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15-12-28 09:01 编辑
红军精神耀千秋 ——石门县最后故世的老红军覃庆六逝世六周年祭 2009年10月14晚,石门县殡仪馆内气氛格外庄严肃穆,《十送红军》的音乐在大厅中久久回荡,石门县最后的一位老红军覃庆六同志静卧在鲜花簇拥的冰棺中,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县电视台和县广播电台交通频道同时播出了老红军覃庆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当日晚上逝世的消息。消息中说,覃庆六同志1920年出生于石门县所街乡文家村。1935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跟随贺龙走上革命道路。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身经百团大战和瓦窑堡战役等10多次大的战役。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授予了他“人民功臣”勋章。1951年,他被调任酒泉军分区司令部正营级科长,1954年又调任金塔兵役局局长。1957年,他转业到石门县公安局任副局长(局长系县委书记覃正彦兼任)。1966年退休后,他谢绝了组织的挽留,回到了阔别31年的老家石门县文化公社文化大队(即现在的所街乡文家村),1978年5月,按规定被改为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1991年被国家公安部授予一级“金盾荣誉勋章”,逝世前享受副省部级待遇。 惊悉覃老去世,中央组织部、省委组织部、省军区、常德市委组织部、军分区、市老干局等送来了花圈,受市委的委托,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覃清香等专程赶来吊唁。还有许多群众也不约而同来到殡仪馆。在老红军的灵柩前,大家凝视老人慈祥的遗容,虔诚地鞠躬、叩头。晚上,人们纷纷自觉为他守灵,并回忆他伟大而平凡的一生。 15岁入伍,他成了红二军中最年轻的战士 1935年8月的一天下午,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开进了覃庆六的家乡—-石门县水南渡的文家村(现所街乡文家村)。饱受抓丁和抢劫之苦的百姓顿时如惊弓之鸟,吓得四处藏身。刚满15岁的覃庆六随堂兄覃喜念躲进了文家村附近的一个山洞。可百姓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次开进村里的队伍竟是贺龙带领的红军。部队在文家村扎下后,立即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和“扩红”宣传,还帮助百姓耕田、挖地、挑水、作家务。刹时间,革命标语遍布全村各个角落,革命歌曲回荡在山乡之中,这个贫瘠的山村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祥和兴旺景象。覃喜念的妻子把这些情况告诉了躲在山洞里的覃喜念和乡亲们。覃喜念带着覃庆六试着回村打听消息。一看果然如此!于是,东躲西藏的百姓纷纷返回家中,整个村里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一个月后,驻扎在这里的红军队伍开拔。“热血男儿要当兵,当兵就要当红军”等部队“扩红”的宣传召唤着受苦的百姓,覃庆六与同村的11名热血青年毅然报名参加了这支队伍。他们随队伍直开桑植县洪家关后正式编入红军队伍。根据当时的条件和部队的要求,他们将自己穿的衣服统一改成军装式样后重新穿在身上。就这样,15岁的覃庆六成了当时红二军中最年轻的战士。 第一次战斗中受伤,贺龙称赞“这个小家伙很机灵” 部队在桑植县洪家关休整后北上的那个前夜,是覃庆六终身最难忘怀的时刻。当晚夜幕降临时,数千名红军战士聚集在贺龙老屋前的稻田上整装待发。一个留者八字胡、手端“7”字形烟斗的汉子用地道的桑植口音发布部队北上的动员令。当火把映红他威武的脸庞时,全场一片欢腾。贺龙,是贺龙!这是覃庆六第一次见到贺龙。 动员会开得很短。贺龙即席发表简短讲话后,自己拿着火把,转身一把火烧了自己的老屋,以表示他在动员令中所讲的“革命不成,决不回乡”的决心,然后,他把右手一挥,高声喊了一声“出发!”队伍随即浩浩荡荡向北挺进,奔赴新的战场。 第三天下午,部队在湘鄂边界一个叫便水的小镇与数倍于自己的国民党军队遭遇。这是覃庆六参加红军后经历的第一次战斗。小庆六长得帅气,逗人喜欢,又上过几年私塾,首长便选他当了通讯员,并配给了他一把小马枪。这次战斗极为惨烈。激战一天后,部队决定迅速撤离。没有电话和电台,命令只能靠覃庆六徒步向一线传达。