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之谜叹为观止的北纬30度
众所周知,北纬30°线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贯穿四大文明古国,充满了神奇的自然景观和许多地球的文明信息,又存在着许多令人难解的神秘、怪异现象。北半球的几条著名大河,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等都在北纬30度入海。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诺亚方舟等世界上诸多鬼斧神工的神景奇观,都恰好处在北纬30度这条神秘线上。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和最深的亚纳海沟,也在北纬30度附近。
澧水流域,位于湘西北部,跨越湘鄂两省边境,集山川秀美之精华,正处在北纬30°线上。澧县介于东经111°12′30〞至112°0′5〞与北纬29°16′至29°57′之间,山丘、平原、湖区均有分布。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交相融汇,给澧州大地增添了神奇迷人的无穷魅力。
澧州享誉天下,始自大唐王朝,特别是有了唐宋散文八大家柳宗元“自汉而南,州之美者十七八,莫若澧”的盛赞。此话一出,“美冠南州”的澧州城,美名不胫而走。“荆南第一名州”的明代石额,曾长久地高悬于澧州城北门。
一
2004年,在全国魅力城市评选总决赛中,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先生在中央电视台介绍常德时说:“常德有个世界宝物:这就是逾今8000年的人工栽培稻谷,它不但是常德人的宝物,而且是中国和世界的宝物……常德还发现了6500年前世界上最早的稻田,是无价的……常德还有第三件宝,那就是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城,距今6000年。为什么常德能发现这么多宝?因为常德在距今约8000年开始,在澧阳平原上孕育了高度发达的文化,在中国多元的板块结构中自成体系,影响了长江流域、汉水流域、珠江三角洲的文化进程。”
张忠培院长所言非虚。对一个文明之先的城市而言,在澧阳平原上出土的文物可谓浩如烟海,包涵着湖湘先民生存繁衍的轨迹。占澧阳平原大部的澧县,先后共发现了各类文物点413处,其中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在全国各县中排名前列。
在国家“十三五”大遗址保护项目库,全国是150处,澧县就有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三处。以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鸡叫城、十里岗、丁家岗为核心的澧阳平原史前文化遗址群,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撰写了申遗可行性分析报告,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北眺滚滚长江东逝,西望武陵山脉坡陡谷深,东临洞庭湖烟波浩渺……发源于湘鄂边界八大公山的澧水,赠与了湘北一块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质肥沃的宝地——澧阳平原,它是湖南省最大的冲击平原。澧阳平原三面环山,南临澧水,东临洞庭,总面积700平方公里,含澧县大部,以及临澧、石门、津市、安乡一部分。
中国神话传说中有女娲氏“抟土造人”的故事,基督教的《圣经》里也有上帝用泥土造人之说。澧阳平原史前文明痕迹频现,人类究竟来自哪里?谁是我们的祖先?
澧水流域拥有湖南乃至长江中游最早的成系列成谱系的旧石器文化,它的历史可以回溯到50万年以前。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湖南考古工作者在澧阳平原的旷野虎爪山遗址中发现了旧石器,这一发现可谓石破天惊!津市虎爪山是当时湖南境内发现最早的一处旧石器遗址,也是长江中游包括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最早的旧石器地点,距今约50万年。因从虎爪山出土打制石器的制作方法和类型有别于其它文化类型,所以根据其文化特征定名为“澧水文化类群”。独具特色的澧水文化类群,早期代表是津市虎爪山,中期代表为澧县鸡公垱,晚期代表是澧县乌鸦山。
在澧阳平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远古的气息却离我们越来越近,人类童年的轮廓也愈来愈清晰。
湖南石门燕儿洞发现了晚期智人的化石,距今2万年。燕儿洞发现的湖南人老祖宗“石门人”等一系列史前遗址清晰表明:在绵延不绝的近两万年的时间里,湖南的先人们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从最近三四十年的考古发掘来看,澧水中游的澧阳平原发现了一系列见证从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文化遗存。津市虎爪山,石门燕儿洞、皂市,安乡汤家岗,澧县彭头山、八十垱、城头山……一个个在考古学上意义非凡的名字星罗棋布于澧水流域之上,400多处史前文化遗址以澧县尤为突出。
1967年澧县三元宫遗址首次开掘,拉开澧县田野考古帷幕。1987年,澧县考古发现澧阳平原第一块旧石器,由此揭开澧阳平原旧石器时代考古序幕。
