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阳汉风 于 2020-8-21 17:06 编辑
武举人刘贵远的传说 清朝嘉庆年间,汉寿县(古称龙阳县)出了一位武举人,名叫刘贵远(1760——1832),享年72岁,家住风景秀丽的崔家桥镇蔺家山下的鹅公湾。他自幼聪明过人,饱读诗书,十几岁就考上了秀才。接着上四川峨嵋山拜师习武,苦练十年,又考上了武举人。他不仅有惊人的力气、精湛的武艺,更有过人的胆识和智慧。皇上曾经三次召他进京做官,他都婉言推辞,坚持在家耕读,教习武功。他行侠仗义,乐善好施。现在镇境内的岩坝桥(原名三江桥)就是他倡修的。《龙阳县志》还记载了这一义举。
四、独闯金牛山
金牛山位于汉寿县(原名龙阳县)南60里,东与蔺家山相邻,南与桃江县接壤,西连五宝仙山,北通大南湖,形势非常险要。
嘉庆年间,川楚陕白莲教(1795——1804)举旗反清,波及全国各地。有一年,襄阳有一支千人清军队被白莲教杀得大败,全军覆没。清政府也注销了这支队伍的番号。其实,还是逃出了十来人。这支败军中有一个姓孔的把总(正七品),他的手下都成了白莲教刀下鬼,只有他和他的卫士从襄阳逃到了龙阳,不敢回去,恐怕皇上降罪,被砍头。
龙阳没有白莲教活动,生命固然安全,但生活无着。如果向县衙报告,或者许能得到救助。但是,如果县衙上报巡抚,皇上降罪,岂不是自寻死路。孔把总打听得附近有座金牛山,山上有座庙,便带领大家上山躲藏,观察动静,等待时机。
庙里有三和尚,一师两徒。他们平日生活靠香客上贡,或自己下山化缘,种些小菜,清淡度日。现在突然增加许多高长大汉的兵,感到事情不妙。老和尚心生一计,说是带徒弟下山化缘,便逃之夭夭了。
当时,孔把总不知就里,只嘱咐快去快回。三天过后,三和尚杳无音讯,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现存的柴米已经用完,怎么办呢?
孔把总将众人喊来商量。大家说,现在下山凶多吉少,不被白莲教消灭,也会被官府捉拿。于是决定,继续暂住山上,没有钱粮就下山去“借”。所谓“借”,就是或剪径,或劫舍。
第二天傍晚,他们换掉军装,腰插短刀,留着孔把总和两名贴身卫士守庙,分头到离山三十里外的百禄桥、军山铺一带抢劫了两大户,获得了一些大米和银元。如此日伏夜出,不几天又到益阳、桃江一带打劫,也有所收获。这抢劫如同赌博,渐渐就上了瘾,每日吃饱喝足还有积累。孔把总打算不走了,就在此占山为王。手下的人也奉承他为“大王”。
军山铺、百禄桥出了抢劫案,老百状告到县衙。县衙派人侦察,得知是金牛山的强人所为。接着桃江县、益阳县的抢案,也指向了金牛山。龙阳县令派张巡检带30余人上山围捕,扑了个空。因为孔把总闻讯,早已隐藏在密林深处了。
张巡检回县报告说,金牛山的强人,已畏罪潜逃,不知去向。不久,又有人状告被抢,也说是金牛山的强人作恶,请县衙派人捉拿。这一次,张巡检要军士们身藏大刀,化装成老百姓,悄悄进入山下,趁夜黑动手。孔把总听说山下有可疑人出现,顿生警觉,马上吩咐手下如此这般的埋伏着。
午夜,张巡检突然攻山。山上的石头如冰雹似的劈面打来,一时伤了十多人,只得退下山来,赶快回县。 县令想,山上只几个蟊贼,明剿暗攻都没有成功,怎么么办呢?如果让上司知道,岂不降罪?如果为几个土匪大动干戈,劳师动众也划不来。他灵机一动,想到了刘贵远举人。蔺家山与金牛山相近,就请刘贵远去降服他们。 那天,县令坐上一顶小轿,带着四名衙役来到蔺家山下鹅公湾刘贵远家,说明来意。
金牛山出了土匪,刘贵远略有耳闻,但是根本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今有县令所请,他想为保地方安宁,上山会会他们也好。怎样上山呢?官军两次围剿都没有成功,若带上兄弟、徒弟跃武扬威上山,土匪将人员分散躲藏,岂不又是白跑一趟!
第二天,刘贵远一身樵夫打扮,头戴斗笠,足踏麻鞋,腰系围裙,插上柴刀,肩扛杄担,悄悄上得山去。刚踏上山脚码头,一喽啰上前拦住说:“山上早已不准砍柴了,你上山作什么?”
刘贵远回答说:“我前晌已经砍好了柴,今天要挑回去。”
喽啰凶狠地说:“那也不行,不准任何人进山。”
刘贵远心里明白,已经遇上了强盗,便来个先下手为强,立即伸手,点中了喽啰的死穴。那傢伙当即昏迷,不省人事。刘贵远上到山腰,又遇两喽啰盘查。刘贵远又称是来挑柴的。两喽啰仍然阻拦,刘贵远将杄担横在手上,左右一摆,将二人甩到了山下,不知生死如何。
刘贵远来到庙门前,被拥为大王的孔把总得知,立即带领四条大汉奔出庙来,气势汹汹地喝道 :“什么人?上山干什么?”
“我是鹅公湾家刘贵远家的长工,上山砍柴。”
孔把总又盘问道:“为何来到庙前?”
刘贵远见庙门前有座三脚生铁化钱(冥币)炉,人把高,足300斤,计上心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前次上山,我给老方丈提议,为小心火烛,这化钱炉要移远一点。你看老方丈答应了,却没有行动,现在我只得自己动手了。”说着,一弯腰就将化钱炉轻轻地举起,故意在场上绕了一个圈,才放远了一尺多。
众人惊诧不已。只说北方习武成风,想不到南方也有武术高人。孔把总也是千人头目,怎肯示弱呢,也想显露身手。俗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孔把总是个聪明人。他仔细一想,便忍耐下来,强装笑脸,双手抱拳地说:“敢问大师尊姓大名。”
刘贵远也彬彬有礼地回答说:“在下就是刘贵远。”
“久仰,久仰。”孔把总接着问道:“大人为何如此打扮呢?”
“哈哈,不如此打扮,就会不到大王了。”刘桂远笑着回答说。 孔把总知道是叽笑他,只得苦笑说:“笑话了,我们是没有办了,才暂居在此。”
于是,孔把总就坦诚地将兵败而藏身金牛山的事讲了一番。刘贵远便也受县令委托的事告诉于他。最后说:“龙阳县有三个巡检,一个巡检30人,如果集中起来,你们挡得了吗?再说还有老百姓的支持,岂能让你们在龙阳县占山为王?我劝你们趁早散了吧!”
孔把总羞愧地说:“大人教训的对,是我们一时糊凃。”
第二天,孔把总将剩余的大米、银元,分发众人,要大家分头下山,各谋生路。
三和尚打听得强人远去,重返庙中。金牛山庙恢复了昔日的香火,老百姓安居乐业。
刘贵远独闯金牛山,刀不刃血,消除了龙阳匪患。(完)
作者:刘凝冰(系刘贵远第六代孙) 刘庆新、周世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