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14|回复: 17

枝柳铁路涔水桥之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2 07: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找寻当年的足迹
杨名鑫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中国正准备开展第三个五年计划。在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和三年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问题后,国民经济陷入崩溃。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有关领导提出了率先解决人民吃、穿、用的问题。即抓好农业、纺织、轻工业的问题。而领袖毛主席却突然提出“两个拳头、一个屁股”的问题(既指金属、国防工业和农业)。“屁股坐不稳拳头打不出”。随后还提出了“三线建设”这一目标。并派出彭德怀元帅任大三线的第三副主任。分管电力、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所谓三线就是指的沿海,中部和西部省份的广大区域。
津市镇枝柳铁路建设民兵独立团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组建。当时我在镇交通办工作。突然接到镇革委通知,要我赶到常德参加由刘德玉同志(原津市市委书记,时任枝柳铁路建设常德分指挥部副指挥长)为领队的一个铁路建设考察小组(各县市均有人参加)。逆资水而上,途经烟溪、柞溪水库、安化等;到有铁路建设工程段的现场参观、访问、取经。回到津市后及时向镇革委领导汇报。接着就参加了新组建的津市铁路建设指挥部,实行军事化管理。成立了民兵独立团和党委。并最先和成绍贵同志以及负责后勤的几位同志,背着行囊从津市乘车到达澧县大堰垱,徒步沿涔河北岸过滚水坝,踏着荆棘丛生的山丘小道,七弯八拐花了几个小时到达目的地——欧家冲。在雷国良同志家里设立了临时办公室和联络接待站。从此,在这深山老林参加上演了一幕战天斗地、如火如荼的铁路建设史诗般的活剧。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参加涔水大桥建设施工指挥部的老同志,今天再次集中在一起,在津市市十八子食品有限公司老总李学知同志带领下,重返故地,找寻当年的足迹。首先要准确找到欧家冲指挥部的旧址,当年的土瓦屋、室内烟火墙、大块的土砖夹杂着禾草砌成的旧墙体,全然没有了。道路沟渠被新的农田布局掩盖了,而今景象面目全非,连路径都找不到了,同志们说“物是人非,怕是难找了……”。我们这次像走长征路一样,重新从涔河新村经独立团与铁四局三处102分队施工帐篷旧址,跨涔水便桥,穿过自己用血汗浇铸的四座桥墩攀坡北上,翻越渭水渡槽直到梦溪青石岭、欧家冲、江西桥,当年的通讯员李学知同志一马当先,疾步行走,在神奇般的记忆信念中穿田野、跨沟渠,竟然在第一时间带领大家,找到了当年团部旧址,现欧家冲住户雷国良家,凭的是雷国良家门前的一口老水塘,什么东西都变了,唯独这口老水塘没有变,大家眼睛一亮不约而同的惊呼:找到了!找到了!就是这里,就是这里。一时间大家欢呼雀跃、兴奋不已,忘记了年龄和疲劳,一种久违的高兴和童心在我们这群人中蔓延……现年58岁的雷国良当年才16岁。我们还走访了当年风华正茂、现已83岁高龄的田幺婆和年过古稀的陈老爹。邻居曹文彩、刘柏之并和大家合影留念,他们当年都是一群毛头小伙,大的才21岁,小的仅10岁。
所到之处,无论是团部、连队、医务、广播、仓库、伙房等曾经的驻地、住户,而今都变了样,当年的贫穷落后、闭塞荒凉不见了踪影,放眼望去,山岗葱翠欲滴,硕果累累,山坳丘土铺金盖银,一派丰收富裕景象;往日的茅屋土墙,变成了彩砖碧瓦的小楼;无边荆棘的羊肠小道,现已多由摩托车和南来北往的列车唤醒。老人们自豪地说:种田免公粮,泥腿住楼房。火车头上跑,人人奔小康。吃穿不用愁,家家有余粮。农民有今日,搭帮共产党。真是山变了,水变了,人更变了。而且变得似曾相识而又全不相识。
四十二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却是一段永远难忘的历程。就像我参加修建枝柳铁路一样,虽然前后只有短短的一个年头,时隔快半个世纪却依然记忆犹新。当时,那种无私无畏的精神,那种同困难进行顽强拼搏,那种同心同德、上下一致的官兵关系,无论历史怎样变迁,人生怎样沉浮,生活中有多少不幸,这段历史回忆起来,依然让我心灵震撼。只要一息尚存,永远不会磨灭忘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2 07:31: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人们自豪地说:种田免公粮,泥腿住楼房。火车头上跑,人人奔小康。吃穿不用愁,家家有余粮。农民有今日,搭帮共产党。真是山变了,水变了,人更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2 07:33: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具有真实性,切合实际,为原创作品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2 08: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民有今日,搭帮共产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2 08: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新时代,不忘领路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2 08: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前后只有短短的一个年头,时隔快半个世纪却依然记忆犹新。当时,那种无私无畏的精神,那种同困难进行顽强拼搏,那种同心同德、上下一致的官兵关系,无论历史怎样变迁,人生怎样沉浮,生活中有多少不幸,这段历史回忆起来,依然让我心灵震撼。只要一息尚存,永远不会磨灭忘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2 08: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写得可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2 08: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一息尚存,永远不会磨灭忘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2 09: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找到了好几个当年指挥部附近的住户熟人,应该是格外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2 09: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二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却是一段永远难忘的历程。——难忘的经历,当然不会忘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22:39 , Processed in 0.03542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