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拓思 于 2020-5-24 12:20 编辑
我参加的三个不同年代的农村工作之一:工作队员在武源(二) 1978年5月,在全党全国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这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该文于1978年5月10日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刊载,次日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正式发表。该文初稿由时任南京大学政教系教师胡福明撰写,后经数度修改才得以发表。之后,这篇文章在各大报刊转载。时代是思想之母,这篇文章是时代的产物。当时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大问题,古老东方大国在经历十年苦难之后该怎么办?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随着这场理论大讨论,随之带来了思想上的大解放。分团毛况生副团长以他敏锐地思想眼光和政治嗅觉,认识到这不是一篇一般的理论文章,而是一场思想解放的先导。5月中旬,他就要求全团工作队员要认真学习这篇文章,并开展讨论。于是,各个队组都初学了这篇文章,在8月上旬的全团工作队员的集训时,又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作为主要内容来学。 在11个月的时间里,工作组的主要工作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提高大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黄寿湾大队有共产党员22名,其中预备党员3名,大队支委7名,支书袁葱葱,女,文盲,出身童养媳,敢抓阶级斗争,对坏人坏事敢于斗争,在大队和生产队能以身作则。副支书雷有才,高中生,正派,但1978年上半年脱产补习文化课去了。副支书雷运时,本人工作勤勤恳恳、踏实肯干,但有房头主义,也差工作魄力。支委还有雷继雄、雷玉庭、雷双立、雷忠圣。公社党委评价黄寿湾大队班子素质偏低,能力较弱。 根据大队党支部的这种状况,我们工作组在公社党委和工作队的指导下,侧重抓党支部的思想作风建设,主要措施是抓学习和整顿工作。 一是抓上级文件精神的学习,提高党支部一班人的思想认识水平。1977年最后两个月,即我们入队后首先抓了中共中央(1977)37号文件的学习贯彻,中央37号文件的附件是:四人帮反党材料之三,主要集中揭露“四人帮”反对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和罪恶活动。我给全体党员上了《彻底批判四人帮反对大干快上的反动谬论》的辅导课。同时,我们还抓了新宪法的学习。1978年我们组织支部党员抓了中央(1978)37号、42号文件的学习和贯彻。37号文件是对湘乡县“为农减负”的经验进行了转发,当时在全国掀起了学习“湘乡经验”的高潮。42号是中央转发陕西省委《关于旬邑县少数干部强迫命令、违法乱纪问题的调查报告》的批示。我作为工作组的资料员就担负起了大队政治辅导员的职责,大队的政治学习、大队生产队两级骨干的学习,我都承担了辅导讲课任务,包括对中央文件的辅导讲解。我还为全公社党员培训班讲了《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增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一课,由于事先听取了公社党委组织委员对全社党员情况的介绍,讲课时针对性强,公社党委和党员们都认为听到了一堂高质量的党课,很有启发和教育作用。 二是指导党支部开展整党整风。按照上级部署5-7月开展整党整风工作,此项工作主要是我协助组长抓的,首先我帮助大队党支部拟写了大队党支部整党整风计划,我还为党支部整风给他们讲了一堂《共产党员要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而努力奋斗》的党课。工作组人员自始至终参加支部的整党整风活动。我们组织贫协成员、贫农代表座谈党员情况,组织党员相互提意见和给支委提意见。我还给党员讲了一堂我党的历史课。整党工作到7月下旬基本结束,整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使原来的“软”、“散”班子增强了战斗力。我代大队党支部写了《黄寿湾大队党支部整党整风工作总结》,材料送公社党委审阅,公社党委把黄寿湾大队党支部评为整党整风先进单位,我又为他们写了经验材料。