澧阳平原史前文化发展自成体系,早晚相承,受外界影响甚少,为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史前文化分期和社会发展序列树立了一个完整的标尺。
旧石器时代:津市虎爪山文化,距今50多万年;澧县鸡公垱文化,距今15~10万年;澧县乌鸦山文化,距今3~2万年;澧县十里岗文化,距今1.8~1.6万年。
新石器时代:澧县彭头山文化,距今约9600-7800年;石门皂市下层文化,距今约7800~7000年;安乡汤家岗文化,距今约7000~6300年。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与它们自成体系,一脉相承。重庆巫山大溪文化,距今约6300~5500年;湖北京山屈家岭文化,距今约5500~4600年;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600~3800年。
这些文化绵延不断,清晰完整地显示出长江流域原始社会历史发展脉络,其内涵之丰富、时序之连贯、价值之重大,堪称国内罕见。
农耕文化是一切文化的肇始。澧阳平原的远古人类,史前就开始在自己的独立王国中雕刻时光。
水稻起源之谜,已在这里基本破解。以澧阳平原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地区,是世界水稻的起源与传播中心之一。
彭头山遗址,其年代距今约 9000~7500 年,发现了逾今8000年的人工栽培稻谷,因其独特文化面貌的代表性,被学术界认定为“彭头山文化”。这里出土的陶器中夹杂了大量的炭化稻谷、稻壳,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遗迹,由此确立了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地位。
彭头山文化现已正式写入大学教科书,还把它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重大发现载入了北京“中华世纪坛”。
八十垱遗址距今9000~8000年。遗址内发现的稻作遗存,其种类多,变异幅度大,是一种兼有籼、粳、野性特征正在分化的倾籼小粒型原始古栽培稻。这不仅向世人展示了远古水稻的原始形态,而且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是世界最发达的原始稻作农业区。同时,这里也是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环壕聚落,它的发现与发掘,极大地丰富了彭头山文化的内涵,对研究聚落形态的起源、发展及中国古代都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1997年,八十垱遗址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首位提名奖。
城头山遗址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距今约4800~6000年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城头山古城址的发现,代表了长江流域古文明的发展高度,表明它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对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早期城池的起源以及阶级、国家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改写了中国的史前史,至少把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
城头山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1992年和1997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载入北京“中华世纪坛”。2001年,该遗址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人类的稻作农业从澧阳平原开始,彭头山、八十垱、城头山的稻作遗存,都是可以看到的划时代的产物。通过这些尘封日久的远古“年鉴”,让人们撩开了中华文明蹒跚起步的古旧“档案”。
历史,在不断地远离我们而去。在沧海桑田中,总有一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文明痕迹不会随时间而湮灭。文明出现了,消亡了;文明崛起了,衰落了……在此起彼伏的演变过程中,寄生于历史尽头的那些时间的本色,总是特别令人瞩目。
城头山国家遗址考古公园正在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已经完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定工作的申报。城头山景区,与澧阳平原上的余家牌坊博物馆、黄家套旅游度假庄园、千里马农耕文化展示园、黄河新村特色康养园共同展现着“美冠南州”的灼灼风采。
2009年受命县文化局执行主编《走进澧州——以城相见 以澧相待》时,我对澧县山川大地和文物景点都走了一遭。余长国局长安排专人专车,我们跑了半个多月,记得当时第一站就是城头山遗址和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余家牌坊。
