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842|回复: 89

东方鹰 09 话说边地拓荒人【散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6 10: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9 话说边地拓荒人


    1、荒野边地,来了个子小志气大的谢书记
  
  桃源县,以它风景秀美的桃花源闻名于世,而隶属桃源的瓦儿岗,却以它的边远、荒僻和贫穷闻名全县的。
  瓦儿岗很远,距县城108公里;
  瓦儿岗很高,平均海拔554米;
  瓦儿岗很穷,人平年收入200余元。
  登上瓦儿岗,天苍苍,野茫茫,荒山逶迤,道路崎岖,沟壑纵横,田土如挂;北边是慈利,西方是大庸,西南方则是沅陵,目光所触,除了山还是山。
  瓦儿岗全乡9个自然村,1000多个农户,5000多人,就散居这些边远大山的褶皱里,生活在山高路陡,交通闭塞、土地贫瘠、水源奇缺的环境中。活了一辈子也没去过县城的人在这里并不少见,有的人见了汽车问吃多少草的事也不仅仅是笑谈。地处四县交界处的瓦儿岗,为常德市15个特困乡之一。
  人们说起瓦儿岗就摇头,有些干部则对瓦儿岗望而生畏,避之唯恐不及,生怕委派那里去工作。
  然而,个子很小的谢儒初没有被穷乡僻壤的种种困难吓倒。1984年,他带着行礼上了瓦儿岗,出任党委副书记、乡长,年底任乡党委书记。
  谢儒初的父亲是干部,妻子是医生,有进城工作的条件;他又才满25岁,新婚不久,谁不想与妻子耳鬓厮磨享受天伦之乐呢?可谢儒初晓得,他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当舍小家顾大家,为贫困山区的群众开拓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于是告别了家人,毅然走马上任。
  谢儒初到职不久,有一件事给了他很大震动。那天,他在路上碰到马家河村村民陈美山。陈美山背着一篓红薯米,弯着腰,声音颤抖地说:“谢书记,我家田里发生虫灾,贷10元钱给我买农药好吗?只贷10元。要是不打药,田里被虫吃光,得不到几粒谷,明年我怎么过日子呢?”
  原来,谢美山家里穷,拿不出现钱买农药,背了一篓红薯想去集市卖几个钱,却没有人要。问明情况,谢儒初的心动了,掏出10元钱塞进陈美山的手中:“快去买农药吧,您不用还了!”陈美山感激不尽地走了,谢儒初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陈美山那张忧愁的脸使他寝食不安。再也不能让农民兄弟这么穷下去了,瓦儿岗的面貌已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
  谢儒初召开了乡党委会议,对全乡的经济状况作了细致的评估。谢儒初说:“我们共产党人不是享清福的,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作为瓦儿岗的父母官,如果不能摆脱这种贫困落后的状况奋斗,让老百姓年复一年地受穷遭罪,那就是失职,就是犯罪!”
  会后,谢儒初带领干部们翻山越岭,对全乡进行了实地勘察。乡党委和乡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了改变瓦儿岗乡面貌的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
  个子小志气大的谢儒初,率领全乡干部群众向穷山恶水宣战了!
  
