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8208|回复: 45

母亲的家法:指丁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28 06: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母亲的家法:指丁拐
2020年中元节

061711n3qcizemgn8cph8a.jpg
母亲遗照

       在传统中元节来临之际,我耳边又响起母亲指丁拐的“叩叩”声。
      童年,母亲在唠叨中偶尔轻敲重击的那些指丁拐,正告我错与对、善与恶、取与舍、轻与重,及时帮助我校准人生目标,指引我一路稳步健行,成就理想人生。      
102830jzq4a080dpkwq9pk.jpg
      所谓指丁拐,即手指拐,老家澧县普遍俗称”丁丁拐”。右手或左手除大拇指以外的四个指头同时自然弯曲为直角,手指呈丁字型,指关节成了九十度的拐。因为简单、方便、轻巧,大人们在调教孩子时,常常用它叩敲孩子脑袋,是常见的“家法”之一。
      我母亲的指丁拐,大多引而不发,举而不叩,即便落下,也是酌情佯叩或轻敲,极少重击的。      
      那几年,我9至11岁。我们同胞五姊妹,大姐早出嫁,哥哥在陈管垱学医,父亲在戈头峪大队副业厂劳动,家里平常只有母亲、姐姐、弟弟和我4个人。我虽然在外有点内向,但在家里却相对活跃。
      原本吃得很好的公共食堂,因遇上罕见自然灾害和体制诟病的原因,社员渐渐吃不饱饭,家里又不准见烟火。为了吃一小碗萝卜樱子粥或几节蒸红薯,我曾几次夜里跟着大人们在山上高声“啦呜”迎接检查,也曾几次白天结伴站立在红旗招展的山头敲锣打鼓为大人们劳动加油鼓劲,也经常去公共食堂后的树林里为食堂搬运劈柴。为了肚子,我们小孩也学着大人们单独或合伙地去偷摘还没有成熟的瓜果、蚕豆、红薯,甚至还公开学大人们在生产队晒场里偷来刚脱粒的小麦、黄豆、苕(作绿肥用)籽等,用陶片、破锅在山上隐蔽处烧烤解馋充饥。我们这些行为,难免不被生产队批评,但母亲仅口头责备,指丁拐却引而不发。      

      母亲真正使用“家法”指丁拐的,却是另外几件事。

逃学了,轻“敲”三下
      
      1958年春天,我家老屋别平调拆做生产队队屋,大队安排我们住在谭颖宣那间偏屋里,离公共食堂300多米。母亲在食堂上班蒸饭养猪。   
      1960年我八岁。5月中旬的一天早晨,天阴沉沉的,我在食堂里吃个半饱,戴着大斗笠,一双赤脚独自上学去。出发两百多米,行经谭家大堰西边一丘蚕豆地。面对饱满的蚕豆角,馋涎欲滴,见四处无人,立马躲进田里。此时蚕豆刚刚收浆,细皮嫩肉,少儿嫩齿,落口消融,狼吞虎咽地干了起来,竟忘了自己上学的使命。
      恰好此时淅沥淅沥下起雨来,索性摘下几把蚕豆角,装进衣袋裤袋,冒雨跑回家。家就在谭家大堰东边。厨房门紧锁,在前厅翻出一个破旧陶罐,就地取来柴火(火柴怎么来的记不清了),小心翼翼地煨煮蚕豆米。刚吃完时,门突然开了,母亲怒气冲冲地闯进来,一边吵骂、灭火,一边在我头上连敲三次丁拐。此时,我才猛然知道自己闯了大祸、犯了大错,不必分辨,立马背上书包、戴着斗笠,拔腿冒雨向学校跑去。
      晚上,母亲怒气未消:你胆子也太大了,还敢不上学!还敢偷队里的东西!还敢在家里烧火!我说,娘,我错了,今后不敢了。自此,我再没有犯类似错误。母亲的指丁拐,敲得非常及时,击中了要害。当时我仅八岁,私自生火,弄不好会引发火灾,而且违犯公共食堂不准家庭冒烟的规定。今天想起来,都为此捏上一把汗。
         
       饭票丢了,佯“叩”三下
      
     不久,为方便母亲食堂上班,我们又从谭颖宣家搬到食堂隔壁李诗环家一间正屋里。  
     食堂每餐三两米(一斤十六两)的饭,狼吞虎咽两分钟完事,上餐等不得下餐。不懂事的我,总以为母亲在积攒粮食,经常对着她发泄不满。姐姐为母亲抱不平,干脆要母亲把我的那份饭票交我自己保管支配。我视饭票为生命,严严实实地将饭票装在自制的纸皮包里,每次取票后都压紧在枕头垫被下面,生怕有所闪失。
      有一天开饭时,饭票却突然不翼而飞,姐姐、弟弟没拿,母亲也没拿,情急中我不禁哇哇地哭起来。全家人帮我找,邻居帮我找,床上翻乱了,床下只差掘地三尺。母亲气恼不过,连续三次举起指丁拐,却始终没有打下去。尽管如此,我也觉的委屈,极度恐惧,哭声更大,担心自己没票吃饭,将会饿死。
      这一哭,惊动了在食堂吃饭的大人们们,也惊动了食堂的事务员先钻哥。事务员说:”不哭,不哭,找不着先吃饭,找到了再还票。“我才如释重负,和着眼泪吃下了那早已跌气的三两(老秤16两1斤)饭。倒是这餐饭觉得饱饱的。     
      其实虚惊一场,事后经母亲耐心寻找,饭票依然在垫被下,只不过躺在了床中间。也许是我当时记错了存放位置,也许是当时找急了,也许是谁搞了个恶作剧。不管怎样,母亲鼓励我增强自信、继续自管饭票。我汲取了教训,一直到食堂解散,饭票没有丢失过。有生以来也几乎没有丢失钱物。