材料送到县里,黄寿湾整党工作被评为全县先进单位,分团把经验材料印发到全县。 三是实行工作组与党支部共同学习研究部署工作的工作格局,以达到认识一致、步调一致,提高整体战斗力。在工作组和党支部的关系上,主要采取有分有合的工作态势,即在工作部署初期分头研究,各自拿出意见和方案,然后召开联席会,形成统一的工作部署意见。这种工作方法可起到扬长避短、相互支持的作用和效果。 把“清经济”作为一件重要事情来抓。我们工作组与大队总支部一起按照党支部提供的线索,有目的的开展经济清查工作。我自始至终参与了此项工作,先后清查了大队合作医疗站、学校、大队五统和四队的经济账。并把四队作为重点清查单位,先后清了四队会计雷正坤、出纳雷建文的账目,落实雷正坤贪污215.7元,还清查了雷四斤的经济问题。四队有关人员贪污挪用公款600多元。清查了大队雷建明的账目,对大队出纳雷志选1972年至1977年经手的大队现金账目进行了清查,将清查结果写成了专案材料,还对原大队会计雷和生贪污578.22元的案子进行核实,对其作了专案,写了专案材料。大队党支部对此评价很高,说把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结了案,定了性。 指导大队和生产队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工作组指导和帮助大队党支部制订了《党支部组织建设制度》、《党支部政治学习制度》、《大队财务管理制度》等。我们基于那时的农村经济体制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把重点放到制定生产队的各项制度。如我指导八队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生产队政治学习制度》、《粮食管理制度》、《肥料管理制度》、《劳动管理制度》,还指导生产队制定了《生产规划》、《粮食增产措施》、《四属户投资计划》、《超支户还款计划》等规划和制度。 积极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乡通村公路的修建。黄寿湾大队距公社所在地水头墟虽然只有3华里路,但由于没有公路,社员送粮、来往公社和墟场只能行走那弯弯曲曲的小路(田埂),很不方便,特别是交送公粮时连人力车都不能行走,只能靠肩挑,辛苦不说,还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交粮任务。为此,工作组配合党支部多次向公社及交通管理部门要求,1977年11月底终于获批建设黄寿湾通水头墟的公路。我在12月4日的日记中写到:“我上午参加测量公路,下午大队召开动员修公路的社员大会。”于是,修建公路的工作正式启动,这是黄寿湾大队解放以来的第一个基本建设项目,社员们积极性很高,有占用农田的生产队也非常配合和支持。1978年元月中旬遇到雨雪天气,社员们仍然干劲冲天,由于社员的艰苦劳动,从1977年12月起,至1978年元月底止,路基工程已全部完成,剩下填埋石头、卵石的任务由专业队完成。3月10日,我在日记中写到:“我上午丈量修公路所占田土,因要核减有关队的田土面积,进而核减上交任务和税费,必须认真细致地作好这一工作。” 把做基层干群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我们工作组面对的对象是基层干部和广大社员群众,对于这一点,从组长到每一个队员都非常明确。工作组和大队党支部是一种指导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每当大队的重要事情,组长和书记总是采取商量的办法取得共识,然后形成统一意见。对基层干部或社员群众出现什么问题,我们主要采取谈心谈话的方式、方法。例如,我负责的八队队长雷国政经常撂挑子,不想当队长了,我与他谈话不下十次。还有记工员也是这样,经常说不干了,因为这两个人在生产队面临的矛盾多,工作量大,也容易产生意见。在清理经济账时,涉及到十余人,每个对象我们都多次找其谈话,要他们主动交代问题,把问题讲清楚,同时也不要背思想包袱,只要经济上搞好退赔,处理上可以放宽。如原大队会计雷和生因经济问题思想包袱很重,他精神不振,组长和我多次找他谈话,使他放下包袱,主动交代了问题,最后结了案,他也表示认可组织的结论。一年中,我们每个工作队员与干群谈话不下60次。通过这种细致的思想工作,解决了很多问题,也使干群之间形成了和谐融洽的关系,较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和生产任务,使农业获得了好收成。 急社员之所急,乐社员之所乐。