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潭集镇出发,向北过落家坪村后就登上了上梨树垭村的这条婉延曲折、风光无限的盘山公路。远观,公路就象一条白色绸带在绿色的山林中绕行,恢宏而壮观。加足马力一鼓作气驶达山顶,这里就是梨树垭村的地界了,我们在路旁一公交车站点停了下来。 夏日里,火红的太阳照耀着这大片山林,但并不觉得如何的炎热,带着花香的清新空气向我们扑面而来,一种清凉感顿让周身舒适而神清气爽。有鸟声鸣叫,在空寂的山林中显得非常清晰悦耳。城里呆久了,突然领略到这一幕,不觉情不自禁发出积压已久的欢呼。 观山观景,我们边走边停,见路旁人家的门前梨树上挂着橙色的山梨,就摘几个放到嘴里,味道酸酸甜甜。村民见了说,这是野梨,味道不如现在的品种,现在村里引进了新品种“六月雪”、“翠冠梨”,又大又脆,水汁香甜,我这里刚摘了一点,送你们几个尝尝。素不相识的纯扑村民不但不怪我们摘他的梨吃,反倒相送,让我们感动万分。 梨树垭村,自古梨树遍地,它由此而得名。这里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大革命时期,贺龙元帅曾多次到梨树垭村传播革命种子,打土豪募军饷,有成“箩筐”的红色故事流传:有一次贺龙带部队经梨树垭去桃源闹革命,当地百姓夹道相迎,并把当地特产糖儿犁送给贺龙和战士们,让贺龙元帅记忆深刻。解放后,贺老总念念不忘,还托当地回乡省亲的老红军邹金堂买过两袋送往北京家中。 梨树垭村历史文化深厚,明朝“挖断颈”的故事有多处遗址,安乐山古寺留有神秘传说,这里还流传有傩戏、三棒鼓、唢呐、民歌、舞蹈等民间艺术。如今村里成立了13支演艺队,节目屡次在全县汇演中获奖。1965年,桃源县政府曾批准设立过梨树垭人民公社。1958年“大跃进”时期,这里曾设有炼钢厂,炼铁厂,兴盛一时,虽然地处深山,它却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梨树垭村更是一个植物的王国,一棵棵参天古松古杉高耸入云,一株株数百年的银杏、红枫、古檀遍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千百年来,岁月远逝,这些古木依然蓬勃茂盛地挺拔着,默默守护着这一方山水。 一边欣赏周边的风景,一边向村民了解梨树垭村的历史,临近中午我们才到达村部。走进这里,就好像走进了一座花园。村部座落在一处山弯,两幢高大的楼房矗立,一幢是办公楼,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认真办公,一幢作为接待外来的游客住宿餐饮。场坪一侧建起了乡村大舞台和文化栏,栏内有县摄影家拍摄的介绍梨树垭风光照片。场坪前面是清绿的水塘,两岸栽种了各色花草,一株株,一丛丛花团锦簇。近年来,梨树垭村成功举办了文旅康养全域旅游观光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让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深山明珠焕发了它灿烂光茫。让人无法想象,千百年来,这片恒古闭塞的深山,会忽然间天开鸿朦,将世间的繁华引入…… 是的,梨树垭村最值得炫耀的是他优美自然风光。城门沟大峡谷,是桃花溪水库的源头,溯溪而上,两边古木参天,峭壁如城门对立,最窄处不过两米,光影透过缝隙照进峡谷,让人如入幻境。两边悬崖上飞瀑流泉一泻而下,峡谷内怪石嶙峋,清幽静谧。谷口左边有两块上百亩的梯田,相传是古时贡粮的产地,可惜现在已荒废,谷口右边是悬崖峭壁,奇险惊人,是驴友和探险者的乐园。 团香溪溪水清绿见底,鱼儿成群,这条溪流风光独特,沿溪水而行,辟有公路,从村部下山,虽然陡峭,却让人领略到山的雄伟,溪的幽深。溪流两边的人家、古木构成了一幅百看不厌的山水画。这里有百年柳树、古樟、古松。有高达上百米的马尾洞流泉飞瀑,一强两弱的三线飞瀑远观形如一条马尾,恢宏而壮观。有幽深奇险的团鱼洞,水流从高处而下落入深潭,奇险可怖。黔张常铁路从团鱼洞顶穿山而过,一列高铁横跨溪流而过让人欢心鼓舞,让你并不觉得这里与外界隔离。还有那千亩竹海一望无际,绿意深深,高山中的吻天湖清绿幽静,诗意盎然,丫儿沟成片的瀑布群层层湍急,欢歌轻唱。这众多的自然景观会让你流连忘返,一探究竟。“好景同游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多彩多姿的梨树垭有说不完的风景,道不完的风光,等待你去那里掬一捧清亮的溪水,踩一脚深深的绿意去感受它的美丽。 近年来,梨树垭村人没有辜负它的好风光,村支两委以观光旅游吸聚人气,带动其它产业高质量发展。兴建的60千瓦光伏发电站成功并网,300亩梨园种植的翠冠梨、六月雪品种,如今已果实累累,上百亩红心猕猴桃园壮观诱人,三百亩梯土富硒云雾茶园自成一景。这些项目的建设让梨树垭村的集体收入从无到有,年创产值达三百万元以上,人平年增收入2000多元。如今,全村采取农户+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成立了桃源县梨富种养专业合作社,村民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满山风景铸造梨树垭村人的品格,自然的资源成就了梨树垭村的辉煌。时代与山村同行,风光与幸福同在,多彩多姿的梨树垭村,这片古老而斑斓沃土,载着梨树垭村人的希望正阔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