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550|回复: 18

不能忘记他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7 22: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拓思 于 2020-5-18 12:45 编辑

不能忘记他们
                                                                           ——记临澧一中初56班的诞生与消失
      在上世纪60年代,在那火红的年代,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辉映下,人们有使不完的劲,什么都在大办,那时,辽阔的祖国大地到处是“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大干快变,超英赶美”的壮观场面。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办教育”与“大办工业”和“大办农业”一样,如火如荼。1960年临澧县一中一改过去只招三个班的规模扩大到招六个初中班,这样,临澧一中初56班就诞生了,与这个班并行的还有初57班至初61班。 124020oyijjognc8g1pjy1.jpg
今天,当我打开2004年为庆祝临澧一中建校90周年而编辑的《校友录》,看到初56班的学生名单,我的心中涌出一份亲切感,一丝欣慰,同时,又轻轻发出一声叹息,一声惋惜,一份自豪。
      60年前,那些学子从澧北到澧南,东有常德县,西有石门县,都有学子肩挑书箱和行李来到了位于澧水支流道水河畔的临澧一中,汇集在初56班,他们早登奎星楼,夜宿老文庙,有时驰骋在绿草如茵的大操坪,流汗了,掬一把龙潭堰的水洗濯一下脸,憨憨的笑脸,银铃般的笑声,释放着青春的朝气,这近60名的同学,哪个不是我的好朋友啊!学数理,挂文科,还有外语加生化,这样的学生生活对于十三、四岁的少年来是求之不得的,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获取知识营养,但这平静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他们中的半数不得不中断学业收拾书箱回乡务农了。
      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同学名单,努力回忆当时他们的形象和身影,却非常模糊,怎么也清晰不起来,这也难怪,1960年9月1日从四面八方到来的同学,相处还不到一年,就各奔东西了,且大多数就再也没有相见过,而且其中有的人已永远见不到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学习不到一年就于1961年的6月或7月下放回到各自的乡下,回乡务农了。
      每个人都只知道自己的下落,究竟哪些同学下放了?一共下了多少人?分几批下的?带着这些问题,作者开始了调研,首先,从最原始的办法开始,逐一联系同学,问询他们是否下过放,进而建立班级同学群,可实在是太难了,因为时间已经过去近60年了,一些同学在哪里?几十年从来没有联系。我只好从已知少数几个同学再通过同学帮忙逐步扩大联系范围,这样找到几个、十几个、二十几个。但还有三十多个没法联系,必须另辟路径。于是,我找一中的领导和有关人员,都说,可能没有档案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学校搬迁,有也会搞得没有了。正在这时,我给县档案局(馆)送我写的《风华正茂在路上——临澧一中后继长征队回忆录》,启发了我,我找到县档案局,进了档案馆查找临澧县在1961年精简干部、下放城镇居民和学生的档案材料,可翻遍整个档案馆一无所获,未见只言片纸。
      正在一筹莫展时,初67班庚子迎春同学聚会在临澧安福举行,我要在临澧一中工作过的初中同学汪桂秀帮忙,她接受了我交给的这一任务,找领导、找同事,最后找到教数学又兼管档案的向艳芳老师,两人深入校档案室,在汗牛充栋的历史档案中,终于找到了1961年学生下放的档案,她们喜形于色,欣喜若狂,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实在费功夫”,很有成就感。高兴之余,打开档案册,想复印或打印出来,却不能翻动,一翻它就成纸片了。下放学生名单用的纸质相当差,是用蓝色钢笔水(当时还没黑色钢笔水)写的,因潮湿浸蚀开始分化,各班级下放名单都是各班班主任送上来的,字写法不规范,也不工整,还有学校研究后的涂改、抹黑,辨认起来相当费神,复印是不行了,只能拍照后慢慢与校友录上的名单比对,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辨认核对出来了。
094037nuz5ouebo2bkvke7.jpg
汪桂秀同学和档案管理员向艳芳老师
1960年是“大办工业”、“大办农业”最火热的一年,同时也是“大办教育”的一年,临澧一中超历史初中招收6个班,即从初56到初61班,共356人,在国民经济大调整的大形势下,在1961年6月和7月分两批共下乡学生回农村务农165人,占该年级学生总数的46.35% (见附三)。现以初56班为例解剖一下,初56班共有学生59人,下放29人,下放率为49.15%(见附四)。

