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城头山视窗 于 2020-8-15 08:26 编辑
这是一个托起中国梦的时代!“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14年均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接轨国家“一带一路”,洞庭西滨的澧县和津市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津澧融城,撩开历史的时空,为区域协同发展探索崭新路径;津澧新城,架构恢弘的时代,为大国崛起战略夯筑对接支点。
潮涌澧水,出洞庭,入长江,奔大海……津澧融城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津市有过深切的渴望,澧县也有着刻骨的痛楚。环洞庭湖五大中心城市的“津澧新城”是国家战略下的使然,津澧新城是澧县与津市120多万人的必然归宿。“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把握机遇,融入国家战略,这是一种筑梦中华的历史担当;放眼长远,功成不必在我,这是一份破题闯关的胸襟气度。
澧育惠兰 每一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 洞庭西滨 “鱼米之乡”迎来发展机遇 遐襟长江 大步迈进开放型经济时代 津澧新城 徐徐拉开融城大幕
遐襟长江 大步迈进开放型经济时代 古代中国总体上属于辉煌中国,被称之为“东方雄狮”。近代中国总体上属于“没落中国”,雄狮沉睡了,被称之为“东方睡狮”。新中国成立之初,睡狮渐渐苏醒了,可称之为“东方醒狮”。 20世纪下半叶,世界风云突起,世事更迭不断,格局沧桑巨变。“东方醒狮”要重抖“东方雄狮”的神采! 长江是一条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是“东方睡狮”醒来、焕发“东方雄狮”风采的一根“中国经济脊梁”。 长江流经的湖北枝城市至湖南岳阳市的城陵矶段,因属古荆州地区,一般称为荆江。荆江由于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床逐年淤高,素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荆江贯穿于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之间,澧水与之犬牙交错,历来休戚相关。 明嘉靖年间,疏浚虎渡河,荆江南浸,泄于澧州六冢口(今澧县小渡口)。虎渡河遂成为澧州通往沙市、宜昌诸地的捷径孔道。 明清谓“湖广熟,天下足”,长江防洪及治江遂为清代水利之重。1654,荆江万城堤决,洪水淹没荆州城。是年冬,修万城堤。 1931年,荆江决口,江汉平原一片汪洋,汉口街道上竟能行船。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将治理荆江提上了议事日程。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破土动工。中南局调集湖北、湖南20万民工和10万解放军日夜奋战。5月,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到荆江分洪工程工地进行慰问。“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临行前,毛泽东为工程题词并委托傅作义带到了建设工地。6月20日,荆江分洪工程完工。荆江分洪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重要水利枢纽,揭开了长江防洪和国泰民安的历史一页。 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顺江而下,在船上和水利专家们一起商讨治理长江的方略。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问题,也牵动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心,1980年7月,年逾古稀的他从重庆乘船,对长江进行了考察,就三峡工程建设发出指示:“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1989年7月,江泽民就任总书记后的第26天,就冒雨来到了荆江大堤考察,并视察了荆江分洪区进洪闸。他指出,在考虑“八五”计划时,要认真研究一下水的问题。 李鹏在担任总理期间,三次到荆江分洪区视察,三次叮嘱善治鄂者先治水。 朱镕基在1998年亲临北闸指导抗洪。 温家宝三次到荆江分洪区检查指导抗洪工作,并十分关注荆南四河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按照“破解难题——建构秩序——唱响中国”这一脉络和方略进行治国理政,“东方睡狮真正醒来了”,重新以大国姿态走向世界。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提出了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倡议。在新闻镜头里,我们看到了习主席的倡议得到二十国集团各成员的广泛响应。 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主流选择。醒来的“东方睡狮”,其“一带一路”战略、组建亚投行、打造长江经济带立体走廊等一连串动作,加速了“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步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长江经济带有充分的理由担当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建设长江经济带,实施“东西双向开放”战略,与依托亚欧大陆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联接,是构建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和应对全球经济秩序新变局的需要。 打造长江经济带立体走廊,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对湖南不啻于福音书。 长江经济带概念的提出已超过30 年,前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84—1985年间,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提出了“长江产业密集带”之说。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开始,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特别是1992年6月中央提出了发展“长三角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第三个阶段是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及沿江地区经济带。至此,“长江经济带”的联合开发已被提上国家和沿江省市的议事日程。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长江经济带已经形成涵盖上海、重庆、江苏、湖北、浙江、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安徽9省2市,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约20%,承载约6亿人口的经济区。2013年GDP总量达到25.95万亿,占全国GDP总量的41.2%,区域城镇化率约为51.65%。 2014年4月28日,惠风和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乘船逆江而上,最后在重庆主持召开了长江沿线11个省市主要负责人在内的区域经济发展座谈会。李克强总理在会上指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总理的讲话,情真意厚,语重心长,不仅是殷殷嘱托,更是响鼓重锤。 这,也预示着长江经济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长江经济带是横跨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重要轴带。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出台文件《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为长江经济带战略指明了方向。 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神州大地,如沐春风,如浴甘霖。 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并称为中国三大经济战略规划。 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重要,东起上海、西至云南,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空间布局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功能定位及各项任务的载体,经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生态优先、流域互动、集约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格局。 国家着力构建长江经济带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让上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备受鼓舞。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这个目标,国家提出了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新型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重点内容。 习近平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建立统筹协调、规划引领、市场运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要更好发挥统领作用。发展规划要着眼战略全局、切合实际,发挥引领约束功能。” 作为长江经济带成员之一,湖南应如何进一步深度融入、加快对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氛围和格局,形成湖南改革发展新优势? 2018年2月,《湖南日报》特约湖南大学经贸学院副教授肖海翔畅谈了观点。肖教授认为,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具有“一带一部”区位通道优势,是长江经济带的“龙腰”。 他建议湖南以“五个融入”为着力点,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即统筹融入:统筹整体谋划,走好先手棋;环保融入:以洞庭湖环境治理为重点,建设长江流域生态共同体;区域融入:以长株潭城市群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龙头,带动其他区域融入长江经济带;产业融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创新融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协同创新,融入长江经济带创新走廊。 常德无论是作为长株潭城市群‘3+5’,还是作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五大中心城市,都迫切需要深度融入、加快对接长江经济带。 推进津澧融城——打造“市域副中心城市”,无疑是常德市积极对接、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举措之一。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湘资沅澧,澧水独秀。2014年10月,津澧新城被纳入长江经济带。 津澧新城,未来不是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