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308|回复: 31

大堰垱,我回来了(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20 10: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续《大堰垱,我回来了(2)》


         大堰垱,我回来了(3)

          二、思念大堰垱

     1974年12月31日夜到达清澜港。沐浴大海晚风,耳闻惊涛拍岸,遥望星空北斗,思念远方故乡。辗转反侧,凌晨入睡。
     1975年元月1日全国例假一天。早餐后,去军人服务社购买信纸、信封、邮票,连续写了几封给父亲、姐夫、大姑、唐煌的书信,来不及照相,立马去清澜公社下市小街邮政所发出,他们就是我最亲的人。第一时间给他们报个平安和分享沿途的所见所闻。
     下午,与战友们一道在地下水井台上,用吊桶打水冲冷水澡,特别刺激,很不习惯,事已至此,不得不已。志在军旅何惧艰难挑战?
     晚上7时整队去大操场观看海军政治部文工团春节慰问演出,这是真正高大上的文艺演出。据传,后来闻名全国的军旅艺术明星吕文科、卞小贞、苏小明都在演出行列。那时候不追星,也不知道他们是何许人也!我们新兵席地而坐,老兵们都有一个小马扎。部队大院各单位在大操场的周边集合完毕,各单位值班员跑步向支队军务科值班参谋报告到场人数,统一轮换安排观看演出(电影)位置。各单位入场后自发地开始唱歌,互相拉歌。战斗的歌声此起彼伏,场面十分火爆。拉歌词有:“某某某(单位)。一、二,快!快!” “一、二、三,快!快!快!” “一二三四五,我们等得很辛苦!” “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等得很着急!”……还有的拉歌指挥与部队对唱着拉,如“警卫连啊,来一个啊!”……解放军真的是一所大学校!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人生活在这样的群体里,怎么能不激情澎湃,斗志昂扬呢?老兵们都说,看这种高端的文艺演出也是第一次。演出中有一个女声小合唱节目,常德丝弦《社会主义新事多》,乍听一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常德丝弦?我的老家常德?一股自豪的暖流涌上心头!但我不知道这常德丝弦是什么东东。第一次听到这“咿儿哟,呀咿哟”的艺术,咋就传到北京了呢?以至于后来老兵们知道我们是湖南常德人,要我们来一段常德丝弦,我们都茫然不知所措。常德人不知道常德丝弦,孤陋寡闻,笑话一则。演出中,还有一个节目,女声表演唱《天安门前留个影》,只觉得韵律美极了,后来多年在驻地周边单位来部队慰问演出时多次听到过,只是不知道词曲咋样,一直念念不忘,洎至近些年才在网络上熟悉这首红歌。其他节目早已忘却了。