                                                         下放学生的时代背景和政策依据
      首先,我们看看大背景、大政策。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遇严重经济困难,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要求大量精简城市人口,以便充实农村劳动力,减少城市粮食供应的压力,缓和城乡矛盾等。据2011年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写到:“到1961年底,职工比当年初减少了798万人,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人左右。”而在第二卷的注释写道:“1961年,共精简职工950万人,全国职工总数比1960年实际减少798万人,减少城镇人口1000多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二卷对此表述为“1961年,国家职工减少873万人,其中工业部门职工减少54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了1000万人左右。”这几个数字有些许差异,我理解为950万或873万人中包含了下放的国家干部,也就是说下放的国家干部在(950-798)或(873-798)之间,即下放国家干部在75万至152万之间,而减少的城镇人口就包括了减少的国家干部、职工、城镇居民和小量学生。
      据《常德市志》记载:“1960年,境内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到8%和10.1%。”,“60年代,调整国民经济,精简机构,下放职工,压缩城镇人口,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比重下降。”
      我没有找到湖南省1961年-1963年在国民经济调整有关下放干部、精简职工和学校师生的任何资料,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遗憾的事,我仔细查阅了《临澧县志》,没有只言片纸反映1961年下放干部、精简职工以及下放城镇居民和学生的情况,而且我还进入了县档案馆查阅,也是一无所获,这就很不正常了。
      我们来看下放学生的政策依据:老实说,我们始终没有找到要下放学生的政策依据,但下放学生的事情确实存在,《常德市志》写道:“1958年大办教育,各类学校猛增,在校学生增到65.24万人,占总人口的15.85%。1961年,因国民经济困难,国家压缩各类学校,境内动员12万名师生回乡务农。1962年,在校学生下降到44.37万人,占总人口的10.8%”,这就是说,整个常德地区1961年下放各类学生含下放老师12万人,1962年又下放了8.87万人。另外,我在网上查到有两个人问国家对1961年精简下放的初中生有没有补偿政策。其中一个说:“我是1960年考入唐山市的重点中学,入学后转入市民户口,1961年由于压缩城市人口被终止学业回乡务农,当时还发给了我们光荣证,高喊知识青年支援农业光荣。”另一个说:“1959-1961年,我十二、三岁初中阶段,和全国人民一起经历了三年特大自然灾害……上中学就吃供应粮,后来这个政策也因自然灾害而改变,学生也要精简下放。”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下放学生,并非临澧县所为,不仅常德地区所为,河北等地也有下放实例。
      我查找了一下当时下放职工的文件,倒是有不少,例:1961年6月28日中发【61】460号文件《关于精简职工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反而有不要下放学生的文件,如1962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调段字第209号文件:《关于城镇来自农村的中学生不动员回乡问题的说明》,从这个文件的表述可看出,在此之前曾发出不要下放中学生的有关文件,而209号只是上一文件的补充说明而已。
      另一重要因素:下放中学生确实可以减少城镇人口和国家粮食供应的压力。这是因为按照当时政策,农村的初中以上学生凭录取通知转为城市户口和国家粮油供应关系。如下放初中以上学历的学生回乡务农,就减少了城镇人口,也减少了国家供应粮食的压力,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正因为此,原城镇户口的学生不在下放之列。
                                            