黄寿湾大队是一个较穷的大队,尽管穷,但上面以及条条部门的各种摊派很多,使大队、生产队不堪重负,工作组在作了调研后写出了《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切实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的汇报材料,使有些负担得到减免。黄寿湾大队的田有一半属于山塝田,而黄寿湾大队仅有一座小型水库——龙家冲水库,灌溉面积有限,奇怪的事,他们居然没有水车等提水的农具或农机,这样山塝田只能靠老天供水,每年6-8月逢天旱,社员心里焦急不已。这样,出现了一种劳动叫堵水,就是当天下雨后,我们就去筑临时的土堤,不让水乱流,将水引进田里。我经常和社员一起去堵水。6月中旬的一天,我和队员杨万池参加堵水后登上了黄寿湾后面的高山看风景,突然乌云笼罩,电闪雷鸣,骤然暴雨如注,我们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两人学着毛主席青年时日光浴一样,沐浴着大雨,不畏疲劳,顽强地攀登,终于登上了最高峰。7月16日,在天旱若干天后,喜降甘露,我们和社员都欣喜若狂,看见清亮的水从山上不断地向下流着,欢蹦喜跳流进水塘,注入了溪沟,跑遍了田野,大地发出了“咝咝”的欢叫声,我们工作队员发动社员堵水保水,引水进稻田,此时,那燥热的天气被驱跑了。工作队员与社员同乐,感谢老天的眷顾。因为天旱,相邻的大队生产队经常为争水而发生矛盾,黄寿湾8队与龙家大队5队、黄寿湾3队与龙家大队5队先后因争水发生矛盾,甚至打起架来,工作组出面与县、公社有关人员及两个大队支书处理分水问题,最后问题得到圆满解决。问题解决了,我们好有成就感,这种快乐在办公室里是得不到的。 这一届农村工作队正处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还没实现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一切工作均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不免使我们在工作中只能加以贯彻和执行,比如: 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一批、两打、三清查”,割“资本主义尾巴”。11月24日分团和工作队贯彻省委第一书记毛致用的讲话中说,“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通过中央(77)37号文件的贯彻,批判四人帮、批修正主义、批资本主义”。作为工作队、工作组必须贯彻省委的指示精神。省委部署农村全面开展“一批两打三清查”运动,即批四人帮,打击贪污盗窃,打击投机倒把,清劳动、清经济、清物质。在上述指导思想下,工作组确实是这样做的。我举两个例子,充分说明当时的“左”的思想的残余还很严重。 例一:武源公社属山区,竹木资源多,不少社员有做竹木器手艺的特长,他们利用农余时间做竹木器到墟上去卖。用现在的认识来看,这是一件好事,但当时却认为是“资本主义尾巴”。1978年3月21日,谭组长安排我、杨万池、欧家骞三名年轻干部早晨5点钟赶到通往墟场的路口站岗放哨,防止有人把自己制作的竹木器拿到墟场出卖,我们按照组长的要求没收了一些木竹器。 例二:一天清晨,谭组长把我们几个年轻干部喊起来,说我发现了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有人把人畜粪施到自留地里去了,你们要按照肥料洒落的路线追踪,看将人畜粪施到哪户的自留地里,是哪一个人搞的?要搞清楚。 此外,大队党支部和工作组在查处雷任明问题时,组织过对其批判的会议,也属过火行动。大队党支部和工作组还对外出搞副业的人员进行过处理,其中就有雷继文,认为此种行为为“资本主义尾巴”,属于该割之列。还有社员雷平才因散布过错误言论,大队也组织了对他的批判会。 农村工作的管理模式与农村实际显得不相适应。我们虽有疑惑,但仍执行不辍。“文革”结束,“四人帮”垮台,人们的思想开始活跃,生产要发展,经济要上去,已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望。但农村工作怎么抓?新的思路还没理清创新,老的一套还不能弃之不用。于是,派工作队,取代当地组织一部分职权,工作方法往往还是管、卡、压老的一套。上面我讲到帮助生产队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当然这些制度在加强劳动生产、财经等方面发挥了不少积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存在管、卡、压的负面效应。 例如《劳动管理制度》是这样规定的: (一)实行“各尽所能、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二)所有劳力都必须完成议定的劳动任务,不完成者罚他底分分劳动粮数(每个劳动日值以1.4斤计算),每月检查一次,如未完成记入罚粮专本,由本人盖章认可,如不愿盖章扣当月口粮,在年终决算时一次兑现。 (三)由于定劳动任务时每人除掉了4天以上的假期,因此劳动力如有事或病请假在2天之内的不减劳动任务,2天以上者只减以上部分的任务数。但必须履行请假手续,请假2天之内由队长批准,2天以上由队委会批准,工作队员在队时需经其同意,写请假条队长签字,记工员保存下去,一月检查一次。 《肥料管理制度》是这样规定的: (一)养牛菸肥、养猪猪肥和大粪一律归公,不准私人使用,违者每担罚工分20分,抓到者奖所罚工分的百分之五十。 (二)解大便时不上自己队厕所的每次罚工分5分,发现者奖5分。 (三)人尿和灶务灰等按生产队下达的任务完成,不完成者罚未完成部分的2倍工分。 这些规章制度是队委会讨论制定的,文字表述是我来完成的。像“肥料管理制度”可以称得上“奇葩”,我是积极促成者。 坚持“农业以粮为纲”的指导思想,缺乏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的意识。由于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一直把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农村农业工作的指导思想,于是在“农业以粮为纲”的指导思想下,没有把发展多种经营提到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甚至还把副业等各种经营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来割。而当时的黄寿湾大队1010个人口,只有800亩水田,500多亩旱地,水田中还有一定比例的冷浸田,冷浸田地温低,全年只能种一季中稻,产量上不去。人均0.8亩田,每亩几百斤,在交足必须上交的公粮(公粮抵农业税)外,每年在夏收之前,还有2个月要靠返销粮解决社员的吃饭问题。其实黄寿湾大队除田土外,有丰富的森林竹木资源,当地也有不少会木工、竹工活的能工巧匠,还有打豆腐的技术,而这些都没得到很好的利用、发挥和发展,尽管社员一年上头面朝黄土背朝天,仍然穷的钉铛响。对于这些,我们工作组几个年轻同志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但当时的大政策、大环境是这样,我们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毛头小伙哪敢出头说三道四,只得盲目的不折不扣地执行上面的政策和工作队组长的安排,做好我们份内的工作。 工作队员在农村工作很充实,很有收获,感到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这一年的农村工作时间就到了。9月22日清早,队员们整理好行李并装上车,汽车启动,我们最后望一眼曾经由陌生到熟悉的村庄,望一眼那些为我们送别可爱的农民朋友,望一眼曾挥汗如雨的稻田,似黄还绿的稻谷,颗粒饱满,沉甸甸的散发着醉人的芬香,使秋天的田野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我们在公社吃罢早饭后,就赶往临武县城,在县城分团进行总结、个人鉴定,工作组、工作队总结鉴定等。9月28日从临武县城出发经耒阳县城,于29日到达省会长沙,回到各自的单位。 一晃42年过去了,但在武源黄寿湾的人和事还经常在我脑海浮现,想起我们那天离开湘南的那个小山村时,社员们欢送我们,有的一直把我们送到公社,才恋恋不舍的返回;想起在那近一年的时间,我们与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与他们一道顶烈日,淋春雨,同时,也分享着社员们的丰收喜悦……多少次在梦中重回黄寿湾,看到那些曾经与我们同甘共苦、共忧乐的质朴、勤劳的农民兄弟。有时,真想在有生之年去一趟黄寿湾。有位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想有朝一日重回黄寿湾,看到的将不是原来的黄寿湾,而必定是一个充分活力、朝气蓬勃的崭新的黄寿湾,鲜艳的村旗和雷氏兄弟公司的司旗迎风飘扬,来迎接久违的远道客人。 附词一首: 念奴娇·黄寿湾 高山万木, 连阡陌, 登上山巅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 多了楼宇亭阁。 水头墟场, 穿红挂绿, 车子飞如跃。 村庄如画, 今喜田地绿。 弹指四十二年, 面貌变了, 似天翻地覆。 犹记当年驻村里, 忧乐一起如昨。 唯有乡情, 远处望明月, 青山绿水, 国泰民昌, 万众欢笑同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