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53|回复: 10

东方鹰 07 战国李悝平籴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7 07: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7 战国李悝平籴说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上这样写道:“魏用李克(当作李悝),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作为法家的创立者,魏相李悝在变法中主持撰成《法经》一书。《法经》不愧为初萌期律学的最高成就,它在律学乃至中国古代整个法律文化史上都是里程碑式的著作。李悝变法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炸弹,扰动了东亚大陆上的众诸侯。魏国因此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西攻强秦,北伐中山,东败齐军,南控淮、泗,威振中华。李悝根据“平籴论”的思想颁布了“平籴法”。“平籴法”是后来历代王朝的均输、常平仓等办法的开端。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以前的中国历史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
  究竟是什么打破了春秋时期的国际均势,将中国带入了战国时代呢?这就是李悝变法。严谨的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上这样写道:“魏用李克(当作李悝),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作为法家的创立者,魏相李悝在变法中主持撰成《法经》一书。虽然是一部战国时期的成文法典,但就编撰体例、篇章结构和实体内容来看,《法经》不愧为初萌期律学的最高成就,它在律学乃至中国古代整个法律文化史上都是里程碑式的著作。
  李悝变法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炸弹,扰动了东亚大陆上的众诸侯。魏国因此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西攻强秦,北伐中山,东败齐军,南控淮、泗,威振中华。
  在周朝封建制度走向解体之际,是李悝变法从政治到经济构筑了中华文明的新范式。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这样评价李悝:
  “李悝(音魁)又名李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常被提见的人。《汉书.食货志》有段记载:
  “陵夷至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晦,治田勤谨则晦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日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晦,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岁终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
  魏文侯在位于公元前424至387年,所以李悝是孔子和孟子间的人物,他的政策也表现着中国封建制度业已崩溃,各地域间的诸侯组织全民,发动生产的情形。《汉书.食货志》里这一段提到以小自耕农作纳税人,注重高度精密耕作,各农家仅有极少的收入,甚或不足,政府切身感到它的命运与上述小自耕农的生存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因素,一经透过历史,成为中国以后两千四百年立国的经常状态。”
  李悝变法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经秦帝国的放大,由《法经》贯彻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李悝的政治经济政策具备了法家的全部特征,他建议魏文侯“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说苑·政理》)”,“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战国时期的魏国国君魏文侯是一个较为进步的君主,在其执政期间,任命李悝(又名李克)为相推行新政。新政方针中最有名也是最有效的内容就是“尽地力之教”。《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之教。”李悝所谓的“尽地力之教”是指劝教农民提高土地亩产粮食的能力,特别重视农业劳动力的作用。
  李悝为一般五口之家的农民算了一笔账,认为他们种田百亩(合今三十亩左右),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待交完租税,留足口粮,支付各种费用后,就所剩无几了,连添制衣服也感到困难:“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
  如果遇上疾病、丧葬等事或国家增加苛税,就更没有办法了。
  为此李悝提出“尽地力”的办法来解决农民的困难,这就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他着重的并不是农业技术本身,而是推行封建制的生产关系,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并采取一种措施保证粮价稳定,以保障农民的生活。这种稳定粮价的措施就是“平籴论”。
  李悝认为,粮价太贱,农民入不敷出,生活困难,国家就要贫困;粮价太贵,城市居民负担不起,生活困难,就要流徙他乡。因此粮价无论太贵太贱,都不利于巩固国家统治。其基本思想是“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不伤而农益劝”。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战胜自然灾害,增加朝廷税收,李悝根据“平籴论”的思想颁布了“平籴法”。平籴法”利用经济杠杆来协调不同年景时的粮食价格,一举解决了丰年多粮、灾年少粮的矛盾,对后世影响很大。
  “平籴法”规定每家农民收入的粮食中,除交十分之一的税及自己食用、消费外,多余的粮食由国家收购。法令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好年成由官府按好年成的等级出钱籴进一定数量的余粮,坏年成由官府按坏年成的等级平价粜出一定数量的粮食。这样“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在具体实施中,法令规定以“治田百亩”的一个农家作计算单位,上熟、中熟、下熟时由政府分别收购其余粮三百、二百、一百石,以防止粮价下跌。如遇欠收年份,小饥则政府以下熟所收百石出售,中饥则以中熟收购的二百石出售,大饥则以上熟收购的三百石出售,“善于平籴者,谨视岁有上、中、下熟。……故大熟则上籴三舍一,中熟则籴二,下熟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粜之。”
  实行这一措施,是使粮价保持稳定,既不“籴贵伤民”,又不“甚贱伤农”,即使是灾荒之年,粮价也不会抬高,农民也不会因饥饿而逃亡了。就实际来说,“平籴法”是后来历代王朝的均输、常平仓等办法的开端。
   1200年后,唐代著名理财家杜佑(735年—812年)在其《通典》中将李悝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并列在一起,他评论道:“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强也得商鞅,后周有苏绰,隋氏有高颎。此六贤者,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07: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上这样写道:“魏用李克(当作李悝),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作为法家的创立者,魏相李悝在变法中主持撰成《法经》一书。《法经》不愧为初萌期律学的最高成就,它在律学乃至中国古代整个法律文化史上都是里程碑式的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07: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1200年后,唐代著名理财家杜佑(735年—812年)在其《通典》中将李悝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并列在一起,他评论道:“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强也得商鞅,后周有苏绰,隋氏有高颎。此六贤者,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7 08: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悝的“平籴法”利用经济杠杆来协调不同年景时的粮食价格,一举解决了丰年多粮、灾年少粮的矛盾,对后世影响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7 08: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悝重农思想后来受到外国的欣赏和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12: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20-6-7 08:50
李悝的“平籴法”利用经济杠杆来协调不同年景时的粮食价格,一举解决了丰年多粮、灾年少粮的矛盾,对后世影 ...

谢谢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12: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20-6-7 08:52
李悝重农思想后来受到外国的欣赏和借鉴。

谢谢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7 13: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的儒家、法家对于治国治政来讲是相辅相成的,儒家讲德治,法家讲法治,二者都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7 16: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17: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协邱渭波 发表于 2020-6-7 13:13
我国的儒家、法家对于治国治政来讲是相辅相成的,儒家讲德治,法家讲法治,二者都要。

谢谢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0 08:22 , Processed in 0.03416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