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沅江樵夫 于 2020-8-25 09:16 编辑
我登上了梵净山 文/刘小明 仲夏阳光烁热灿烂,温热的夏风抚慰着山川,给苍茫大地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趁假日之机,我和朋友一道,慕名前往心中的圣地—贵州梵净山。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之地。经过5个多小时的旅程,我们终于来到梵净山脚下。抬头仰望,前面的山越来越高,公路两边山上的树林越来越密,山上云彩越来越浓,仿佛就在云端上行走。搭乘上山索道,坐稳后心中才开始平静一些。索道车出发仅十秒后,自己的心就提到嗓子眼了,手紧紧抓住索道车上的扶手,眼睛十分谨慎地扫视着窗外飘移的景物,手心里真捏了一把汗。索道上升的坡度超过了40°,相当部分坡度超过了50°,简直是直达天梯。更叫人心惊肉跳的是,大部分垂直高度超过了250米,个别部分山坳的垂直高度超过了350米,往下看到山沟树林,就象是摆在家中的微型景物,偶尔看到山沟深处有人流移动,俯视此状此景,就象是蚂蚁搬家,不由得从心底里冒出一种感叹,人类真伟大啊! 索道车爬山距离为3750米,落差为1858米。凝视窗外,浮云朵朵,忽高忽低,索道车就象“神仙”一样,穿云破雾,行走在高山之巅。时而云散之后,透过车窗,千山万壑就在脚下,绿水青山布满梵净景区,墨绿一片。打开小观景窗,猛吸几口大山上的清新空气,顿觉神清气爽。 走出索道车,沿着攀山木阶,一步一步向梵净山半山景区挺进。走几步朝山下看一回,那起伏的山峦、碧绿的森林、飘浮的白云、原生态的沉积岩,一切一切,感到非常陌生又非常亲切,非常原始又非常现代,它就是我梦中向往的“圣山”。步行了近半个小时后,来到山顶一个开阔地,梵净山老金顶和红云金顶就在离自己不远的400米、300米处。此时游人如织,来回穿梭,围绕着许多著名景物拍照留念。自己也异常兴奋地随着旅游团队,步履急促地来到了一个平山顶上。这里矗立着许多奇异的岩石,如蘑菇石、太子石、老鹰石等。我揉了揉眼睛,对周围的景物审视了一遍,最后目光落在了蘑菇石上。远看此石头酷似蘑菇,近看却是两块非常大的沉积岩,头大尾小,巧夺天工非常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高约十米,亭亭玉立,看似一触即倾,其实岿然不动,已在风雪雨霜中飘摇了千万年。再仔细看,此蘑菇岩的石头呈黑褐色,岩层就象薄木板一样,一层一层向上垒积,但结合得非常紧密牢固。据说此蘑菇石是贵州省梵净山标志性景点之一,不知有多少游客“摄友”以此为背景照相留念。 午后两点,梵净山上飘来了大片的云朵,把原来很明亮的光线遮掩住了,随后吹过来阵阵山风,空气中一下子阴凉了许多。此时我和同行商量,决定今天先攀登梵净山次高峰—红云金顶,尝试一下攀险拚搏的滋味。梵净山次高峰,远看似一座慈祥的坐佛,近看才知道它的雄伟和险峻。此山完全由岩石组成,绝对高度110余米,抬头仰望,雄伟、奇险、陡峭。我们沿着狭窄的游道,一步一步向上攀登,与其说是游览攀越,不如说是探险攀崖,两只手紧紧抓住上山“天梯”两边的铁链,小心翼翼地向上慢慢攀登着。坡道很陡,而且是修建在山体岩石两边的狭缝中,不时有山体浸水和小颗石粒下落,仿佛就象天外星体行走。攀到一个稍平坦的山穴里休息片刻,头往外一望,倒吸一口冷气,天啊!