带领战士们扼守高地的是团政委。覃庆六虽然参军没几天且是第一次参加战斗,但他再战场上毫无惧色,凭着机智和勇敢,冲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及时赶到了最前线阵地。这时,团政委正端着一挺轻机枪冲在最前面。突然,两颗捆在一起的手榴弹正冒着青烟落到了政委身边。覃庆六眼疾手快,冲上去捡起正在冒烟的手榴弹给敌人扔了回去,敌人阵地顿时开花。覃庆六瞅准这个机会边向政委传达部队撤退的命令,边端起马枪向敌人还击。刚传达完命令,一颗子弹击中了覃庆六的马枪的扳机护圈。他只感到手指一麻,没有在乎,继续端枪向敌人射击。然而,就在覃庆六正随政委撤退时,连续几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右膝,他顿时一头栽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 在卫生队苏醒过来后,覃庆六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问首长“部队怎样?”守在他身旁的指导员回答说:“部队已经安全撤出了。放心吧!”指导员拉了拉覃庆六的手接着又说:“小鬼,这次多亏你表现勇敢,及时将撤退的命令传达到了一线,所以部队没有受到多大损失,首长听了政委的汇报,贺龙同志还抢过话题专门称赞你,说‘这个小家伙很机灵’呢!”听到这里,覃庆六激动的泪水一下就从稚嫩的脸上滚了下来。 首长“包办”,他和一位素不相识的战友“闪婚” 1951年春,艳阳高照甘肃酒泉古城。奉命驻扎在这里的解放军某部九师正原地休整,为西进青藏作前期准备。经历了战火岁月,先后在“百团大战”和瓦窑堡等10多次重大战役履立战功,并被西北军政委员会授予了“人民功臣”勋章的覃庆六,此时已是该师的征嵇科长。 一天下午,覃庆六正在洗衣服,指导员刘正雄跑步来到覃庆六的住处,说首长有急事找他。覃庆六判断,一定是有紧急任务接受,于是立即放下正在搓洗的衣服,疾步赶到师部。到了师部,覃庆六才知道根本不是什么紧急任务,而是组织上给他考虑了一桩婚事。首长严肃地对覃庆六说:“覃庆六同志,当兵十多年,你没考虑个人问题,但组织上应该给你考虑。现在你已经31岁,该成个家了。所以呀,组织上给你考虑了一个对象,你们今天见个面,明天就结婚,行吗?”这一突然冒出的惊喜,一下搞得覃庆六无所适从,他好半天才缓过神来,然后连说了三个“谢谢首长!” 不过,覃庆六暗中仔细琢磨着那位该是个什么模样?首长一眼看出他的心思。没等他发问,便抢先介绍:“覃庆六同志,不要担心,对象各方面条件你尽管放心,不讲是世界上最好的,但配你绰绰有余。告诉你吧,她叫谭玉蓉,刚20出头,是我们九师的文化教员,湖南省衡山县人,和你是老乡,这应该满意吧!”见覃庆六鸡啄米般点头,首长随即起身拍了拍覃庆六的肩膀说:“既然这样,那就晚上见个面后,明天举行结婚仪式!”听完首长的话,覃庆六象接受战斗任务般“叭”地行了个军礼,说:“坚决服从命令!”然后连蹦带跳地跑出了首长的营房。这一宿,他高兴得没有合眼。 第二天,明媚的阳光沐浴着军营。中午,按师首长的安排,师部食堂破例加了几个菜,战友们云聚食堂,纷纷向覃庆六和谭玉蓉两位新人祝福。食堂内未经任何装点,在师政委的主持下,进行了极简单的仪式,覃庆六和谭玉蓉身着军装,胸前各戴一朵纸扎的红花,向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像三鞠躬后,这两个素不相识的战友随即结为伉俪。 他们婚后不久,九泉军分区成立,根据工作需要,覃庆六留在军分区当了统计科长;谭玉蓉随之留下当了军分区的图书管理员。一个月后,谭玉蓉被派到兰州军区参加文化教员学习班学习。次年6月1日,长子在兰州出生,取名昔湘。6月31日,正是孩子满月的日子,谭玉蓉完成学业返回了九泉军分区。 结婚以来,覃庆六和谭玉蓉一直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携手共同度过了59个春秋。 荣归故里,他43年如一日为民办事默默无声 1957年春,覃庆六同志转业到石门县公安局任副局长。经历背景离乡几十年的戎马生涯,覃庆六格外思念故乡和亲人。根据本人申请,经过时任县委书记兼公安局长的覃正彦同志积极工作,同时考虑到覃庆六战场上数次负伤的身体健康状况,1966年9月,组织批准他从县公安局副局长的岗位上退休。 荣归故里,回到阔别31年的故乡,目睹家乡的贫困落后,覃庆六心情十分不安。那时,文革的浪潮已波及这穷乡僻壤。覃庆六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多次到公社革委会陈述“抓革命首先要抓生产”的道理。有一次,县里造反派欲夺公社武装部的枪支。他听说后,急忙赶到公社。在造反派头头面前,覃庆六从腰间掏出组织上特配给他的那支驳朗宁,对着天上飞着的一只乌鸦“砰”的就是一枪,然后警告这帮人说:“你们谁敢乱来,我就对谁不客气!”