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130|回复: 14

(湖湘文化)郁结于“云梦赐田“的君国情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5 05: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风 于 2020-7-15 05:12 编辑

湖湘文化

郁结于“云梦赐田“的君国情怀

——楚国文学侍臣、议政大夫宋玉代表作《九辩》试析

□ 尹德立

        毫无疑问,“赋圣”宋玉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存在。然而,涉及宋玉其人其赋,又大有疑问,因为后人未能从任何史籍中,寻找到有关宋玉生平与作品的完整记载,从而导致后世研究者们公理婆理、众说纷纭的争论状况。而“年久散佚”,就成了这些历史空白的惟一解释。所幸有关宋玉的经历与成就,还是通过各种途径,在他生存、创作、归宿的第二故乡——“云梦赐田”【注】,留下了大量蛛丝马迹,为我们研究宋玉其人其赋,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支撑。
        宋玉在他接触约达一个甲子,生活近半个世纪的临澧“云梦赐田”的所作所为中,最为突出的成就,无疑是《九辩》的创作问世;而最为传世的功德,当是孕育了“九辩书院”的雏形。本文,就是试图以可以借鉴的大量“一家之言”作参考,进行一番辞赋鼻祖宋玉代表作《九辩》的试析。
        “题”为“文”眼,弄清文题的真义,自然是首先要完成的功课。《九辩》之“九”是一个象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表示伸出手掏摸、探究,力求确定内部情况;不过,早在甲骨文中,“九”就已经被假借为数词,“九”是数字中的大者,所以又引申为多数;同时,由最大的数字,再引申代表至阳;又用作时令名,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显然,在《九辩》文题中,主要取义于“多数”;抑或包含以手抚胸、而明心迹的影射意。而《九辩》之“辩”,则是一个会意字,从“言”,从“二辛”;“辛”代表罪人,“言”表示言辞,两罪人以言辞相向,即互讼、争辩之义。“辩”字最早见于睡虎地秦简,呈上下结构,“辡”在上“言”在下;《说文》小篆则是把“言”插入“辡”之间,写作“辯”。此后,结构未再变化,仅在个别笔画上有微小调整,直至楷书。汉字简化时,将中间的“言”简化为“讠”,古体“辯”就简化成了“辩”;其本义为争辩。“辩”字自然还有其他义项,但与《九辩》之辩词义基本无关。《九辩》之辩,应该理解为“争辩、辩白、辩说”。
        研究者很多都认为屈原是少年宋玉入道的蒙师,而屈原作品中,也有《九歌》《九章》这样以“九”字入题的篇章。屈原的《九歌》应该算是合集,由他所创作的十一篇楚辞作品汇集而成。那么,这里的“九”应是取义“多数”,这也是古代辞赋标题措辞的常用之义。在《九章》中,“九”字则似乎实指“九”之数,因为,这个楚辞合集,刚好包括九篇屈原作品。《九歌》《九章》这样的标题,可能并非屈原本人所加,而是后来的纂辑者加上的。但宋玉的《九辩》只是一篇作品,而且,多数研究者都确认为它是宋玉的代表作,题目当是宋玉自己拟定的。这样,就更能寄托作者的创作本意。由此推知,宋玉确然是有许多需要“争辩、辩白、辩说”的心迹,才挥挥洒洒写下了《九辩》。
        有研究者也试图通过分章,来梳理《九辩》的蕴涵,他们认为,《九辩》可从内部划分为十章,表达不少于九个方面的“辩白”。但作者应该是将心中块垒尽情吞吐、一气呵成;至于阅读理解中的分九分十,那应是后来研究者的刻意,并非作者的划分。不过,长达二百多句的《九辩》,不可能全篇只表达某一项“辩义”。那么,宋玉在《九辩》中,到底“争辩、辩白、辩说”了些什么呢?我们不妨稍作穿凿,透过作品丰富的“赋、比、兴”艺术构造,看看其中“九个方面”的叹惋辩白吧。大凡文学经典之作,意涵都一定十分丰富,尤其是长诗长赋。具体如何披求,就得看研究者从那个方位去审视了。借方取便,笔者就从作品所涉诸多自然与社会意向中,撷取九个看点,来品析《九辩》吧。
        作品开头即第一章(前22句),便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主题:“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在先秦典籍中,虽然不乏人们对秋寒的畏惧,但更多的则是关切秋天农作物收获的喜悦。而宋玉却把秋天万木凋落与人物的遭遇熔于一炉,这是悲秋艺术上开天辟地的创造。“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失去官职,没人同情,独自流浪,人过中年事业无成,所有不幸,仿佛都集中在诗中抒情主人公的身上。于是,这位贫困、孤独、哀怨的流浪者,眼目中秋天的景物,无不带上悲伤的颜色。贫士悲秋主题一旦确定,诗歌就顺利地展开了。可见,宋玉首先从自己北人南漂的身世落笔,将文思集中于“背井离乡、中年无成”的叹惋辩白上。
        从第二章到第十章,《九辩》反复抒写主人公见秋生悲的原因。不能为世所用而事业无成,是萦绕心怀的痛苦,而造成这种痛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二章(随后12句)说道:“有美一人兮心不绎、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等。美丽的女人竟然被抛弃,独自飘零远方,而所思恋之君却不理睬,爱情破灭了,不能不伤心。显然,宋玉在这里是借“怨妇”意象,来抒发自身“穷寄独处、君与余异”的叹惋辩白。
