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76|回复: 13

枝柳铁路涔水桥之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3 07: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涔水铁路桥回味
毕家荣
深秋,在一个风清云淡的日子里,我跟随一群当年曾参加过修建枝柳铁路建设的老领导、老同事再次来到涔水桥,这可能是第十次“到此一游”了。涔水桥位于武陵山脉东端尽头。这里山丘错落,冠木丛丛。再东边紧连着的就是一望无际的澧阳大平原。可以想像收获季节那稻浪滚滚、棉桃竞炸的景象是多么让人心旷神怡。
丘陵中有股清泉潺潺流出,它就是涔水河的源头。上可追溯到王家厂水库,下经涔南乡、梦溪镇,绕涔澹农场,出小渡口闸门汇入澧水河,直奔洞庭湖,冲出城陵矶汇入长江,就能通江达海。
毛主席在指示三线铁路建设时划了一条线,是从河南焦作到广西柳州的,简称焦柳铁路,必须经过涔水河,所以在此修一座铁路桥就理所当然了。此地名叫欧家冲,是澧县王家厂镇和大堰垱镇的交界处。1970年夏秋之际,上级指示津市成立铁路指挥部,组建一个民兵独立团,在规定时间内在涔水河上修建一座铁路桥。指挥部由指挥长、民兵独立团团长高汉泉、政委王能文、副团长王竹安、副政委刘兴友、参谋长杨名鑫、政治部主任杜慎植等同志组成。领导指定我搞安全保卫,主要是负责施工中的安全隐患排查,防止事故发生。
我当过铁道兵发,也见过些大工程,可以说,这么大的工程,不死人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压力。民兵团的组成人员90%是纯农民。主要是配合铁道部第四工程局102分队施工。施工的方式通俗点说就是机械化加“气之嘿”。机械化是由102分队的工人老大哥操作,“气之嘿”就是我们的农民伯伯了。
当时的图纸和一切施工资料都由铁四局工程师掌握。凭我个人目测估计,桥墩在地面以上的部分约有20多米高,地下部分约6、7米,桥墩腰围约15米左右.四个墩子需要成千上万吨混凝土堆码,我们没有搅拌机,就凭一块铁板,中间堆上水泥、沙、卵石加上水,两边各站十几个人,各拿一把锹,在统一号令下“嘿、嘿、嘿”掀和着,让水泥、沙、石变成混凝土,然后运到基坑里,模板中凝固成墩。那嘿嘿声如吼如唱,更像是向历史宣誓:“一定要让天堑变通途。”那如注的汗水滴进了混凝土中,桥墩里肯定能检测出这些农民的DNA。
农民很聪明,也喜欢找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窍门”,比如说挖“神仙土”,就是在高坡取土时,尽量往前挖,让它形成一个“天盖”状,再用铁杆撬,一崩就是几个立方。工效是成倍提高了,但因此塌方埋人的事故也成倍增长,这样的通报太多了。我们修桥挖基脚时,他们也引伸用上了这一招。在第一个基脚坑挖到一两米深时,坡度就形成了七八十度,再往下挖,肯定会超过九十度,这是最危险的场面。我马上和四长丁节选同志商量,要扩大工作面,一定要把上面的坡度控制在45度之内,我们很快就达成了一致。
我和炸药保管员叶明锐同志、五连长(爆破连)路宏田同志打交道比较多,主要是商量炸药、雷管怎么分开放,怎么防潮。商量如何装药、放炮、处理哑炮等。
由于团领导始终坚持在现场面对面指挥,工程完工时,高团长传达地区指挥部会议精神时说:“全地区十几个指挥部,只有津市指挥部没有死人的记录。”大家如释重负,这才松了一口气。
我还当过一段时间的“门神”。那是独立团组建文宣队以后,团部从住户家搬出去了,一帮少男少女住了进来。市里派的慰问团(荆河剧团)的男女演员也住进了这里。住户的房子虽然还算宽,但这么多人挤进去,相对还是窄了些。只得搭地铺,男女分处混住。杜慎植同志安排我在这里打招护。我即请人用竹杆缠草在屋外檐下做了一个一米来宽、两米来长的棚角栖身,驻守在这些青少年文艺人的门外,听他们伊伊呀呀、哼哼唱唱。有人调侃说我住的“门神”的位置。也有俗话说“站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而我倒觉得四处转转走走,挺胸又昂首,很是惬意。
修铁路的生活,比起困难时期要强多了,但当时还是处在物资不足的年代,一切都凭计划,尽管市里给我们的计划都是居民的双份,但还是感到油水不足,有的民兵在厨房找猪油喝来解决肚里噪的问题。
当时的管理模式是半军事化,所以有些语言也很有军味。记得有一次晚上九点多了,有个连队负责人向团部首长报告说:我们连出逃兵了。有个人吃了晚饭就不见了,到现在还没回来,他新婚不久,肯定是回家了。问领导要不要派人去追。几个团首长面面相覷,顿时气氛有些紧张。一会,一个首长说:现在追不上了,先回去睡,明天再说。第二天一早,王能文政委到连队看起床出工的情况,转身正好碰上那个“逃兵”,他见了政委,脸刷地一下红了,不知所措。王政委轻声说:“赶快准备出工。”举重若轻六个字,解决了一场“追逃风波”。政委水平真高。工地到津市有八十里开外,一夜打回转,这小子真的霸得蛮。