余家牌坊又名节孝坊,位于城头山遗址附近。六柱三门十三殿式的石刻牌坊,高15米,宽10米,道光13年(1833年)始建,道光22年(1844年)竣工,采祁阳白石所建。坊上层刻有“圣旨”、两侧饰蟠龙浮雕,二层刻有“节孝坊”、右边有石刻小篆“湖南抚部院”请旨准建旌表全文。6根石柱下侧雕有四狮、四象、四麒麟护柱,所有柱、坊及博风板上遍饰立体浮雕龙、凤、花、鸟、人物等纹饰,共有人物143个、龙40条、凤32只,栩栩如生。牌坊飞檐挑角,堪称是精湛的巨型石雕艺术珍品,也是湖南省唯一保存完整的石刻牌坊。
地方文献记载,罗氏质淑性贞,清道光年间嫁与当朝贡生余继泰,不幸二十四岁守寡,含辛茹苦抚育一双孤儿,小儿子余曰亶后来官授五品州同衔。州同因感念母亲仁孝贤惠故奏请皇上册封为“安人”,颁旨建“贞节坊”以昭后人。由于“贞节坊”在建中节外生枝变成了“节孝坊”。
记得2006年供职《常德日报▪澧县周刊》时编发过一则发掘余家牌坊“诰封碑”的报道。文中称在余家牌坊之侧,埋没几十年的汉白玉诰封碑依然光彩照人。“诰封安人余母罗老太君之墓”的碑身两侧雕刻联语一副:“鸾分影鹄寄歌嗣青史贞风列女堪增一席;凤衔书龙持节沐彤庭湛露兹坟自占千秋。”当时投稿者把“鹄”认成了“郜”,我才疏学浅,心浮气躁,竟以讹传讹。2013年,《城头山视窗》文字总监、资深报人庹登泉先生,在编发我的文章时发现了这一谬误。由于我在文章中引用了由举人周守隆“顿首志铭并书”的墓志和这副联语,不想我连同庹先生、县文广新局、刊物四方,竟一同引来当初投稿者一纸“抄袭”诉状,后来对簿常德市中院才得以明断曲直。
二
澧县西北部太青山属武陵山支脉,主峰海拔1019.5米,为全县最高点。澧州志载:太青山在州西北百六十里,居松、石、澧三界之中,为澧北诸山之祖。周回百里,茹溪环之,影落数十里外。这里悬崖峭壁,层峦迭嶂,云飘雾绕,树木葳蕤,山上有各式观庵寺庙遗址30多处,无生顶、天生池、老君岩、紫极宫、五龙观、八仙趵、响鼓岭、游鹿涂、晒经台、炼丹炉、巡抚洞、李凝阳得道之所等48景,让人乐不思蜀,流连忘返。
屈原吟咏“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传言即指太清山。
“太清崔嵬凌太空,青山削出青芙蓉。石床丹灶绝尘土,彩霞紫电光溶溶。”这是明人刘崇文诗颂太清山的峻伟雄姿。
“山腰雪卧经年白,洞口云眠尽日闲,欲访凝阳禅化处,飞萝挂壁水潺湲。”此乃清处士宋良许诗云八仙之首的铁拐李——太清真人曾在太清山修炼得道……
太清山曾经晨岚晓雾,如诗如画,置身山野,如入仙境。群山之中,常年云雾蒸腾,烟雾迷蒙,近景、远山若隐若现,散发着几分诗情画意和朦胧之美,颇有山在虚无缥缈间的飘逸。
太清山,可惜如今被讹为太青山。山失去了“水”,试想能“青”几许?如今,太青乡已合并到甘溪滩镇,太青双上绿芽茶也正面临破产重组的归宿。这,是否在冥冥中暗示着什么?
2020年4月10日,得知双上绿芽与粤旺农业集团签订重组合同,县委书记廖可元在清明节的澧商澧才云招商会上为茶代言,太青双上绿芽茶又面临柳暗花明。于是,我在澧县农业农村局产业办、扶贫办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驱车百余里,再上太青山,在小康决胜年初采访了县委扶贫点村甘溪滩镇太青村的茶叶产业脱贫攻坚之役。
澧县天华物宝,不仅让李铁拐在此修炼成仙,也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时常流连的逍遥之地。
澧水和逆河(今栗河)中间曾是宽宽的沙洲,少有历史风云的浸染,不带世俗瑕疵,一直是马儿寻觅夜草的风水宝地,大号“牧马洲”。“朝游百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吕洞宾自占七言绝句,表达“三醉岳阳”与“暮苍梧”的万般逍遥。“暮苍梧”,就是宿眠牧马洲的“一叶庵”。
牧马洲,《图经》号为神仙窟宅,是钟离祖师传吕祖水火丹法之处。洲上“暑夜无蚊”,整个洲恰似神仙在卧,故又称“仙眠洲”。
相传,吕洞宾常顶斗笠着草履,行乞于市,有一次挡了乔太守的路,也不避让。太守责难他,他却不嗔不怒。“暂别蓬莱到澧州,偶逢太守问踪由。家居北斗星杓下,剑挂南天月角头。道我醉来真个醉,知他愁处怎生愁。世间俗事难分别,身跨白云归去休。”留下诗一首,他飞腾而去……乔太守仔细端详,如梦初醒,方知道人乃八仙之吕洞宾幻化,当即顶礼膜拜,并于乾道年间(1165~1173)历时9年建遇仙楼(又称澧浦楼、八方楼)以志其事。
这则传说,洞庭彼岸的岳阳楼有长联似乎予以了佐证:“吕道人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来,飞过去,一个神仙谁在眼;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这上联是说吕洞宾在岳阳醉酒,来澧州仙眠的万般传说;下联或讲范仲淹少时在澧州苦读,后写出了脍炙人口之《岳阳楼记》的千古佳话。
其实,关于这些,澧浦楼也有一联遥遥呼应:“大湖东西,澧浦与岳阳对峙;小范忧乐,英雄要儿女平分。”
澧浦楼抱身心忧,耽趣风月,虽与岳阳楼对峙,却并不像岳阳楼那样名冠天下,受世人景仰。澧州的洗墨池曾是范仲淹临池洗墨、饱读诗书的处所,但却比范仲淹从没到过的岳阳要逊色许多。昔日的岳常澧道,惟澧州自民国二年废州置县后,就逐渐失去了往日澧水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至今。
一度很长时间,人们似乎都只知古有澧州而不晓得今有什么澧县。岳阳、常德都先后恢复了地级市也就是过去州、府的格局,单单澧州一直为县级建制,且版图越划越小。澧浦楼与岳阳楼又何以让儿女平分英雄?