望着应声落在地上的乌鸦,几个造反派的头头吓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从此,在他所在的文化公社再也没人敢提夺枪的事了。同时,在他威严的影响下,文革期间,全县惟有文化公社的生产受到的影响最小,更没有发生政治上的动荡。 离覃庆六家不远的地方有条渫水河。由于没有桥,老百姓只能长期用木船摆渡。一旦遇上山洪,群众便无法过河,每年洪水季节几乎都有人因过河而淹死,严重影响着百姓的生产、生活和安全。从回到家乡开始,覃庆六就为此四处奔走呼号。经过努力,1982年冬,修桥大军终于汇聚在了这里。修桥的喜讯传开,当地百姓奔走相告。 1983年的一个春夜,大雨倾盆。半夜时,洪水将修桥架设的木拱冲得摇摇欲坠,一旦冲毁,将造成极大的损失而且将延误工期。指挥部通过广播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体民工和村民立即起床加固木拱。但是,巨大的洪水和暴雨声淹没了广播声,通知发出后竟很少有人听见和响应。覃庆六闻讯后心如火焚,不顾浑身伤病和66岁高龄,主动冒雨挨家挨户喊人,并亲自在现场指挥和参与加固木拱直至天明。架桥的木拱终于保住了,施工工期没有耽误,而且避免了数十万元的经济损失。然而,覃庆六却因为过于疲劳而病倒,十多天后才逐步恢复。 2001年,省水电部门专家发现了渫水文家村河段的水位优势,决定在此修建一个小型水电站。这个工程带给山里人惊喜的同时,也牵动了各方利益,部分村民经常寻找各种理由到工地阻工。覃庆六凭借他的威信主动担当义务纠纷调解员。每逢纠纷出现,不管天晴下雨,白天黑夜,他总是随喊随到,从而使一个个矛盾迅速化解。在电站修建的三年中,他成功处理了各种纠纷共70余件。大家都说,这老头吃自己的饭,办群众的事,不愧是红军! 覃庆六每天都要在乡间小路上行走,不过,他这种行走时,心中时刻都在勾画着搞好家乡建设的蓝图。针对村里交通不便、渠塘经常干涸的状况,他于2003年向村里提出“123”工程,即修建一条村级公路、整修两口堰塘、开挖三条水渠。这个建议被村支两委采纳后,他又帮助疏通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工程开工后,已83岁高龄的覃庆六还每天早出晚归,与乡亲们一道战斗在工地上。他亲手把红旗插到先进单位的地头,用一位红军战士特有的激情带领乡亲,用一条四公里长的公路将全村的280多户乡亲连在了一起;同时,水渠的建成,也使全村的700多亩良田从此旱涝保收。 老红军覃庆六热心为民办事的事迹不胫而走,于是,他曾一度成了新闻工作者的追访对象。但他反对张扬的性格让所有造访者都吃了“闭门羹”。有一位记者软缠硬磨,硬要采访他为民办事的先进事迹。这便惹恼了覃老头。他厉声对这位记者说:“我力所能及为老百姓做点事,有什么值得张扬的?我最讨厌‘母鸡干部’,下了个蛋就使劲叫,生怕人家不知道!”于是,从此再也没人敢去采访他。尽管如此,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声为民办事和为大胆百姓说话的事迹却在当地百姓中久久广为流传。 伟绩品质耀千秋 作为一位老红军,他从不给领导添麻烦。这几年,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按规定,他应享受副省级干部的医疗待遇。所以有人建议他去长沙治疗。但他不同意。他说,人老了,没有必要拿公家的钱做无谓的折腾。于是,他有病,总是自己选择收费较低的县中医院治疗。他的老伴确实是解放前参加解放军的,但转业回地方后来在供销系统退休,工资很低。有人要他找找组织反映解决这个问题,但他却说:“能过得去生活就行,找领导麻烦干啥?”尤其是他的7个孩子中有4个是下岗职工。但子女们了解父亲的性格,宁可自谋生路,也不要求父亲出面找领导解决自己的问题。有时,孩子们在烦恼的时候也找父亲唠叨几句。但覃老的反应是:“越是我们这样的家庭,越不要给组织添麻烦!现在,有些老同志要组织上给他女儿解决了问题,还找领导给他女婿要官当,这种人还是共产党员吗?”正是这样,覃庆六被石门县历届的县委、县政府、县老干局、县公安局的领导誉为“最不给组织添麻烦的老革命!” 覃老的去世,也与他生前为人处世一样,他不愿给任何人带来负担。他是在昏迷中静静地离开人世的。在他病重期间,他的老伴加战友谭玉蓉一直伴陪在身旁。覃老弥留之际,谭玉蓉紧紧地抓住覃老的手一直不肯松开,她是多么希望能够与老伴并肩携手,直到永远啊! 如今,他的老伴加战友谭玉蓉也已作古。相信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依然相亲相爱,在天堂继续享受着那份战友情! 覃老虽然故去六年,但这位身经百战、一心为民、做人低调、胸无小我的老红军的丰功伟绩和高贵品质却永垂青史,光耀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