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连长江,南通潇湘,西控九澧,东出洞庭,澧州自古就有“九澧门户”之称。
自古以来,黄帝、炎帝大败蚩尤,秦吞楚,三国纷乱,楚汉相争……烛天烽烟,惊天鼓角,震天呐喊,战乱在这片土地上总是不断纷起。汉代将军马援、李广,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钟相、杨么,都曾在此挥戈跃马。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一场场战火,让澧地遭受生灵涂炭;一次次厮杀,令澧人蒙受不白之冤。特别两次都达13年的兵患战火,相继让澧州大伤元气,从而势头日衰。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徐寿辉与元守军多次争夺澧州。接着,朱元璋和陈友谅又把沅澧流域当作了战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长达13年,澧州城池被毁,人口死亡流失,原来的繁荣不再,社会经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因辖区内人口太少,1376年,明朝降澧州府为澧州,隶属常德府。
明末清初,1643年2月、12月,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先后攻陷澧州城;吴三桂为追剿李自成、高桂英余部,曾遣婿胡魏夏等将领率10万余众亦驻澧城内外。而高桂英则在澧县天供山夫人寨,牛金星在澧县洞市大神洞,李过在慈利县高峰茅庵,与在石门县夹山的李自成遥相呼应,与吴三桂一决高下,驰骋纵横于澧州。1673年,吴三桂又举兵反清,1674年攻陷澧州,与清廷旷日持久的战争达八年之久。澧州接连两度成为战场,前后13年的兵患战火让尚未彻底恢复元气的澧州雪上加霜,户籍人丁数只有19000多人。澧州建制虽雍正七年(1729年)升为直隶州,但比常德地位要低。
辛亥革命是澧州最引以自豪的大事件。高守泉先生曾研究撰文介绍了“九澧十八杰”辛亥英雄。他说,不少史学家和湖湘文化研究者指出:武昌起义总指挥蒋翊武是澧水孕育的第一位影响过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直接推动改变过五千年文明古国命运的历史巨人。
1912年2月后,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同时授予蒋翊武勋位,又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蒋翊武一概婉辞不受。1912年8月,孙中山在湖广会馆主持国民党成立大会,蒋翊武出席并与阎锡山、张继、李烈钧等一起被推举为参议,兼任汉口交通部部长,负责两湖及陕西三省党务。
1912年10月,“武昌首义”蒋翊武回乡省亲,澧州士人贤达倡议,把蒋翊武回乡进城的东门改 “翊武门”,经过的大道改“翊武路”,多安桥改成“翊武桥”。结果蒋翊武当晚绕道进城,第二天对乡人申明,自己“无功可纪,不得享此殊荣,将通衢要道冠以己名尤属不妥”,倡议被他断然否定了。
1913年2月,奉宋教仁之命,蒋翊武前往上海、武汉一带游说,争取人民对国民党的支持。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被刺,蒋翊武感到靠议会和政党内阁是不能阻止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于是,他从上海赶回湖北,拥护孙中山武力讨袁主张,旋回湖南,参加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蒋翊武8月29日在广西全州为驻军统领秦步衢的部下所捕。广西都督陆荣廷致电袁世凯和黎元洪,促袁速杀蒋翊武以绝后患。9月9日,蒋翊武被押至桂林丽泽门外刑场,从容就义,时年28岁。
1916年,蒋翊武归葬长沙岳麓山。1921年12月,孙中山出师桂林,专程来到丽泽门外凭吊蒋翊武,下令修建纪念碑,并亲笔题写了“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2018年4月,长沙政协委员张宸睿提案,建议将长沙登高路及西延路更名为“翊武路”。
作为现代中国民主共和开国元勋的蒋翊武,他的身边不仅聚集了荆楚大地一批武昌首义的革命伟人,特别显眼的是还屹立着“九澧十八杰”的辛亥英雄。所谓“九澧十八杰”,即指包括蒋翊武本人、后誉为“中共五老”之一的林伯渠在内的十八位澧州人杰。除蒋翊武、林伯渠之外,其余的被高守泉先生可分为文学社中龚霞初、杨载雄、黄贞元、唐牺支、夏国瑞等“澧州五君子”;响应武昌首义率军反正的民初“陆军上将”林修梅、林德轩,“永威将军”孙道仁,陆军中将王正雅等“澧籍四将军”;从辛亥硝烟走向杏坛的杨道馨、樊友云、李执中、颜寄村等“九澧四名师”;久负盛名的澧水巨子黄真存、杨洛槎、郭东史等“澧西涔源三奇才”。这些澧州人杰,不仅是蒋翊武的同乡、同学、师友和革命同志,更是中国现代政治革命运动的先驱先贤,是催生和保卫过民主共和的仁人志士,也是澧州人永远的骄傲。