其实这种牢骚抱怨,我在2007年所写的一篇写澧浦楼的散文中就有感而发过。
澧州不仅是八仙的修仙炼丹之所和“神仙窟署”之在,还有七仙女天供山的仙女洞之美与孟姜女的嘉山之殇。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澧州就坐拥了七仙女、孟姜女两大传说。
省级森林公园的天供山也属武陵山余脉,海拔421米,层峦迭嶂,云蒸霞蔚,由仙女洞、夫人寨、天供寺三大景区构成,由一千八百级天梯相连,总面积一万一千余亩。这里千年吟诵的幻情,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气象之精华,融奇花异草、古树名木、珍禽异兽、石洞钟乳于一体,的确令人趋之若鹜,流连忘返。
七仙女的丈夫董永是天供山附近火连坡镇暧水街人氏,至今遗留着董永墓。传说,七仙女思夫心切,在神鹰神龟的陪伴下,第二次偷下凡界,欲与董永相会,恰逢董永外出帮工,她只好避入此洞暂且栖身。不久,七仙女在神鹰的帮助下找到了董永。夫妻相聚,并在洞中织锦、打鱼为生,可一日在一线天晒网,他们被天兵天将发现。太上老君传下玉帝圣旨,天兵天将将洞口封住,把神龟倒吊洞中,把神鹰钉于洞壁,七仙女再次被押回天宫。仙女洞由此而得名,如今景区由仙女洞、仙女洞牌坊、遇仙桥、接子亭、碑林、香炉等组成。洞内不仅有天赐的石田、石床、石灶、石桌、石钟,更有天桥、寝宫、一线天、南天宫、养心殿、鳄鱼头、天书岩、仙女池、槐荫树、夫妻岩、织锦房、浣沙池、仙女床、云锦蔽天、霓裳羽衣、金钟照妖、九天飞瀑、老君传旨、乳窟龙珠、南海观音等胜景。这些,都与董永和七仙女的神话传说形神颇符。
天供山的东南角有一古老的兵寨,扼涔阳古道要冲,北控荆州,南守澧州,为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据有关考证,明末李自成北京兵败,与夫人高桂英转战南下,高夫人曾屯兵于此而得名夫人寨。夫人寨在群山环抱中挺拔而起,三面陡峭险峻,唯西南有一羊肠小道沿峭壁直通山顶。与夫人寨遥相呼应的是四个分寨,即东边的竹丫寨,南边的熊家寨,西边的和尚寨,北边的朱家寨。高夫人以这连环寨式为营,训练义军,抗击清军达十余年。
天供山顶部傲立着天供寺。据《直隶澧州志》载,天供寺又名金粟寺,始建于唐代。寺旁有一个两尺见方的天然碓臼。碓臼内可盛装一升米。相传很久以前,当地穷得揭不开锅的人,只要跪在碓臼前磕三个头,碓臼内便会出现一升米以济人之炊。因为这米乃上天所供,人们便把此山称作天供山。
欣闻天供山森林公园正投资5000万元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2020年4月14日,我与澧县澧州摄影家协会廖可喜会长,曾凡明、何昌伟副会长以及田清泉大师结伴共上天供山一探究竟。澧州古建大师胡立新领着我们充分感受了仙女洞的光怪陆离和天供山的峻奇雄伟。登临山巅,山川秀色和县城美景若隐若现,尽收眼底。
天供山眼帘下的澧州涔槐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2778公顷,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类型多样,湿地景观秀美。湿地公园已查明有种子植物151科74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种;有野生脊椎动物77科234种,其中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有11种,列入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的有101种。
湿地公园中的“百岛湖”——山门水库,环湖皆山,林壑水幽, 湖面碧波荡漾,奇岛星罗棋布,水光山色,交相辉映。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这些散落在澧州大地上的大大小小的武陵余脉,任时光荏苒,兀自静好。走近每一处风光、每一段历史,以及蕴藏在这些山水背后那些深厚的人文底蕴,禁不住对这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扼腕惊叹。