        第三章(随后26句)写的是主人公一路所见秋色,眼中一派凄凉。“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寒露下来,百草焦黄,乔木落叶,春天的群芳与夏日的浓荫,都消失了。“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季节过去了,草木只能黄落;机遇失去了,贫士唯有悲哀。这是宋玉借秋景悲气,来抒发自己“时不我留、悲烦交加”的叹惋辩白。
        第四章(随后32句)在脉络上遥接第二章,还是以一个被君所弃的美人口吻,写她求爱不得的悲苦。“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大门紧闭,门外恶狗狂吠,不能传送去一片心意。无奈之下,只好“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在秋草摇摇的水泽边,伤心人只能仰天悲叹。显然,宋玉是借此而发“心向光明、遭际晦涩”的叹惋辩白。
        第五章(随后30句)明显直接师法屈原的《离骚》和《九章·涉江》的艺术手法和意蕴,所以,历来评论者大都认为《九辩》的政治性、社会性,主要就在这一章中。特别是诗中用到姜太公九十岁才获得尊荣的典故,显示诗人参与军国大事、建功立业的希冀。不过,诗中直接论及当时国家形势并不明显,主要是突出不为世用的悲哀:“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其焉得?”如果与诗歌中的贫士形象相联系,就可以领会到,宋玉所说的是:如果贫士为君王所用,也能像姜太公一样立下赫赫功勋;如果不能为君王赏识,只能“冯郁郁其何极”,悲愤郁结,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消散了。这一章的笔墨,集中在贫士自身进行抒情,体现了作者“自托太公、终不得察”的叹惋辩白。
        第六章(随后36句)承第五章,意蕴主旨复沓。不过,着重写霜露霰雪,突出了秋已深、冬即至的季节特点。“愿徼幸而有待兮,泊莽莽与野草同死”,季节不等人,岁月不等人,贫士失意,虽然怀着侥幸心情等待,然而仍然是无望的等待。冬季来临,能熬得过这严寒吗?“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由悲秋发展到惧冬,贫士的心情更紧迫也更凄苦了。由此可察宋玉“无望等待、坚志自守”的叹惋辩白。
        第七章(随后20句)则全然是抒发岁月流逝的感伤。“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然惆怅而自悲”、“白日晼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岁忽忽而遒尽兮,老冉冉而愈弛”、“中憯恻之凄怆兮,长太息而增欷”。诗中秋夜、夕阳、流水、明月,无不强化着“岁月不居、一事无成” 的叹惋辩白。
        第八、九两章(随后60句)意蕴浑一,集中突出“失人”的悲哀。所谓“失人”,一方面指掌权得势的都是薄幸小人,奸臣当道,把持国柄,使社会污秽混乱;另一方面指如贫士一类贤人被弃置不用,心怀壮志宏才,却不得施展,还受到小人的排挤、中伤。在悲怨之后,诗人仍然抱有希望,“罔流涕以聊虑兮,惟著意而得之”。要擦干眼泪去唱歌,壮气可嘉,但底气不足,因为“失人”的现实仍然严酷,贫士要抒怀,只能依凭幻想。这秋天的悲哀,仍然盘结在贫士心胸之间。总体是抒发“忠怀天地、泪洒浊世”的叹惋辩白。
       最后第十章(随后20句)是全诗的挽结。悲秋在现实中难以了结,只有依赖浪漫主义的想像:人间得不到的,天上能够补偿。于是,贫士“愿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放游志乎云中。”离开躯体的精魂,穿过太空的日月虹气,成了天上神灵的主宰,朱雀、苍龙、雷师、风神都听他调遣,成了他车驾的扈从,多么神气,又多么得意!贫士之贫变成了贵,悲秋之悲变成了喜。悲秋的主旨却引出一个欢乐结尾,然而那欢乐只是幻想的虚构的欢乐。贫士得志,是虚幻的想像的得志,现实社会中,秋天仍然是草木凋落,贫士仍然是不为世用。现实与想像的强烈对比,把悲秋主题更加强化了。这里,作者抒发的是一种“寄望幻想、君国无恙” 的叹惋辩白,是古代文人品节的一种理想境界。通过这发自灵魂深处的块垒之语,可见宋玉与其导师屈原一样,坚贞地爱着自己的祖国,赤忱地忠于自己的君王。
        其实,要了解真实的宋玉并不难,尤其是要了解宋玉的思想情感、精神世界并不难,因为《九辩》就是这方面最好的历史教科书。作品中,宋玉自言“时亹亹而过中兮”,即已过中年。据研究,宋玉写《九辩》,应在公元前249年以后,当时宋玉已是半百之人。这个年龄的落魄文人、辞赋魁星,笔下不再需要迎合,心中不再有投机,所言不再借虚假,其笔下的忠君爱国,自然都是真情真绪,岂是那种怀抱私欲、勾心斗角之辈?那些将宋玉贬损为“小人”的说法,是对宋玉极不负责任的,显然是缺乏历史唯物主义态度的主观随意。
        临澧是值得骄傲的,因为在临澧的土地上,历史上产生了宋玉这样一位志存高远、人品高洁、才艺高超,同时被誉为中国四大美男子之一的绝世英才。他在临澧的土地上生活、思想、创作,设馆授徒长达数十年之久,其《九辩》中所见山水事物,都是“云梦赐田”万物万事的真实写照和折射,也正是这里的万物万事,寄托了一位古代国贤的忠贞。而宋玉设馆,必然将《九辩》精神融注于教育中,从而对临澧古今社会,产生着根深蒂固的深远影响。我们不能说后世的林伯渠精神、丁玲精神、青山精神等临澧独特的人文精神,没有宋玉“九辩精神”一定意义上的历史性延续。