  2、汗水与志气,改写缺水无电的历史
  
  谢儒初的第一板斧,准确地砍向严重制约瓦儿岗经济发展的穷根:少水缺电。提出先解决水和电的难题。
  瓦儿岗自然条件恶劣,是湖南省有名的干旱“死角”。全乡水田面积50000多亩,大都是天水田。有38个村民小组是严重的干旱组,有768户近2750人和4000多头牲畜饮水困难,有400名的乡中学常因饮水困难而停课。谢儒初的第一板斧砍准了,无疑将对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产生深远的影响。
  水电工程开工了。锤声叮当,炮声隆隆,哪里最危险,谢儒初就出现在哪里。采石场有他的身影,混泥土里有他的汗水,运石路上有他的足迹。
  运输、安装131米的高压管道是修建万家河电站机房的关键,同时也是一个艰险的工作。高压管道每节长5米,直径0.7米,重达2吨,汽车每次只能运三节。装上汽车,高压管道有1.5米伸出车厢之外,致使重心后移,沿途又要经过坡高弯急的盘山简易公路,一有差错便会车毁人亡。谢儒初不顾艰险,亲自押车运送管道。一天,汽车拐弯时,因重心倾斜,前轮突然被提高地面,车体失去控制,眼看就要滑入深涧。谢儒初临危不惧,迅速地跳下车,抱起一块大石头就往后轮底下塞。此时,汽车如果继续下滑,谢儒初将会被碾成肉泥。但他毫不退缩,死死抵住那块石头,制止了汽车下滑的势头。接着,谢儒初叫来几十个农民,人拉肩推,硬是将汽车牵上了山。
  瓦儿岗山高路险,在悬崖峭壁上安装高压线路,是城里人望而生畏的。谢儒初没有绞盘,没有拉丝机,没有先进的安装器材,但他有战胜困难的雄心壮志和科学态度。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谢儒初挑选了一批农民组成安装队。谢儒初和架线队干在一起,吃在一起,睡在一起,跨深谷,越险峰,斩荆刺。三个月时间,架通了12公里长的高压线路,峡谷跨度最大的为276米,在瓦儿岗的荒山野岭上创造出了第一个奇迹。
  志气和汗水终于改写了瓦儿岗的历史。1985年8月1日,在谢儒初上任只有一年多的时候,瓦儿岗人民把那顶戴了多年的“缺电乡”的老帽子扔进了岁月的深涧。傍晚,干部、职工、学生、群众,聚集在一起,等候那灿烂的时刻。二十时整,万家河电站输出了第一厢电。顿时,村村寨寨明珠串串,灯火通明,人们欢呼雀跃,鞭炮齐鸣。65岁的老农民郑立功,特意提前从各处召回已成家立业的5个儿女,欢聚一堂,祝贺家乡的夜晚有了光明,感谢小个子书记带领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
  初战告捷,谢儒初没有被胜利所陶醉,他带领干部群众乘胜前进,1985年冬和1986年春,全乡投工16000个,开挖土方9100立方米,新修、整修台渠23公里,解决320个农户及乡政府机关、学校近2000人的饮水难的问题。由于水电的发展,使水稻旱涝保收面积新增1050亩。
  瓦儿岗人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他们在谢儒初的指挥下,又于1988年冬开始了该乡第二大基础工程的建设——修建万家河蓄水大坝。大坝建成后,高13.5米,长65米,宽3.5米,蓄水容量达20万立方米。按设计方案,需投工96800个,开挖土石方4000立方米,投入资金12万元。上级没有没有一分钱拨,瓦儿岗还是一个特困乡,钱从哪里来?谢儒初向群众交了底,提出采出向国家贷一点,返回税收中挤一点,干部群众凑一点的办法筹借资金。群众理解他们的小书记,他们说:“谢书记,这是我们自己办事,你就领着干吧!”
  工程如期开工了。开工那天,工地上人山人海,群情激昂,隆隆地开山炮惊动了邻近大庸、慈利两县的农民,他们为这热火朝天的场面而感动、振奋。有人感到纳闷:一个貌不惊人的小个子书记,他哪来这么大的凝聚力?谢儒初说:只要你心里有群众,为群众谋利益,群众就会拥护你,响应你的号召;不是我这个人有什么凝聚力,而是我们的事业有凝聚力。
  万家河蓄水坝仅用5个月便竣工了。与电站工程配套,装机能力由125千瓦增加到375千瓦,纯收入增加5万元。
  站在大坝上,谢儒初念念不忘的不是已有的成就,而是瓦儿岗的未来。
  