澧县东部与津市共拥的嘉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海拔100 来米,西南自白云、红岩蜿蜒而来,郁郁葱葱,至此屹然而止。这里传送着孟姜女凄婉的爱情传说。
澧水环嘉山之下,山上有孟姜祠,相传孟姜古宅即在其麓,宅院有澡池又名荷花池,相传是孟姜女裸浴被范喜郎求婚的地方。祠前峰名望夫台,其侧有镜石,皆孟姜女遗迹。有竹名绣竹,细叶如缕,盖姜女针黹时念远所为,后遂成种。
西汉初年,嘉山就修建了孟姜女庙——绿云宫。明代澧州人、陕西巡抚任上的李如圭西出阳关,不期在长城边看到了孟姜女庙。他仿佛从记忆深处聆听到了家乡嘉山周遭连绵的回响,遂写下《孟姜女记》,在山顶上建造了一座“孟姜女贞烈祠”,在山南麓孟姜村疾书“孟姜故宅”四个大字,并用一块条石镂刻成石碑。从此,香烛佛语,晨钟暮鼓,在嘉山顶上璨然绽放,经年回响。八方善男信女,怀着对幸福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纷纷上山,秉烛焚香,祈福祛灾。
二千多年过去了,孟姜女一直守望澧水,抚平那岁月的沧桑,把嘉山那缠绵悱恻和离愁别恨演绎得悠远绵长。
三
如果说囊萤照读是车城厚重文化名扬于世的商标,那么嘉山绣竹则就是千年来飘袂着楚女多情而哀婉的凄美舞蹈。透过古澧州大地孟姜女、车武子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历史烟雨中湘楚大地的人文特质和湘女钟情的地域性格。
津市在绵长的时光隧道中,留下了许多诸如此类的人间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去挖掘,去保护,去传承。如果说新洲三年的求学生活只是让我对津市有了一鳞半爪的了解,那么2012年,我于津市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领衔执行主编《魅力津市——孟姜女故里 车武子家乡》时,则得以对津市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当时,对于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聂宇提供的一系列资料,我潜心消化了近乎一年的时间。
津市市区内的关山、皇姑山、大旗山连为一体,为省级森林公园,被常德市政府列入六个重点旅游景点之一。公园自然景观、景点多,如湘西北佛教中心古大同寺和楚南道教胜地中武当,以及明代华阳王墓和清末王统领墓,明末吴三桂与李自成激战而名的大旗山,华阳王御果园和上马墩等古迹,令人目不暇接。
关山,或称彰观山,位于澧水下游的三角形河曲地带,“踞澧东之胜”,襟两湖而带九澧,控洞庭而引武陵,地理位置极佳。关山山脉包括主峰以东的皇姑山、西南段的大同山、东南段的金鱼岭、虎爪山。“关山烟树”曾为澧州外八景之一,每当风雨欲来,眺望关山,烟雾蒙蒙,轻松隐隐,故有“关山烟树”之称。
皇姑山,关山之东麓,山不竦秀,海拔仅127米。皇姑山,顾名思义,应是昔日封建王朝皇帝的女儿所居之地。据津市文化名士韩川先生考证,唐朝曾有三位公主曾在澧州居住,而且当时州治一度就在关山脚下的新洲镇。宪宗第十一女岐阳庄淑公主,下嫁杜悰。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岐阳公主随驸马澧州刺史杜悰,居澧州三年。唐宪宗第十女郑国温仪公主,始封汾阳,下嫁韦让。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十二月,光禄卿、驸马都尉韦让为澧州长史,公主亦随行。此外,澧州参军、唐朝著名文学家李肇在所著《唐才子传》中,就记有李宣古感恩长林公主的故事和诗。诗曰:“红灯初上月轮高,照见堂前万朵桃。觱栗调清银字管,琵琶声亮紫檀槽。能歌姹女颜如玉,解饮萧郎眼似刀。争奈夜深抛耍令,舞来挼去使人劳。”岐阳公主和温仪公主的长辈长林公主,为什么会在杜悰府中,驸马卫尉少卿沈明当时是否在澧州,韩川先生考证后说史书上没有记载。