应当特别说明的是,“中共五老”之一的林伯渠和董必武一样,都曾是蒋翊武的直接属下。董必武是蒋翊武领导下的军务部新兵战士,林伯渠则是蒋翊武任命的湖南讨袁军岳州要塞司令部参谋。
正如《常德革命老区》一书所言,常德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是一块风起云涌的土地,是一块群星闪烁的土地。澧州莫不是如此。
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贺龙从澧水起步,踏上革命生涯后,戎马澧州,横断澧水,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上写下了光照人寰的一页。
贺龙,1896年生于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农家。14岁那年因不满恶霸之子的霸道行为,一怒之下挥刀砍伤了他的脚板。贺龙从此跟随马帮,跑四川、入湖北,靠贩运盐、桐油和药材为生,并在澧州留下许多轶事传说。
贺龙原本名“文常”,字“云卿”。传说“贺胡子”一次在澧县钦山寺关王殿见“赵子龙师卧龙龙兄龙第,张翼德尊玄德德君德臣”这副对联后,因仰慕赵云之情甚殷,这才将自己的大名改为“贺龙”。
辛亥革命影响了贺龙,1914年,他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1916年,20岁的贺龙接受革命党的指示,在家乡组织了二十多名农民,靠“两把菜刀闹革命”拉起了队伍。
1924年秋冬之交,建国联军前敌总司令兼川军总司令熊克武命令贺龙率部进驻澧州。贺龙即从临澧、津市两线调兵,围攻澧州,常澧镇守使唐荣阳向石门溃退。贺龙率得胜之师进驻澧州城。
1925年4月15日,湖南省长赵恒惕委任贺龙为澧州镇守使,管辖七个县。可见,尽管民国二年废州置县,但从澧州镇守使这个军职和辖七个县这点上看,澧县当时仍是州级的构架。
当时,澧属各县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灾,贺龙亲自着手处理救灾赈荒问题。他向省政府发救灾赈荒的急电,又下乡视察,具体指导救灾工作。
担任镇守使期间,他极力主张兴学重教,开启民智,并安排妻子黄慧芸担任九澧联中校长,自己担任名誉校长。当时,在澧州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他带领部队在羊古庄铲除了地方恶霸武装,又在津市对勒索商贾、强占民家、骚扰百姓的旧军阀队伍强制缴械。他智胜德国领事恫吓,支持津市商民拒绝为日本货轮“戴生昌号”装运货物,津市从此流传着“贺龙来了灯才亮”的歌谣。
1926年6月,贺龙请命北伐,寻找共产党,终于与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共产党员周逸群取得联系,从此走上真正的革命道路。
1927年3月,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国民党在武汉的汪精卫集团和南京的蒋介石集团“宁汉分裂”。由于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南京等地的国民党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武汉的国民党也开始了七一五事变“清党”。8月1日,贺龙与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共同率领起义军,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南昌起义,开辟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纪元。
1928年3月,以贺龙、周逸群等为主的湘鄂边前委由荆江两岸经澧县、石门、慈利等地转移至桑植,迅速地发展武装,组成了一支三千多人的工农革命军。后根据湖南省委的指示,将原湘西北特委并入湘西特委,成立湘西前敌委员会,由贺龙任书记,统一领导部队及后方党的工作,同时将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1928年,红四军创建湘鄂西根据地,长期在澧县和五峰、桑植、石门、松滋等湘鄂边界活动,进行反“围剿”。
贺龙为了消灭澧县王家厂、大堰垱两处的反动武装,9月5日(即阴历7月22日)亲率红军主力一千五百余人从石门渫阳出发,一昼夜急行军一百八十里抵达王家厂。当时,驻守王家厂的反动武装是陈汉洲的团防部队二、三百人,听说贺龙部队来了,早已吓破了胆,率部逃走,龟缩到了澧县城。贺龙在9月6日占领王家厂的同时,派侦察排长率领三十多名红军战士,着便衣、藏短枪直插大堰垱,轻而易举对其反动武装缴械,夺获了三十多支枪,当天下午就回到王家厂红军驻地。
