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要看墨法 古人书论中对于墨的论述比较少,这主要与当时写字的环境有关。我们知道,书法长期以来担负着文化和信息传播和承载的功能,实用性大于艺术性,谁会允许把公文写的墨彩飞扬,天花乱坠,不允许。 还有,和古人书法纸张、绵帛有关,所以我们看到古代的书法一般是手卷、尺牍、信笺等等款式,面积比较小。再一个,和古代阅读习惯有关,我们从电影里都可以看到,古人阅读要么放在案头上阅读,要么展在手里阅读,总之是平视或者俯视。 到了宋代以后,书画逐渐摆脱了单一的书写功能,艺术元素得到极大的提高,宋人尚意,书法开始有平视、俯视走向仰视,成为一名可以悬挂的艺术作品。 此外,宋人提出书画一家的思想,角度的变化加之观念的变化,使得对墨法的运用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成为自觉的艺术追求。这种追求到了明清以后,成为一种艺术的经典元素,例如,明清大书家王铎就常常使用涨墨来表现墨法的变化。 古人说“墨分五彩”。墨有浓淡枯湿焦之分,一副好的作品不但有好的字,而且要有丰富的、准确的墨韵表现。同时墨要随着书写内容、书写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要学会控制墨韵的变化,使之达到“意识之中,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这需要长期的实践和体验。漆黑一片或者天花乱坠的墨法都不是好墨法。 八、要看落款 落款是书写的最后阶段,落款做的好,可以使作品具有变奏的美,可以增加很多的人文趣味,可以起到很好的生命告白的作用。官收的不好,起反作用,结果可想而知。 一般我们根据作品最后一个字的位子决定在哪里落款,落多少字,怎么落款,字该多大等等。 行家一般不大看作品的正文,因为现在信息太通畅了,正文可以抄,有的先搞集字而后苦练。但是落款一定是自己的,落款在气息上是从新开始,是旋律的变调,是根据前面作品留下的位置相机书写,所以比较考验真功夫。 正文和落款两种格调的作品,基本是抄来的;正文和落款气息断的厉害的作品,基本是业余选手做的;每次落款只会规规矩矩落大名的选手,基本属于心量不够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