                                                        临澧一中下放学生的标准和实施程序
      临澧一中下放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条件或标准。我们进入临澧一中档案室查找当时下放学生的有关文件资料,除了有各班班主任报上来下放学生建议名单及理由外,动员报告、下放的标准、下放工作总结一概没有。2019年3月3日初56班马宗禹、沈文凤、徐进长、杨昌前、欧小华同学看望当年的班主任卞德林,问卞老师当时下放学生条件是什么?他说:“也没什么明确的标准,就是有这么几条:一是学生年龄偏大,回乡就可以成为劳动力的;二是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三是家中缺劳动力的。”我们问:“听说还有一条标准,就是太活跃或成绩很差的。”我们说后,卞老师未置可否,显然在操作中这条作为隐形条件内部掌握的。
      下放学生的范围和工作程序。临澧一中1961年下放学生回乡仅明确1960年9月入读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其他年级都没有下放任务。步骤程序是:一是召开全校学生参加的动员会;二是组织学生讨论,发动学生报名写申请书;三是班主任进行情况摸底上报学校,四是学校领导研究审定。作者作为当事人回忆,学校动员在6月中旬在教务处后面的操坪举行的,是欧仲荣书记或副书记汪佐志作的动员报告,主要讲了国家的经济形势和回乡务农的意义等内容。然后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讨论、报名、写申请书,我们班绝大多数同学写了申请书。第三步是班主任按学校提出来的下放标准进行摸底,下放人数按照班级人数的50%掌握,班主任上报的名单稍微大于最后要下放的人数。第四步,学校领导审定,一般只在班主任上报的名单中剔掉几个,也有极个别先不在名单中而最后确定的对象。
      初56班实际下放实施情况:初56班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和程序实施下放学生工作。根据当时班主任上报到学校的名单及最后确定下放的名单。全班共有学生59人,分两批共下放29人。第一批,于6月28日下放18名,占下放总人数的62%,其中年龄偏大的8人;第二批,于7月3日下放11名,占下放总人数的38%,其中年龄偏大的3名。在下放的29名学生中,属于年龄偏大的即15岁及以上的有陈礼舫、陈兰香、刘涛清、洪振学、陈昌义、陈隆普、杨昌前、蒋祖望、程远绍、徐进学、欧小华共11人;属于家庭困难的有9人,属于家中缺劳动力的有4人,属于太活跃或成绩差的有5人。
      学生下放之后的政策。在确定某学生下放后,学校将学生的户口和粮油关系转回农村。同时,给每个下放学生发了一张保留学籍三年的证明书,并表示在国家经济形势稍微好转即可凭此证明书进校复学。
      在两批学生下完之后,学校进入期末考试。7月中旬放暑假,同学们在失去学友之后的忧郁心情被暑假所冲淡。初56班至初61班,每班学生少了约一半人,教室里显得空荡,学校作出决定,撤销3个班,将所撤班级的学生分插到另3个班中去。学校不知如何考虑的,初56班、初57班、初61班被撤销,初56班余下的30名学生分插到初58班和初59班。存在仅一年的初56班与其他两个班就这样在校内消失了。
      紧接着,按照上级精神,农村籍的在校学生一律将城镇户口和国家供应粮油的关系转回农村老家。从1961年9月起,老生所有农村籍学生由原来不用考察粮油问题到上学必须交粮油,有的是交粮票,或将谷挑到粮店,粮店给你一种凭证交学校从粮店购回,或者干脆背米提油交学校。从此,新生再也不转户口和粮油供应关系了。