     1975年元月2日开始新兵训练,首先是学习三大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三大条令是我军正规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元月6日开始队列训练。队列训练是每个人从老百姓成为军人的必修课,也是每个军人必备的基本功。军人有军人的站相、站姿、走路的风格。只是没有想到立正、稍息、三个转向、齐步、正步、跑步、行进队列变换……,有那么多细致的动作要领,而且是那么艰难的不易掌握。每天不停地走啊,走,反复的走,不停地走,可是,总有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经常掉链子。肢体的协调动作真的可能与一个人的先天性神经系统的平衡协调有关。操作课间休息10分钟,不准坐下,只能强忍着腰酸背疼,腿脚肿胀,争分夺秒地喝水、上厕所,一旦迟到,还要单独操练。幸好我戒烟了。经常有人一支烟未抽完,就要开始训练了。有时一人出问题,全班陪练,连累大家,羞愧难当!每天重复这些机械动作,紧张、辛苦、单调、枯燥、乏味,尽管是冬天,海南的骄阳仍然使我们每天汗流浃背。早上6点起床,全天操练,晚上19点政治学习,读报纸,学社论,批林批孔,21点晚点名,22点熄灯号音准时响起。下雨天,学习三大条令。海洋气候,一般是阵雨,很少整天下雨。
     随着队列训练的进程,开始夜间紧急集合,负重远行训练。为了抢时间,时常和衣而眠,叠好被子,不敢散开,背包带夜不离手,熄灯后,悄悄地把水壶、脸盆、毛巾、备用胶鞋放到床头底下,半夜紧急集合哨音“嘟嘟嘟嘟……”的一响,“嗖”地立马腾起。这个科目不是舰艇部队训练的重要科目。因为舰艇部队的水兵,面临紧急情况,首先是要拿好舱室钥匙,立即就位,启动机器设备,不用打背包。以致于我们后来出现紧急情况时,军装都可以不穿,抱着军装上艇打开舱门,启动机器,保障出航是第一要务。接着开始轻武器射击训练。鱼雷快艇上除了鱼雷、水雷等重型武器之外,还装备有5支56式冲锋枪,2支54式手枪(干部专用)。最后冲锋枪打靶测试,20发子弹,三个练习(三个距离---200米、100米、60米,三个射击姿势---卧姿、立姿、跪姿),我获得了优秀成绩。
     新兵队列训练期间生活很差。每天0.48元的伙食费标准(内地0.42元)。新兵队是临时短期单位,没有菜地,也没有猪圈养猪。早餐有时大米饭,有时馒头,每人一小块广式豆腐乳,没有油,难以下咽啊。中、晚餐都是大米饭,每餐只有一个菜(豆角或小白菜或空心菜,战友们戏称为“老三篇”),大米是储存多年,近似糙米的战备陈粮,有霉味,很难吃。馒头面粉是三级标粉,蒸出的馒头都是土黄色。这生活怎么过得下去哟!好在年轻,终究还是挺过来了!
     1月下旬的一天,91大队组织我们去支队农场插秧,我们来自洞庭湖畔的鱼米之乡,插秧是赖以生存的基本农活,我们一群澧县战友插得是又快又好,还自觉的讲究竖成行,横成列对整齐,是北方战友无法企及的。大队首长在田间不断地表扬我们。中餐是酸辣
紫菜汤、炒肉丝、后勤部烤房刚刚烤出来的新鲜面包,真正的原生态麦子香味,绝不是现在的合成奶油香味。平生第一次吃面包,一口气干掉了5个大面包。有的战友吃得更多。大队长李德宪(山东省聊城县人,1955年入伍)说:“这帮湖南兵插秧厉害,吃面包更厉害!”
     1975年2月10日是大年除夕,中餐,队长带我们去老兵的海勤灶食堂团年,非常丰盛,有白酒,还第一次尝到了海鲜、啤酒的味道。十人一桌,狼吞虎咽,风卷残云,大快朵颐,吃得干干净净。很久没有见到肉腥味了,肚子里缺油水啊!
     下午乘大海退潮,新兵队组织去海边堵口抓鱼改善生活,晚餐每人2条小炮弹鱼(又称“越南鱼”,肉质粗糙,口感很差)。大年初一又是“老三篇”。有的战友吃着吃着就吃出眼泪来了,说是家里再穷,也不至于大年初一见不到肉荤菜呀!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从军路上欲断魂”的悲怆之感啊!