涔水桥立在天地间四五十年了,不提起它真的没觉得有什么留念的。多次见面以后,倒觉得确实有些值得回味的地方。                                        最耐人寻味的就是当时的那种氛围。这群人中好像没有会骗人的人,没有会说谎的人。与后些年的尔虞我诈的状况相比,那时的空气简直太清新了,心空太明亮了。正如当年最年轻的通讯员、现在小有名气的民企老板李学知说的:“当年我心里充满了正能量,那些领导、那些同事都那么光明磊落。”什么“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之类的语言,听起来就有罪恶感,可就是这种哲理还真有不少人在践行。我们每次来的目的,就是想反问当年的那种明朗氛围是怎么产生出来的。但是没找到,因为那时百物质的。不过还好,高在有一阵清风从高空徐徐吹来了,“前进中不能落下一个人,要构建人类共同体。”我们多次游览涔水桥,想找的景象好像依稀来了。
2012年起,我们多次到这里游览,每次都能感觉出新的味道。开始几次来,看到当年的木屋、茅屋,变成了砖混结构屋,有的还搞了现代装饰。当年的光屁股顽童。现在都50岁开外了,都是儿孙满堂。有的当了老板,有的当了包工头,有的还继续在打拼。我当“门神”的那一家和另一家还有了私家车。当年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是奶奶、外婆级了。和我年纪相仿的,有几个都有重孙子了。有的还记得我们同事的名字,问樊贞生(修理所长,故)还好不好。给我们烧茶、搬凳子、摘柚子吃,留我们吃饭,有几次我们带了菜还和他们打中伙,真有点老八路回老区的味道。这说明当年我们的兵民关系还是融洽的。每当我们看见南来北往的火车满载着旅客和物资从“我们”桥上咣啷咣啷通过时,那真是回味无穷……
这次游览涔水桥味道就更不同了,走到桥下,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桥下两边滩头地上撑起了成千亩的硅板,乍一看像是蔬菜大棚,走近了才知道是光伏发电的硅板、钢架。道路也修到周边了,那些有车一族马上可以直接开到家门了。不用怀疑,这武陵山脉东端尽头,不久将成为新能源的源头。如果我会写诗的话,一定会写一首好诗来赞美它,可惜……但我还是憋了几句顺口溜来赞美我们修的这座涔水河上的铁路桥,以示回味:
西望武陵东平原,涔河桥下水潺潺。
桥墩神似定海针,护坡美若花岗沿。
桥梁连接千万里,可通闹市与深山。
轨距一米四三五,轨枕超过两米半。
道渣八十公分厚,传承受压难计算。
火车奔驰运输忙,拉出座座金银山。
古稀耄耋惊回首,弹指四十八年间。
此处汗流谁最多,津市民兵独立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3 07: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3 07: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写得可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3 07: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往事历历在目的,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3 08: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处汗流谁最多,津市民兵独立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3 09:28: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是如今的美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3 10: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3 11: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写得蛮不错嘛,通俗易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3 12: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挖神仙土,注意得好,完全可以不死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3 17: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22:21 , Processed in 0.03634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