09: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最后一句唱词随鼓声嘎然而止,寂静的氛围遂攒动一片雨的喝彩,雷的掌鸣,古老而又年青的双溪,便在醉梦中惊醒。这时,夜荡来一叶叶风的小舟,把满屋的情绪从兴奋和疲倦的意境里,划向一个个温暖的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09: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棒鼓是流行于双溪乡间的另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方式,它比渔鼓更诙谐。每逢乡人喜庆乐事,便有艺人为之助兴。那清脆地鼓点,诙谐的说唱,常令人捧腹不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09: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走读双溪》2005.10.20入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世界文化艺术联合会大型文献图书《中华丰碑,民族脊梁》;2008.5入选湖南作家网《芙蓉花开——2008芙蓉国网络精品文选》散文卷第五辑:屐痕处处.湖南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2010.8在中华全国管理创新研究会、中国国际经济研究院、共和国开拓者评审委员会、《海内外经济纵横》杂志社 “中国骄傲-共和国开拓者飞鹰奖”评审活动中,荣获“ 飞鹰金奖”同时授予“共和国开拓者”荣誉称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09: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老神奇一方土》载2014.7.2载《凯风湖南》洞庭潮涌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13 10: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10: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汉平 发表于 2020-3-13 10:18
欣赏佳帖!点赞!

谢谢关注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9 07:57 , Processed in 0.0350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