     3个月紧张、艰苦、难熬的新兵队列训练很快就结束了,生活又翻开了新的篇章。4月1日,尽管还是陆军制服,但正式佩戴上了红帽徽、红领章,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神气哦!自当日开始吃海勤灶,每天1.25元的伙食费标准,这在当时是仅次于飞行员、潜艇人员的伙食费标准。津贴费也涨到了7.5元/月(每月6元基本津贴、1元航海补助、0.5元海南地区差补贴)。
     4月1日开始为期2个月的专业兵器训练。我们新兵队共38人,其中4人是炊事员,直接分到了91大队炊事班,其余34人分为3个专业班。队领导认为文化水平比较高一点的我和张业林、郭兴俊、毕家荣、戴泽平、朱玉和6人学习“752”型舰艇雷达专业,班长:孙建亭,1968年入伍,河南省唐河县人。轮机专业16人,班长:杨泰庆,1968年入伍,四川省开县人。枪炮专业12人,班长:季振兴,1971年入伍,江苏省大丰县人。给雷达班上课的主要是孙建亭班长,主讲雷达的使用和勤务观察,鱼雷快艇91大队的雷达参谋周义申(北京人,1968年入伍,高干子弟)主讲机务理论,因为时间短,基础差,短短的两个月,只掌握了勤务观察的一些基本知识。机务理论基本没有学懂。以至于后来上军校从电工学、电子学、电磁学、高频、微波理论入门,才真正知道了雷达工作的基本原理。
     时间如白驹过隙,两个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6月1日,我被分到鱼雷快艇91大队(团)3中队(营)9235艇(连)任雷达兵(战位10),艇长:潘广禄,天津市静海县人,1965年入伍,副艇长:杜国荣,山东省乳山县人,1969年入伍。026型鱼雷快艇,长22.7米,最宽处含鱼雷发射管延展甲板3.8米,排水量42.7吨,最高时速44.5节,编制10个战位,前机舱、后机舱战位是双人岗位,艇长、副艇长,正规编制共14人。孙建亭班长把我拉到中队麻长盛(山东省泰安市人,1955年入伍)政委面前说:“麻政委,我给您要来了一个知识分子。”我顿时脸红到了后脖子根。我也算是知识分子?NO!NO! NO! 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稚气未脱、无知的农村小毛孩儿。麻政委面无表情地向我招了一下手说:“好好向老班长学习。”就走开了。那种威严令人畏惧!电讯、电航、信号、雷达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战位,新兵分到艇上,一般都有老兵传帮带一年以上。但我没有,上艇就要独立顶上战位。9235艇上原来也有一个老雷达兵,叫翁茂跃,汕头人,1971年入伍,可他晕船呕吐太厉害,出海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加上患有肝炎病,调到炊事班喂猪去了,等到服役期满后退伍(当时舰艇部队水兵服役期是5年)。为了使我尽快适应海上训练的需要,中队领导刻意锤炼我,只要3中队有一条艇(每个中队4条艇)出海,都要我随艇出海,跟着老兵学习勤务观察。“能飞善舞世人敬,苍天不负有心人”。我很快进入角色,能够独立执行任务了。麻政委看似严厉,但内心还是很器重我的。他告诉我,他也是雷达兵出身。中队开展学习小靳庄活动,赛诗会上,我绞尽脑汁,搜刮枯肠拼凑了一首《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居然得到了不少人的好评。批林批孔学习中,经常指名要我发言谈体会。当时感觉压力山大,最终受益匪浅。1975年底,麻政委携我一道参加支队(师)政治部组织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读书班,听了支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许彬仁(浙江省萧山县人,1964年考入军校,后受到不公正待遇,转业回到老家萧山县供销部门,英年早逝)的辅导报告,令我脑洞大开,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纵论古今中外,引经据典,随手拈来,这就是我心中的宣传科长,意识形态领域的骁勇战将、冲锋陷阵的战斗英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手。91大队4个中队,共18条艇,每条艇选派一个人,参加大队长李德宪组织的每周六晚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读书班,主要是学习马列原著,我也在其列。回到中队,经常还要做辅导性学习发言。现在看来,牺牲每周唯一的晚上自由活动时间,坚定了我的政治信仰,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懂得了一些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锤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值得!(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0 11: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拉歌词的言词都很熟悉,现在基本上不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0 11: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到中队,经常还要做辅导性学习发言。——说明你是有水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12:32: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的关注和鼓励!
那算什水平哟,至今回想起来都令人汗颜!
搜刮枯腸,绞尽脑汁拼出几个观点,几句话,不痛不痒,令人啼笑皆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0 15: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拉歌词有:“某某某(单位)。一、二,快!快!” “一、二、三,快!快!快!” “一二三四五,我们等得很辛苦!” “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等得很着急!”……还有的拉歌指挥与部队对唱着拉,如“警卫连啊,来一个啊!”……解放军真的是一所大学校!歌词好像在耳边响起,听起来格外熟悉,亲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0 15: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精品佳作,欣赏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0 16: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海疆军营,能有常德丝弦《社会主义新事多》、“湖南兵插秧厉害”这两件事,自然身价攀高,自豪感、自信心顿时增强,家乡情愫也油然而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0 16: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0 20:14: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0 20: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部队就是一座大炼炉
笔者不仅仅炼就了技能体能,更是练就了钢一般的意志、
超强的智慧与才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16:12 , Processed in 0.04017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