  3、把通往富裕的道路凿在悬崖峭壁上
  
  谢儒初下村去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背景:狭窄弯曲的山道上,农民们挑着木炭,一步一步艰难地攀登着,他们全身被汗水浸透,他们双腿颤抖,他们的喘息声老远就能听见。谢儒初从这些喘息声中,感受到农民生活的担子有多么沉重,贫困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而山道的崎岖坎坷,又阻碍着他们前进的步伐。
  谢儒初晓得,路,是水和电之外另一个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瓦儿岗山高路陡,交通闭塞,山里的产品运不出去,山外的物资运不进来,导致生产力低下,这种状况已到了非改变不可的时候了。谢儒初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
  机遇也来了:1988年初,湖南省交通厅和湖南省扶贫办为了开发武陵源自然风景区,拟建一条张家界至桃花源的旅游公路,其中贯穿瓦儿岗乡瓦粟公路段长11.1公里。这项工程设计概算需投工281万元,但省、市、县三级投资总额仅占30%多一点;需开挖土石方33万多立方米,投工5万多个。要求1989年底路基成形,1996年9月前通车。
  这是一件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大好事,同时又是一件十分艰苦、繁重的任务。摆在谢儒初面前有两大难题:资金、劳力。首先,全乡经济状况尚未摆脱困境,群众负担已超负荷,特别是,1988年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有45%的农户缺粮少钱。另外,工程量大,劳力缺乏,全乡仅1100左右的精壮劳力,按工程定额计算工日,要一年才能完成任务。
  面对重重困难,谢儒初三次召开乡党委会议,统一认识,寻找解决办法。最后决定,向社会要财力,向群众要主意。紧接着,乡政府开展全乡总动员。谢儒初和乡干部们亮了底,讲国家的困难,讲修路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讲瓦儿岗的远景,号召全体干部群众献计献策。对于出门就爬坡,运物靠肩挑背驮的山区群众来说,修建公路是一个特大喜讯。他们又一次给了小个子书记理解和支持。
  集资的场面令谢儒初激动无比。乡属各单位、企业把家底翻了个空,有的群众把准备结婚、嫁女、祝寿、养老的钱都拿了出来。一个月集资42万元,人平79元。这件事发生在仅5000余人的特困乡,令人咋舌。谢儒初从中感到了群众对自己的信任以及为改变穷困面貌而迸发出来的热情,更加坚定了信心。
  1989年5月,谢儒初和乡长朱明雄向县政府立下“军令状”:保质保量安全如期完成瓦粟公路工程任务。6月22日,谢儒初率领修路大军开上了工地,向亘古耸立的奇峰险崖开战了。
  瓦粟公路要穿过老虎嘴、峭壁弯等十几处险境,工程难度非常之大。谢儒初每天都到工程最紧迫、最危险的地方去指挥施工。
  动工后不久,谢儒初接到妻子单位打来的电话,说他父亲病倒住院了,妻子也患肝炎卧病在床,亲人盼他到医院护理。谢儒初心急火燎地赶到医院安慰了父亲,又回家看望了妻子。妻子看到他心神不定的样子,晓得他急于回工地,就说:你急什么,工地上少你一个人有什么要紧?”他说:“我是头呀,我这个当家的怎么能不在工地上呢?我是共产党员,不能抛开大家只顾小家呀!”谢儒初作同通了妻子的工作,请了一名保姆看孩子,第二天就告别了病中的亲人。一回到工地,他就回到施工险段老虎嘴,同群众一起凿岩搬石。
  7月的一天,一块石头突然砸中了他的右腿,随即又患了重感冒,但谢儒初坚持不下工地,每天拄着拐杖,忍着疼痛察看险情,指挥施工,极大地鼓舞了群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谢儒初的行动影响了干部群众。全乡152名干部职工投入了义务修路的行列,义务劳动2172天,人均15天。工地上出现了古稀老人和7岁的孙子同为修路做贡献的动人场面。
  1990年9月,工程胜利完工,一条平展的四级砾石公路如同一条洁白的哈达披在瓦儿岗的崇山峻岭上。这条哈达上,谢儒初和干部群众用汗水谱写了艰苦创业的诗章。
  近三年来,瓦儿岗乡在谢儒初的策划和指挥下,新建公路7条,共48公里,使全乡8个村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通往富裕的道路,穿过了无数悬崖峭壁,把山里山外连在一起。
  