脚下是万丈深渊,阴森森、黑漆漆的,稍有不慎就会坠入崖底,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但导游信誓旦旦告诉我们,只要小心,安全是有保障的,自开放这条游道以来,还从未出现过安全事故。至此,我们悬在头上的一颗心才稍许平静了一些。此道虽然危险艰难,但也有不少大爷大妈级游客,他们对此险道非常钟情,且热情很高。同行中有一位大连市西岗区的妇女,自称在街道办工作,姓陈,今年54岁,是带着老伴一起游梵净山的。她手握相机,边攀越边拍照,大呼剌激过瘾,是平生旅游最难能可贵的一次。我们受陈女士不畏艰险的精神感染,也鼓足勇气再次加入了攀越行列。梵净山主峰上半程,游道更加狭窄,坡度更加陡峭,或穿梭于峡谷之中、或游走于陡壁之上,在攀越之时我们内心不得不佩服凿道工人的胆量和智慧,那是一种怎样的勇气和胆识啊!在攀越队伍中,我也是年龄偏大的,但决不服输,一定要征服金项,把它踩在自己的脚下,让自己梦想成真。因此,再次攀登过程中,除了稳劲之外,明显加快了速度。面对眼前攀爬的坡道,尽管坡度越来越陡,路况越来越湿滑,但我还是咬着牙横下一条心,勇往直前,不到长城非好汉。 “到金顶了”,听到众游客的欢呼声,我从险陡狭小的石级台阶中,看到了拚搏后的曙光。随着节奏的加快,一会儿就到达了主峰红云金项。 “会当凌绝境,一览众山小”。到达了目的地,才知道拚搏胜利后的喜悦。梵净山次主峰海拔2572米,山脚到山顶落差达2000米,相对高度110米,它与“月镜山”南北相望,形成两峰对峙之势,景致极其壮观。峰顶部分一分为二,由天桥连接,两边各建一庙,一边供奉释迦摩尼佛,一边供奉弥勒佛,供游人参拜游览。我用审视的目光扫描了一遍顶上的景物,先选择在南峰上观赏。南峰面积约11平方米,有两景物,一是释迦佛庙,二是一块高约2.5米的自然岩石。这块突兀的岩石很特别,虽然只有两个平方大小,但却是亿万年梵净山造山运动、群山岩石进化的化身。造型也很特别,整块岩石是由薄片石一层一层堆积而成,既有突出象鹰嘴马头的,也有凹进去象个防空洞的。我趁其他游客观赏的空隙,也走进洞去仔细观摩了一阵,并由同行照了几张留念照。突兀的岩石上面长满了青苔和其它矮小的针叶类植物,显得原始、朴素、端庄。回头巡视了一下群山,啊,千山万壑,沟岭纵横,磅礴逶迤,这庞大的山山岭岭全被千万种绿色的植物厚厚覆盖。群山上空,各种上升的气流遭遇冷空气侵袭,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壮观云彩。细细观察,有的如万马奔腾,有的似大海巨涛,有的象林海雪原,有的似嫦娥奔月。瞬息万变的高山云彩,直叫人看得眼花缭乱,直到此时才真正领会“只有登上最高的山顶,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的含义。稍许后我挎着相机来到北峰,北峰只有一个小庙,此时游人也少了许多,我选择了一个极佳的位置,拍了几张风景照。同伴叫我下山去,我却一个人坐在山顶的一块小岩石上,目光扫视着山下若有所思:洁白的云朵,湛蓝的天空,山下小沟里溪水潺潺,唯有林中众鸟儿啼鸣,此时梵净山显得异常安静。梵净山是一座神秘、壮美、神韵、充满奇迹的灵性大山,细细品味,认真思索,回味无穷。我想,如果常住在此山多好,看天空风起云涌,听林里鸟语花香,喝山上自来山泉,虽然孤独,但多么恬静、多么惬意啊…… 离开梵净山了,在上返程车的前夕,我回头对着梵净山方向不由自主地呐喊:梵净山!我一定下次还来拜访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