对学生下放工作的思考
      1961年9月,临澧一中下放初中学生的工作落下帷幕,可它留给人们许多思考。
      思考一:为什么一直查不到下放学生的文件即政策依据呢?为什么常德下放了那么多学生?据《常德市志》记载,1961年常德地区下放师生12万人,1962年又下放8.87万人,而国家教育部在1962年7月2日发了209号文件《关于城镇来自农村的中学生不动员回乡问题的说明》,从这个文件可以说明,过去发生过下放农村中学生回乡的情况,而教育部是不赞成的,且加以制止。为什么常德地区一直在做这件事,是否用下放学生数抵下放干部职工数或城镇居民数呢?因下放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是有任务指标的。
      思考二:既然下放学生是为了减少城镇户口,减轻国家供应粮油的压力,而1961年所有在校初高中生户粮关系都转回了农村,如果当时不下放学生,只将户粮关系转下去不就解决问题了吗?那下放学生不是白下了吗?
      思考三:下放学生的标准是否公允,因为一直没看到政策依据,有的说三条,有的说四条,而对第四条一直遮遮掩掩,不敢公开承认呢?各班上报到学校的建议名单仅由班主任一人拟定,没经过一级组织讨论研究,班主任上报名单只是比学校分配任务数多一、二人而已,班主任没报的基本上不可能下放。问题出在第四条:太活跃或成绩不好,太活跃有什么不好呢?一些在读书时很活跃的走向社会后往往还很有作为。被下放的学生一般都没强烈反应,不吵不闹,不管愿不愿意,说走就走。但也有少数学生或家长反应强烈,马宗禹同学在得知自己被下放,跑到学校办公室找党支部副书记汪佐志讨说法,汪书记也说不出什么理由来,只说是家中缺劳力。第二天,马宗禹的父亲跑到学校找党支部书记欧仲荣:“说我家没劳力,我在大队当支部书记,算不算劳力?为什么要下我的娃儿?”欧说:“已经定了,不好更改了,明年来复读吧!”
      为什么要下我,一直是个谜,这也是我这次要搞清楚此事的动因。这次我看到了下放我的理由:父亲是国家干部,母亲40多岁,大哥参加了工作,二哥在读书,主要是家中缺劳力。我就不明白,我母亲一个人在农村,正当壮年,养活自己没点问题。再加之我家里又不是一个生产单位,怎么就缺劳力了呢?正如马宗禹父亲说的,支部书记算不算劳力,那国家干部算不算劳力?!我当时13岁还没满,从没测过身高的我,因高小考初中时体检测身高为1.25米,所以印象很深,当时因生活条件差不长个儿,现在八、九岁就有1.25米以上了吧!1.25米高的13岁的人,回到农村是个好劳力吗?我仔细辨认上报的理由,终于发现了秘密,在没劳力的后面还有“管不了这个娃”几个小字。大概这才是我下放的真正原因,我仔细想“怎么就管不了我呢?”,我们进行回忆和分析,终于搞清楚了。初56班的班主任卞德林,是一个还未转正的老师,刚从澧县一中高中毕业不久,因缺俄语老师,招他到一中当俄语老师兼班主任,由于太年轻又刚当老师,缺乏管理学生的经验和水平,于是就搞管卡压的那一套,而学生则是从全县及周边县各个学校考来的尖子生,对他的管卡压的一套很反感,在一次自习时,有几个同学怂恿我,说我字写得好,我也想秀一秀我的粉笔字,于是我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了“卞德林卡得紧,管得学生像老鼠”两排大字,同学们在下面大声喧哗喝彩,这时,卞老师不知教室里发生了什么事,走进教室,朝黑板上一看,红着脸,悻悻然走出了教室。可能就是这件事,卞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认为我是不好管的学生。这不,机会来了,在第二批下放对象中就有了我。7月3日,我收拾好行李和书箱,卞老师安排刘明玉同学给我挑行李,刘明玉比我稍大一点,个头比我高,我们两人轮流挑,那天太阳很大,真可谓“七月流火”,从县城到柏枝台17公里,从柏枝台到我家还有3公里,两人都汗流浃背,他挑得比我多,真可苦了他,此事我终生难忘,因此,我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我回家乡,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大家推荐我当上记工员,在评定底分时,给我评了5.5分,看那神态和口气好像给我好大的优惠,当时我心里不舒服,后来一想,1.25米高不就是个小孩子嘛,那确实优待了我。可这时,二哥因为合口职业中学被撤销,没毕业也回到家务农。下半年的一天,我大哥从西洞庭回到老家,看见我在生产队参加劳动,没有去读书,问我是怎么一回事,我说我下放了,没有书读了。大哥听后,眼泪夺眶而出,说:“我们几兄弟,就你最会读书,你不读书了,我们寄希望于你的不就落空了?”我觉得很对不起父兄。那种场景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晰。
      这件事对我的刺激很大,体会到了冲动是魔鬼,以致于改变了性格,我本来是外向型性格,自此以后我变成内向型性格,做什么事都谨小慎微,菱角再也不出尖了,也许这种越来越沉默,是一种成熟的标志,是生活教会我内敛和淡定,也是对别人最大的谦让和宽容。
      思考四:既然承诺国家形势好转,可以回校复读,为什么不发通知?诚然,下放时给每人发了一张保留学籍三年的证明书,但十多岁的人回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去替父母减轻家庭负担和参加超出他们体能的劳动,谁会注意保留那张纸,也不知道什么叫形势好转,都在等学校的复学通知,可一直不见通知。结果大多数下放同学就在这种等待中永远的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初56班只有3人复读,即马宗禹、徐进长和沈文凤三人,只占下放学生的10.34%。马宗禹是因为欧书记早已答应第二年来复学,徐进长也因为离学校近可经常到校打听,于是,他俩于1962年2月复学插入初62班。我因有本能渴望读书的欲望,给在县委组织部工作的叔叔和在初64班读书的堂弟打过招呼,如能复学了就马上告诉我。叔叔因为工作忙,忘了打听此事,堂弟因他班没有复读生不知情,下半年才发现有人复读了告诉我,我于1963年2月插入初67班复读。我们三人算幸运的,终于又获得了读书的机会。全年级下放165人,复读的只有15人,仅占9.10%。绝大多数学生就永远地失去读书机会了。“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财富”这是不争的结论。他们在正当读书的大好时段却去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承受生活的压力,分担国家和家庭的困难。有的因为贫病交加,经济的拮据生活的重压以致于过早谢世。初56班共59人,在想尽千方百计的情况下,联系和打听到共44人,其中已知去世13人,占联系的29.55%,而属下放的有9人,占总去世人数的69.23%;而未下放与下放比为50.85%:49.15%,下放的学生去世的比例高于未下放的38.46%。从这组数字就看出读书少的经济负担重、压力大、生活质量差,所以就出现了谢世过多的现象。初56班第一批下放中有个李远泉,他和我是好朋友,他下放时我给他写了一首诗《献给农村的小伙伴》(见附一),鼓励他,但他回乡后只一个星期我就在第二批下放了,对他的鼓励经1962年的修改成为我和他的共勉。第二批下放名单有一个沈青友,也是我的好朋友,自下放后我见过他两次,一次是在他去修青山工地的路上,一次是在1967年10月1日在沙溪河粮库,1967年7、8月,因“文革”由“文攻”发展到“武卫”,最后发展到不同观点的两派,用枪炮解决问题,我因持保留看法,当起了“逍遥派”,于是,我到位于烽火乡将军村的沙溪河粮库收粮,在10月1日那天,沈青友送公粮来到沙溪河仓库,这样在粮仓巧遇了,为此,我写了一首《巧遇青友有感》(见附二)的诗以纪念我们的同学情谊并互相勉励。1992年,我参加市委驻烽火乡工作队并任队长,我特地打听沈青友的下落,别人告诉我,他已去世多年,令人唏嘘不已。像这样的故事,在我们29人中还有不少,所以我在文首说:一声叹息,一声惋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三年大跃进的失误,加以连续两年的自然灾害和苏联突然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等等原因,1960年前后,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比例已完全失调,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极不平衡,国内经济形势出现了严重困难的局面。国家实行国民经济调整,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精简干部和职工,下放城镇居民,以减轻国家供应压力,作为一名国家公民应积极响应号召,对这样响应号召下放的干部、职工、城镇居民、特别是中学生,对他们为国家整体利益作出的牺牲,为他们在那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作出的特定贡献,我们应该铭记,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作者写作此文目的就在于此,让它充实临澧的档案缺口,以一个客观真实的面貌展现在临澧人民特别是后代面前,曾经有人为国家今天的强盛作出过牺牲和贡献。