  4、在心灵之野播撒智慧的种子
  
  谢儒初的目光并未局限在水、电、路这些基础设施上。他晓得改造自然环境对于脱贫致富的重要性,也懂得光靠改造自然而不改造人本身,富裕也是不可能的。
  谢儒初深知知识与贫困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灵上的拓荒比改造自然更为重要。除了自然条件外,使瓦儿岗人陷入贫困境地的,不是那些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耕作技术吗?
  谢儒初狠抓了两手:一手抓办学,改变山里人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一手抓科技兴农,直接促进经济利益的提高。
  他主动制定了5年办学规划。5年来,先后投资30万元,兴建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住房等,面积达5100平方米。现在,在瓦儿岗,最新最好的楼房是乡联校,而瓦儿岗的教师,特别是民办教师,在全区待遇是最高的。谢儒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瓦儿岗再穷,也不能亏了子孙后代。”
  谢儒初组织干部群众大力推广科学技术。自1985年以来,推广了杂交稻、两段育秧起垄栽培、化学除草、旱粮间作等。1990年种杂交稻5500亩,甩掉了山区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方法,使农民从科技兴农中看到了希望。
  谢儒初还带领干部在普查山区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兴办了乡级林场3个,村级林场9个人工造林2万余亩,犹如办起了一个“绿色银行”。
  
  5、贫困不投降,他就和它斗下去
  
  谢儒初在瓦儿岗已工作8年。8年来,瓦儿岗的面貌已有很大改观,谢儒初自己也得到了群众的赞誉和上级的表彰。他一次记大功,两次记功,三次评为先进工作者。
  如今,谢儒初还奔波忙碌于瓦儿岗的山山岭岭之间,他的整个身心,都系在那尚未摆脱贫困的边地上。
  有人问:“谢书记,你在山上搞了8年了,还搞多久啊?”
  谢儒初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党要我干多久我就干多久;贫困这个妖魔不投降,我就要在瓦儿岗跟它斗下去!”
  ——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情怀,这就是一个边地拓荒人的气概!
   
    ◆《话说边地拓荒人》又名《边地拓荒人》1991.1入选《为党增光辉》中共常德市委组织部编,主编:柳志九  获1991年湖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征文一等奖。1995.12 入选北京海潮出版社《中华创业者》 主编:张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0: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荒野边地,来了个子小志气大的谢书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0: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桃源县,以它风景秀美的桃花源闻名于世,而隶属桃源的瓦儿岗,却以它的边远、荒僻和贫穷闻名全县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0: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瓦儿岗很远,距县城108公里;
  瓦儿岗很高,平均海拔554米;
  瓦儿岗很穷,人平年收入200余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0: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登上瓦儿岗,天苍苍,野茫茫,荒山逶迤,道路崎岖,沟壑纵横,田土如挂;北边是慈利,西方是大庸,西南方则是沅陵,目光所触,除了山还是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0: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瓦儿岗全乡9个自然村,1000多个农户,5000多人,就散居这些边远大山的褶皱里,生活在山高路陡,交通闭塞、土地贫瘠、水源奇缺的环境中。活了一辈子也没去过县城的人在这里并不少见,有的人见了汽车问吃多少草的事也不仅仅是笑谈。地处四县交界处的瓦儿岗,为常德市15个特困乡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0: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说起瓦儿岗就摇头,有些干部则对瓦儿岗望而生畏,避之唯恐不及,生怕委派那里去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0: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个子很小的谢儒初没有被穷乡僻壤的种种困难吓倒。1984年,他带着行礼上了瓦儿岗,出任党委副书记、乡长,年底任乡党委书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0: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儒初的父亲是干部,妻子是医生,有进城工作的条件;他又才满25岁,新婚不久,谁不想与妻子耳鬓厮磨享受天伦之乐呢?可谢儒初晓得,他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当舍小家顾大家,为贫困山区的群众开拓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于是告别了家人,毅然走马上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0: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儒初到职不久,有一件事给了他很大震动。那天,他在路上碰到马家河村村民陈美山。陈美山背着一篓红薯米,弯着腰,声音颤抖地说:“谢书记,我家田里发生虫灾,贷10元钱给我买农药好吗?只贷10元。要是不打药,田里被虫吃光,得不到几粒谷,明年我怎么过日子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9 11:15 , Processed in 0.3250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