闯祸,重”击”三下

      母亲的指丁拐也重击的时候。
     1960年的冬有天下午,母亲丢下没有剁玩的猪草就忙别的事去了。我和弟弟乘机在猪草盆里的玩耍起来,争抢盆中一个红萝卜。我将红萝卜埋在快剁碎的猪草里说,谁先抢到归谁。我本意想是砍破萝卜一人一半,立即一刀下去。没想到平时动作迟缓的弟弟此时却眼疾手快,刀刃落在他手背上,破皮了,出血了,小兄弟俩吓得哇哇大叫,母亲又急又骂,顺手三击指丁拐。好在刀刃不锋利,我也年幼没大劲,弟弟的手没有致残,只是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伤疤犹在。每当想到这件弄巧成拙的蠢事,总为自己的粗心和侥幸,悔恨不已。
       1961年初,公共食堂解散了,所剩无几的炊具各家分领回去,山丘里又冒出缕缕青烟,尽管每天喝着青菜稀饭,但人们一个个容光焕发,喜气洋洋。
      看了《铁道游击队》和《红孩子》电影,有几个高年级同学自制木头手枪、铁丝弹弓枪,在同学们面前威武显摆,我们羡慕极了。我在家也寻来一块木头,用篾刀砍削成手枪坯子,但总觉得不够光滑。早晨母亲做饭,要我负责给灶膛里添柴火。我一边关注灶膛里的火,一边用折叠小刀削雕毛坯手枪。母亲几次惊呼“搞不得!会搞到手的!”我置若罔闻。就在削得正起劲的时候,瞥见灶膛里的火燃到灶门口了。我一急,折叠刀深深地掐住左手食指,鲜血直涌。母亲丢掉锅铲,马上找来毛蜡烛止血包扎。最终还是顺手三击指丁拐。食指削伤了骨头,止血消肿生肌前后花了个把月,伤处多年无知觉,至今伤痕犹存。悔不该当初不听母亲的话,专心致志地帮好厨。      
      下半年,我们家里跟着我家房子搬到了晒场,父母亲一边插种山脚下那2亩多水田,一边日以继夜地将晒坪南北两头一亩多晒坪一锄头一锄头复垦。大烧火土肥,种上小麦、蚕豆、红薯、马铃薯。可以吃饱饭了,但红薯不去皮,蚕豆连壳吃,碗里桌上不掉丁点饭菜,这是铁律,我们自觉遵守,轮不着母亲的指丁拐。
微信图片_20200828061542.png
2006年母亲和我在北京留影

       2009年父亲节我写的《父亲高悬竹刷条》,也就是讲的在此地此时发生的故事。如果说,父亲高悬的竹刷条是暴风骤雨,那么母亲善用的指丁拐则是和风细雨,也许这就是严父与慈母动用“家法””的有形区别。我的父母目不识丁,务农终老,也是高寿老人,他们不仅同天下父母那样,为生计勤劳简朴,为他人宽厚善良,为命运百折不挠,为子孙呕心沥血,为传承力行垂范,而且,具有一般农民少有的开明眼光和豁达胸怀。   
      
      我在今年疫情期间写了一首四言诗《昊天罔极父母恩》,再次贴上作为文章的结尾:
寸草春晖,劬劳双亲。
目不识丁,执着开明。
终身务农,半生浮萍。
砌刀纺绩,聊补营生。
勤俭立家,耕读育人。
三儿两女,光耀门庭。
为我节省,为我劳辛。
寒窗十年,金榜题名。
         昊天罔极,报答寄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28 06: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母亲在唠叨中偶尔轻敲重击的那些指丁拐,正告我错与对、善与恶、取与舍、轻与重,及时帮助我校准人生目标,指引我一路稳步健行,成就理想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28 06: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母爱是最伟的!感恩母亲!难忘母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28 07: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家庭教育很有效,有助纠正,有助记忆。写得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28 07: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好可贵的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28 09: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光新 于 2020-8-28 09:09 编辑

“指丁拐”又称“敲丁根儿”。是长辈们对玩童的调教家法。我们这一辈人都领教过!那个年代,物资贫贬,不能满足孩子们各种需求,在利益分争时,大人只能靠家法显示公平,平衡关系,制约愣孩的过激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28 09: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门西北乡,也常常用指丁拐叩敲孩子脑袋。这种敲打,一般都不很重,其实是恨铁不成钢的一种深爱的表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28 09: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会长妈的这照片,和我妈的照片很是相似!看着非常非常亲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28 10: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的岁月,难忘的亲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28 10: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乡下的平民孩子,都有一本心酸的童年成长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11:45 , Processed in 0.04554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