津市文化名人谭远辉先生、津市文物局局长彭佳对皇姑山之名,都有不同看法。经考证,皇姑山地区有皇姑(华阳王妃)史载、石刻、碑记、墓藏等历史记载。他们说:皇姑山,清以前称为“王府山”,不知何时呼讹。1984年在津市原湖南机电学院内出土一块清代乾隆年间的墓碑,上有“葬于王府山之阳”的字样。山名“王府”无疑与华阳王有关。方志载关山为华阳王园囿,山下有王府别墅。这样看来,在明朝称王府山倒也恰如其分。不过,韩川先生查阅了宋《舆地纪胜》、明《岳州府志》及《澧纪》所载,彰观山改大同山,大同山改皇姑山,大概在清初,后人以讹传讹。
皇姑山及山上的电视塔与澧水大桥、江南明珠广场遥相呼应,构成津市城市中心的景观轴,成为津市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旅游点。
中武当道观位于关山西峰,是历史悠久的著名道场,建于唐代,因别于南、北武当,故称中武当。历代中武当道徒聚集,香客如云,为八百里洞庭湖道教胜地。中武当所在关山被唐人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记载为第四十四福地。明代华阳王谪澧州,复在关山之巅重建武当殿宇,清朝屡遭破坏,后于民国初年重修。殿中供真武祖师,铜铸金身,重250公斤。现存有据传为宋代朱熹手迹“廉洁”二字石碑。殿前柱上悬有楹联一副:“利锁名缰,笼络多少好汉;晨钟暮鼓,唤醒无数痴人”。殿前有两井,名雌雄井,左清右浊,终年不变。道观的山脚下有关山潭,惊涛拍案,声若洪钟,相传潭下有阴河与武陵德山潭相通。
中武当绿树环绕,风景宜人,居高临下,澧阳平原数十里村舍、稻田尽收眼底。远眺洞庭,水天一色,使人乐而忘返。
千年古刹古大同寺位于大同山北麓,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年)建。初为九祖广澄道场,名慈云庵,后改为寺院。经元、明、清各代扩建,规模日渐宏大,其殿宇宏伟,香火鼎盛。古寺体建筑中轴线自北向南依次为山门、前殿、大殿、后殿。大殿左右为钟鼓楼,寺前立舍利塔。殿宇屡毁屡建,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在清同治末年,至光绪五年始竣,至此整个古寺修葺一新。其山门、前殿、大雄宝殿、斋堂、禅堂、念佛堂、藏经楼、延寿堂、其形态特征各异,气势非凡。
津市东南的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素有“鱼儿家园、鸟类天堂、植物王国”之美誉。毛里湖周边环绕毛里湖、白衣、药山3个镇,有99条汊,99道湾,99个滩,形如海中珊瑚,支汊众多,千回百转,常年蓄水量1.38亿立方米,水深7至9米,水域面积高达10万亩,是湖南省仅次洞庭湖的第二大淡水湖,是最大的溪水湖。
作为古洞庭湖的一部分,毛里湖周围山岗丘陵起伏,保持古老的自然岸线,是研究洞庭湖生成、发育、演变史的最佳地点,比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国家湿地保护区更有研究价值。这里优美的自然生态,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积淀。石龟山出土的3000余斤古钱币,水神河伯座船永留湖底,龟将军尸成龟山,还有南宋钟相、杨幺起义屯兵的遗址,明末清初云南王吴三桂造反叛乱的练兵作战台……均见证了该地古代先人的文明与生活。此外,历史人物车胤和孟姜女都在这里留下过历史遗址。杨幺死后,湖区各地广建“杨泗庙”,津澧一带至今还留传着“杨泗菩萨不管天”的俗语。
津市之南的药山寺原名慈云寺,始建于唐初。“山尤疎秀,以其上多芍药,故名”,相传曾有唐“尉迟敬德督建”石碑。山上古木参天,枝繁叶茂,苍翠一片;山麓芍药丛生,红白紫色相间,如牡丹妆点。寺院殿宇雄伟,二十余进,俗传“跑马关山门”,信众遍及东亚、东南亚。