      附一:
      献给农村的小伙伴
      (1962年9月)
      农村的胸怀为你敞开,
      你跃进投入她的胸怀;
      那是多么广阔的天地,
      起伏的峰浪像无边的海洋。

      虽说你个个矮矮,
      志气却高过云崖;
      手好像是为了向自然索取才生的,
      如今你青春与智慧的花朵盛开。

      白天翻阅大地篇章,
      晚上研究植物的嫁接;
      试验田里摆战场,
      挥舞锄头当刀枪。

      大自然乖乖听令,
      新品种在你手下成长;
      你按照自己的性格,
      培育植物不怕风寒。

      你那里成了绿色生命的乐园,
      春去秋来;
      你决心在农村干一辈子,
      把农村建成花园一样。
      注:文中“你”是同班同学李远泉,此文为他响应号召奔赴农村而作。初作于1961年7月,1962年9月修改。


      附二:
      巧遇青友有感
      (1967年10月1日)
      年载同行成学友,
      同窗情谊岂能忘,
      五年巧在粮仓遇,
      新潮起伏忆昔年。

      回想当年跨校园,
      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满脸幼稚堆笑容,
      如似儿时好伙伴。

      新的课程才开始,
      党的号召心向前;
      肩挑书箱回家园,
      奔赴农村第一线。

      日月如梭弹指间,
      求知求学道水畔,
      初高连读不畏难,
      渡过了粉红色的中学时代。


      广阔天地炼红心,
      与地奋斗乐无穷,
      花园耕耘献青春,
      以农为荣作贡献。


      生活征途从头越,
      鹏程万里靠奋斗。
      身处异乡心相连,
      共望环球红旗扬。
       注:1、青友,为下放农村的同学沈青友。
             2、花园,指沈青友的家乡烽火乡花园村。