因贺龙镇守澧州时,就与澧城殷商、津市首富张思泉交往过从甚密。贺称张“二嗲”,张呼贺“云卿”。1928年,贺龙当从津市重返湘西创建革命根据地,派人找张借钱,张连夜遣人将3000光洋送交贺龙购置枪支弹药。
1930年10月,贺龙率红二军团离开洪湖根据地,为配合红一、三军团打长沙,便挥师九澧,连克石首、公安,同年11月30日和12月2日先后两次攻克津市,司令部即驻扎张思泉在津市新码头正街开设的“镇大煤油公司”,成立苏维埃政府,没收富户粮、盐、煤、油发给贫民。“镇大”所存煤油,全部拍卖,款项悉数交作红军经费。
1935年6月,贺龙再率红二、六军团在取得反“围剿”的胜利之后,在临澧一带集结,攻克澧县城,于8月27日占领津市,仍住镇大油行,在津筹款光洋15000元,赶制棉衣数万件,扩充红军2000余人。当年,贺龙在澧县共招收的红军新战士达七千多人,由4个师增至6个师,然后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走上抗日第一线。
贺龙率领红二、六军团一路攻城略地,1936年7月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红二、六军团改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
解放后退休回到津市新洲的老红军韩成亮、安置在王家厂水库的老红军刘能玖也都是那年追随贺龙参加红军的旧部成员。我在澧县三中就读时,就亲耳聆听过老红军韩成亮讲述自己如何追随贺龙闹革命的故事;2013年,澧县高路铺村建毛泽东红色像章纪念馆,我又亲眼见证了老红军刘能玖把追随贺龙革命中保存下来的一些老物件和勋章等文物捐赠纪念馆的盛举。
家道中落、在地主家当长工的夏伯勋,更是当年追随贺龙当兵的七千多人中的杰出代表。
夏伯勋,原名蔡绍叔,曾随祖父读过5年私塾。1946年随八路军航空队到东北组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因刚被周恩来从新疆监狱营救出来,所以为了穿过国民党封锁线而追随母姓改名夏伯勋。他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8年10月,副兵团职离休干部、济南军区空军原副司令员夏伯勋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澧州文韵》主编于乾松先生讲述了贺龙身边“三老”之一的贴身副官张耀南的故事。张耀南是澧县人,本身一位小商人,他1925年因负债投水自尽碰巧被镇守澧州的贺龙所救,于是投奔其下。后长期作为贺龙的贴身副官,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转战湘鄂西,爬雪山过草地,驱日寇,打老蒋,直到参加解放大西南。
贺龙1935年打回澧县时,张耀南介绍了万帮义等多名同志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让刚刚成年的女儿张帮富、儿子张帮贵参加了红军,女儿分在卫生队,儿子在军部作勤务。后部队行军到了大堰垱时,军部决定让张帮富留在后方担任联络员,帮部队筹措军需和药品。在长征途中,张帮贵又在云南从马背上掉落茅草丛中,因年纪小装束不像红军才躲过了国民党军队的刺刀,后沿途乞讨两年于1937年回到澧县。1950年春天,中共澧县县委、澧县人民政府接到张耀南寻找儿、女的信函,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澧县城关镇和平街居委会找到了女儿张帮富、儿子张帮贵。1951年,张耀南如愿以偿,全家得以在成都团聚。
张耀南1950年参加解放大西南之后,已经65岁了。为了使他过上幸福的晚年,贺老总将张耀南和一些功勋卓著的老同志一起安排在四川省公安厅工作,定居成都。1952年,张耀南又转入四川省人事厅。1963年12月28日,张耀南病逝于成都,享年79岁,安葬在成都市磨盘山公墓烈士名流区。
澧县不仅有追随贺龙元帅7000人马,革命英烈更是不乏其人。比如,跟随毛泽东、朱德奔上井岗山的红军第十二军军长游端轩,与何长工一同革命的湘鄂西中央分局特派员欧阳杰,与萧楚女一同就义的中共广东区学运委副书记毕磊。可惜,他们都英年早逝。
贺龙在南昌起义的1927年,彭德怀任湖南陆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第一营营长时,团长戴吉阶请假,由彭代理。长沙马日事变后,1927年8月,盘踞鄂西的黔军袁祖铭部李某约五个团乘虚进占津市、澧县一带,一部约400人进占新洲。10月初,湘军周磐、何健部向澧县和津市、新洲进攻。彭德怀率一营攻克前哨阵地,紧跟追进新洲街。周磐亦率部赶到,追至津市,黔军向鄂西溃退。
此外,周恩来、任弼时、王震、廖汉生、郭沫若等也曾辗转澧县,在此从事革命活动。
解放后,澧县、津市被定为革命老区。津澧融城,需要传承红色基因,秉持初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