惟严禅师乃曹洞宗始祖之一,在唐贞元初年(705年),带着弘扬禅宗南宗的使命从南岳移居药山,住寺40余年,致力于振兴禅风,扩充慈云寺,传授禅法,南禅在这里弘扬开去。药山寺海众云会,声名遐迩,常有文人骚客、达官显贵来此问道,如唐代诗人李商隐、郎州刺史李翱、相国崔群等。特别是李翱前来问道,惟俨开示“云在青天水在瓶”,一时宗风大振。惟严禅师圆寂后,入室弟子冲虚等迁座建塔于禅居之东(即今药山笑峰),塔名化城。唐文宗谥“弘道大师”。药山寺与龙潭寺、钦山寺为澧州唐代三大名寺,寺院几经兴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建,被列入国家重点寺庙。
药山寺之独立禅院竹林禅院由明影法师投资兴建,2014年10月奠基,2016年5月竣工。禅院离药山寺五公里,一大片茂密苍翠的竹海中,一座唐式建筑风格的禅院依山而建。斋堂、客房、茶室,让人目不暇接。尽管连襟居住药山村集镇,但竹林禅院我却一直未曾涉足。2019年8月,我们三中同学一行走进了这方净土。登高眺望,不远处的水库烟波浩渺,尽收眼底。明影法师功德无量,兴建竹林禅院旨在弘扬药山寺之佛法,也让津市平添了一处怡心怡情的处所。
遍翻典丘,天下名药山者三,其一在峨眉山侧,其一在北辽地,其一在武陵闾。论其雄势,前二者远胜后末;若论影响,则后者或稍领风骚。惟严禅师在此参禅悟法,挟东南名学,成胸中智慧。石上生花,自成一派,而后传翠岩、传良价、传本寂,曹洞宗名满天下,药山被视为曹洞宗之祖山。
津市既有秀丽风光,更富人文遗存;既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洞天福地,更有人类匠心独运的千重连阁。那舳舻蚁集的点点渔火,曾映照了多少无眠?那商贾云臻的津渡之畔,曾荡起过多少搁浅兰舟?澧水圈圈点点的涟漪,伴着远处禅寺的钟声,如今早幻化为人们念古思远的悠悠情怀。
四
澧县北部的复兴镇大美绿色生态家园,沐涔阳古道之雄风,聚骄阳之光华,纳秋月之神韵,结出满园甘果。“南北皇华驿道”——涔阳古道上光怪陆离的身影、杂沓纷至的脚步、来来回回的马蹄车辙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207国道和二广高速。
涔阳驿道曾是枫树的王国,蓊葱枫林,缀珠联玉,春季流绿,秋季染红,蔚为壮观。据《直隶澧州志》的“澧州全舆图”记载:“澧州旧编户三十八里。康熙三十五年,奉文新编一里,共三十九里。”其中有枫林一里、枫林二里、枫林三里、枫林四里之里名,就分布在涔阳古道一带山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被传吟一千多年的《山行》,传说是杜牧25岁游历涔阳,被涔阳古道两旁的枫林美秋图景感染脱口而出。如今,涔阳古道旁枫祥村尚存一株“枫树之王”,树高15米,胸径超过2米,冠幅16米,荫地面积近一亩,仿佛要道破杜牧《山行》是否在此有感而咏的谜团。
大美绿色生态家园距二广高速城头山出口8公里,占地3660亩,是省五星级休闲农业庄园,已成功举办全国钓鱼锦标赛、FTT全国电视直播大奖赛等上百场国家级和省级大型赛事,是中南五省最大的群众钓鱼运动竞技赛场。
在与复兴镇相连、同属湘鄂交界的盐井镇,偎在岁月深处的宜万花瓦塔,是一座建于北宋初年的古塔,也是湖南省71座仅存古塔中建造最早的砖塔。花瓦塔虽历经千余年的沧桑有那么一点儿倾颓之势,却早定格成一帧清秋中的永恒风景……这一宝贵财富不仅跻身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在近年得到了文物部门的高规格保护修缮,为澧州文化底蕴和湖光山色增添了一道闪亮景观。
花瓦塔为密檐式宝塔,座东朝西,高22米,塔身7层,平面呈八角形,全塔用青砖砌成,转角处砌有倚柱,每层腰檐底部先砌出一道莲花瓣以承托腰檐,腰檐转角处的翘角呈鸟翼卷云形,塔顶置琉璃葫芦瓶式刹。塔基实为地宫,地宫顶部砌八方攒顶式澡井,高约30米,北边置一拱门和门道可入内。拱门宽约一米,高近两米,门道深一米有余。倚柱、莲瓣、翘角及佛像均系陶土烧制,塔砖长二三十公分,宽十五六公分,厚五六公分。塔体结构风格均保持着五代特征,一层东西两面各有塔门,各设佛龛,内供大佛一尊,南面置假门一道。二层以上每面腰檐下设佛龛一个,内供陶制或石质佛像一尊。佛像姿态各异,生动传神,历史的尘埃并没能湮没它的千载风姿,相反以更加鲜明的姿态萦回在后世观瞻者的记忆深处。