      附三:
      各班下放名单
      初56班
      陈礼舫    陈兰香    杨绪群    刘泽治    肖宏珍    唐善华    胡吉品    刘涛清    王桂英    李兰英
      洪振学    陈昌义    陈隆普    杨昌前    蒋祖望    黄宏文    杨继成    李远泉    孙雪梅    徐进长
      程远绍    裴泽金    沈文凤    彭正桃    徐进学    欧小华   马宗禹    祁开桂    沈青友
      初57班
      唐炎珍    詹自水    江维岳    熊远生    徐新年    姜守亚    熊宣丙    黄凤桂    夏乃亮    刘庆化
      李金才    张文华    欧应金    张永福    丁文法    徐先明    周序林    万林香    庞长春    何宗汉
      杨书群    苏哲禹    刘寿禹    陈敦秀    张淑珍    胡莉枝
      初58班
      杨书宏    全占定    邵国顺    裴景桂    曹承任    陈贤桃    黄大广    徐祥华    张方福    裴祖次
      洪家福    龚道如    何仁先    赵玉珍    欧阳中    李丕秀    胡振刚    邹永福    陈昌初    胡定培
      李启炎    龚德清    庞长林    张之欠    洪家福    杨翠云    熊祖汉    全书秀    徐光友
      初59班
      徐明中    薛开林    徐远佑    徐远幺    张明华    金行玉    钟昌木    刘宪春    张如全    马  力
      戴国民    朱奎明    江正平    张万全    李家旺    王宏文    祁运初    雷志斌    胡振炎    祁金珍
      祁怀卓    徐达炎    余功名    周二英
      初60班
      徐明舫    胡顺英    欧应柏    丁文元    余运球    余开秀    卢亚满    刘长清    朱光武    庞圣伏
      向才玉    龚德次    叶正清    蒋祖云    邵国粹    颜尧阶    吉开斌    戴秀英    颜昌炳    马云生
      周尚义    江必成    赵金生    龙先贵    邓松枝    田玉珍    黄益秀    彭正耀    邹国胜    龚德炎
      初61班
      辛淑兰    汪从秋    石天云    裴先耀    张邦祖    黄定龙    段纯银    周爱华    唐汇栋    贾玉恒
      黄淑年    周尚福    龚光浩    刘家清    颜永林    黄玲芳    王化顺    李金枝    黄超群    胡五岳
      赵大松    朱开斌    李悠望    龚道振    陈克新    金登普    刘宗美


      附四:
      临澧一中初中60级下放情况统计表
  
班次
  
总人数
下放人数
下放率
复读人数
复读率
复读名单
初56
59
29
49.15%
3
10.34%
马宗禹、沈文凤、徐进长
初57
59
26
44.07%
2
7.69%
夏乃亮、唐炎珍
初58
60
29
48.33%
2
6.90%
裴景桂、欧阳中
初59
60
24
40.00%
2
8.33%
张万全、张明华
初60
61
30
49.18%
3
10.00%
吉开斌、胡顺英、庞圣伏
初61
57
27
47.37%
3
11.11%
辛淑兰、黄玲芳、李金枝
小计
356
165
46.35%
15
9.10%


094002mhag8k6ulfo8rmr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7 22: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8 07: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沈部长
实力佳作已经推荐正扬网首页“佳作欣赏”、正扬社区头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8 10: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文字,堪称精品之作。欣赏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8 17: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8 19:53: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欣赏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8 22: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60年前,那些学子从澧北到澧南,东有常德县,西有石门县,都有学子肩挑书箱和行李来到了位于澧水支流道水河畔的临澧一中,汇集在初56班,他们早登奎星楼,夜宿老文庙,有时驰骋在绿草如茵的大操坪,流汗了,掬一把龙潭堰的水洗濯一下脸,憨憨的笑脸,银铃般的笑声,释放着青春的朝气,这近60名的同学,哪个不是我的好朋友啊!学数理,挂文科,还有外语加生化,这样的学生生活对于十三、四岁的少年来是求之不得的,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获取知识营养,但这平静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他们中的半数不得不中断学业收拾书箱回乡务农了。
欣赏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8 22: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拜读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8 22: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段辛酸史,让人奔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9 09: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补述:文字优美,可往事寒心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23:30 , Processed in 0.05380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