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圭传略》(七十) 作者 李德若 金鸭滩的传说
嘉靖二十四(1545)年冬,圭一病不起而善终正寝,享年六十六岁。初葬州演武场之南外澧水河洲滩上(后为金鸭滩),下葬后,风水先生念道:贵人葬凸滩,风水澧州妍,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还有三斗六升芝麻官。说也奇怪,李如圭下葬后的当天晚上,周围很多人都看到一对金鸭子,灵光四射的飞入李如圭墓地近水边,嘎嘎叫的很欢,从此,象有很多很多鸭子,昼夜叫个不停,远近十里都能听到鸭子的欢叫声,久而久之,人们把这里叫“金鸭滩”并闻名四方。 再说弘治十二(1499)年正月,李如圭上京师赶考,留宿孝感地区白家庄,因连续大雨,而在白家给小姐手心写下“过脉”二字后,离去上京师应考。这秀娟念念不忘,不觉近二月后口吐泛津,四肢无力,经医生查诊,说怀有了喜脉。说来也有些蹊跷,怀上又不出怀,一直延续怀了三年六个月才临盆生了个白胖小子,取名白元礼。(缘李)白家向外说,招澧州举人李如圭,去京师应考为官在外。实际上与李如圭没有书信往来联系,李如圭到逝世后也不知道有白元礼这个儿子。白元礼逐渐长大,性灵乖巧,思维敏捷,聪慧好学,读书十分用功。从私塾、县、府学读书非常优秀,一晃十八岁那年,参加布政使司乡试获第一名,授解元学位。正准备参加京城会试,可这年冬腊爷爷、姥姥相继去世,元礼与母亲安葬了二位老人,便在家里守制,未参加第二年春季朝廷会试。守制三年,十分孝道,县、府、布政使司旌表。推荐给吏部,吏部授官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这白元礼在此岗位尽职尽责,政绩卓异,又升湖广巡按御史。一天,他对母亲说:要去巡按澧州水利建设。母亲十分郑重的对儿子说:元礼呀,你到了澧州后,必须到金鸭滩李如圭坟上烧 香叩拜啊!元礼问:为什么?母亲将前情全部告诉了儿子,元礼听后,十分气愤的说:一个读书人,不承担责任,使母亲受苦一辈子,还烧什么香,叩什么头!母亲劝儿子说:不怪他,我怀上你的时候也不好跟他去说,因为是没有的事,这是天降你于我白家,但是他的笔墨,应不忘 “过脉”人,他就是你的父亲啊。白元礼便未答母亲的话,就来到了澧州。 白巡按在州吏目等陪同下,查看了水利建设和全部民情后,没有按母亲的嘱咐去李如圭坟上扫墓,便去看维修的彭山思王祠。出行不远,突然刮起了一阵旋风,坐骑不前,他便下马四周观看,当看到东南金鸭滩边天空现出了一行金字,仔细观读,是一首打油诗:“白解元白了白,白的不明白,虽是白家子,实为李家脉”。白解元更是火上浇油,愤怒填膺,便与吏目继续前行,行至荣家台,羊山北岸,对吏目说:这常年泛滥成灾的澧水,为保澧城安全,在此修一大的矶制,名曰:“文良制”。并在心里嘀咕“修起文良制,治死金鸭滩”,吏目按白解元的吩咐,一个月后,一座百多米长的拦洪矶制落成。矶制建成后,每逢澧水上涨,澧水上游洪水受矶制拦截而迂回冲刷澧南宽洲,到刘家河折回冲北岸仙眠州,使金鸭滩形成缓势回旋,一对金鸭变成了白鸭飞到了新安白崖山大天池中去了。从此澧州十年九灾,洪水猛涨,吞噬不少堤垸,人民日子一天比一天堪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