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了宋代建塔的史实。花瓦塔历尽沧桑,千年来的风霜雨雪没有摧垮它,可由于年久失修,塔身现已向北倾斜5度。近年,尽管对宝塔进行了加固、修补和粉刷,但伫立塔前抬头仰望,我的内心还是对它有一种难以名状的隐忧。
澧县南部的彭山底蕴深厚。彭山庙碑曰:崇山连天,冈阜靡迤,如舞如驰,遏千里之势于洞庭之野,屹瞰郡治。
据《直隶澧州志》记载:“彭山在州西南十里。澧人祀思王于上。以王初封彭,故山以彭名。”思王祠是为纪念唐代澧州刺史李元则有德政而建,大殿匾额上书的“德遍荆南”是千百年澧州百姓对“施政有方,岁复屡收”德政的一种倡导。
如今,彭山景区由1000亩湿地、2000亩水域、3000亩山林组成,属国家4A 级旅游景区,享有“生态胜景、大爱彭山”之美誉,成为彭钦艳风景区的龙头。
澧水迳其阴的钦山,虽层峦叠嶂,却算不得壮观巍峨,峰曰雷峰,岭号彭岭,峪称钦山峪。峪中钦山寺这座古寺禅院,却因寺僧圣慧,佛号彻天,经声动地,得以禅林兴旺,声名遐迩。
钦山寺原名乾明寺,唐代文邃禅师始开。一场场蒙受无妄之灾,一次次得以修缮重建。廊栏重绕回环,开启芸芸众生佛心灵光;飞檐勾心斗角,蕴藏悲秋移情脱尘奢妄。
彭山脚下的艳洲电站更写满了芷芬兰芳,与对岸的澧水风光带遥相辉映。艳洲原名沅洲,不过,我倒更深信它名叫滟洲。在屈子大夫上下求索的足音里,人们可在这里沉醉于亭阁殿宇的金碧辉煌,然后荡一橹闪烁璀璨电光的滟潋柔波,情不自禁地掬一捧飞溅澧水号子的清碧之水,于是,所有思王祠里的牵念都会在一程烟波里久久地释然。
县城内的澧州古城景区属国家3A级旅游景区,包括洗墨池、澧州文庙、古城墙、澧浦楼、沧堰、遇仙桥、多安桥诸多景点。这样一种无形的精神气质,让澧州形成了与众城不同的文化面貌。
据《直隶澧州志》记载,澧州城墙内外各有八景。澧州城内八景为三凰山、清风岭、八角井、明月池、东府堰、洗墨池、金牛池、遇仙楼;而澧州城外八景为兰江绣水、仙洲芳草、凤堰水月、龙寺晓钟、彭峰迭嶂、关山烟树、珮浦渔歌、桃潭春涨。内外八景多已难觅踪迹,留存的也大多面目全非。
在月朗星稀、万家灯火之夜,不妨沿着澧水入湖跨江奔海的方向登高放眼,但见斑斓缤纷的霓虹灯、远程射灯,一波一浪,沉潜起伏,把津澧新城的天际曲线荡漾向幽远星空,让人思绪万千,心神恍惚,不知是置身于今日津澧新城中,抑或还是停留在古澧州辉煌里。
澧州古老城墙笑傲河川,睥睨古今。城墙留存着这座城市诞生、演进过程中的生活方式和历史印记,凝聚着一脉相传的人类智慧和每个时代的精神精华,是澧阳平原内容最丰富的历史遗存之一。绵亘古城垣,无疑是这座城市的根,这座城市的魂,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
“要想澧州风水转,除非宝塔转到河中坎。”我不清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澧州民谣就在经年流传。澧州蜚云塔茕茕孑立在澧水河洲之上,犹如惊鸿一瞥的王者,禀赋着山的凝重,又恰似妩媚多情的女子,娇羞着水的灵动,让人徒生许多感慨和惊喜。
蜚云塔矗立在澧水北岸边二神滩上,塔平面呈等边八角形,塔身七层,高33米,纯花岗岩砌成。塔基每角的浮雕八大力士奋力托起塔身,栩栩如生。塔内外共有一百多幅形态各异的大小浮雕佛像,各种山水花鸟更是无数。蜚云塔建虽在沙洲上,可三百年来不倾不斜;每遇洪水,塔身处于水中,雄锁江流,令人叹为观止。虽此去经年,塔前拜亭、佛塔、碑亭、塔后三贤祠、字藏、客座、花圃、游廊都早已成为历史云烟,但蜚云塔晨瞰“关山烟树”美景,暮瞅“彭峰迭嶂”奇观,静听“澧浦渔歌”互答,目送“兰江绣水”东逝,始终扮演思想者的清醒角色,默默睥睨澧城的发展变迁。
水绣兰馨,我时常陶醉,撷一朵蔚蓝天空中的缱绻白云,穿越始自城头山的红尘过往;剪一角彭峰晓月下的繁华远影,相伴澧水东去的浪淘涛声;揽一怀涔阳古道上的朝晖夕阴,践约美丽澧州的新城风景,更期望蜚云塔这澧水河的风景,这澧水河的精灵,这澧水河的诗情,滋生出更多融城转风水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