  【注】云梦赐田:指公元前282年前后,楚怀王赏赐给文学侍臣、议政大夫宋玉的一片赐田。这片赐田位于今湖南省临澧县望城乡境内;在今临澧境内,与宋玉直接相关的历史遗迹,有“宋玉城”、“九辩书院”、“看花山”、“放舟湖”、“宋玉墓”、“宋玉庙”等等。古代,临澧地域泛属云梦泽中,故有“云梦赐田”之称。

宋玉2.jpg
宋玉1.jpg
宋玉3.jpg
宋玉3.jpg
宋玉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15 06: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片赐田位于今湖南省临澧县望城乡境内;在今临澧境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15 06: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写得可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15 10: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性大作,来之不易,学习其刻苦耐劳的精神,大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15 10: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玉其人,被楚怀王赏赐的文学侍臣,议政大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15 16: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21: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新泉 发表于 2020-7-15 06:50
这片赐田位于今湖南省临澧县望城乡境内;在今临澧境内,

谢张先生首席关注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21: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新泉 发表于 2020-7-15 06:51
欣赏点赞写得可观的。

再谢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21: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龙阳汉风 发表于 2020-7-15 10:08
学术性大作,来之不易,学习其刻苦耐劳的精神,大赞!

谢龙阳先生热忱关注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21: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光新 发表于 2020-7-15 10:36
宋玉其人,被楚怀王赏赐的文学侍臣,议政大夫!

谢光新先生热忱关注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2 18:02 , Processed in 0.03876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