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亚军
爱荷,初始是因为王冕,那个元朝的画家。小时候有一篇课文《王冕放牛》,写的是少年王冕放牛时遇上大雨,雨停过后,王冕看到池塘里十几茎荷圆圆的荷叶上面溜溜的水珠摇去晃来,清透晶亮无比,王冕不觉看得呆了,回到家后,他拿起树枝不停地在地面上画,这是王冕成为一个画家最初的启蒙。
对荷的萌动痴爱,也大约是那样的年龄。
至今还常忆起初中语文课本后面的古诗词《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老师讲解的时候说是收集在《乐府诗选》里的一首歌谣,在采莲时可以用来唱的。我从来没有想到这样朗朗上口又好懂的句子给了自己一副悠然酣畅的意境和无比动人的画面,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采莲的女子坐在小船里在碧叶连天下悠然前行,莲子布满塘湖,有荷花的清丽开在身旁,那种悠然欢乐无比的画面便不时地映入脑海,仿佛听见她们在荷叶遮盖的水面上泛舟前行,四面八方都传来阵阵动听的歌声和欢乐美妙的笑语。
不知是因为爱上这样的句子喜欢荷,还是因为荷更沉醉这其中的句子。我委实拎不清。
桃源县郑家驿镇麦家河传来莲花漫天盛开的消息时,仿佛是暑气的盛夏中塘湖里飘过来的一缕缕沁人心脾的风,凉爽又清香怡人。
从荷的一端走进。野草遍布田埂,滋生软泥,这是前段日子梅雨季节烙下的印。近百亩的水面宽广无边,白云像游子一样在上面的天空遨游,葱绿的大伞盖一丘一丘接着相连,覆盖住深深的塘面,一直连接到山的那一边。风吹过去,荷叶翻卷起来一浪又一浪,像小姑娘被风撩起来的裙摆,露出稍带白色的底。荷叶们大的、小的、高的、矮的,相互依偎,当一层一层的波浪推涌起来,它们互相触碰、勾搭、私语的亲密劲,又是另外的一层景象了。这情景,这野外,“野荷”二字悠忽闪进,便觉得更是饶有无限风情和趣味。荷梗上举,荷苞亭亭,盈盈耸立,开放的粉红又无数无尽,花瓣四面展开,粉嫩粉嫩的黄色芯子竖起着围绕新黄嫩嫩的莲蓬一圈儿,真正的清香与天生丽质。
如此,心中便产生出一亲芳泽的冲动想法了。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的《采莲曲》不就是描述的这样的优美景象么?
前几年的时候,闻听麦家河荷花是江浙人在此承包了大面积的农田悉心培植,用来做莲米生意;却无意间让爱花的人趋之若鹜,从四面八方不辞劳远地驱车赶来赏荷,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了。我的这种不合时宜的比喻倒是能很好地说明这个实例。
一株一株的荷用细小的脚站在水中,荷杆中通,把营养输送给全身各个脉络,闭上眼,仿佛听见汁液在身体里四处流淌的声音。荷叶酣畅地呼吸着野外的新鲜空气,然后舒坦地在塘湖里开枝散叶。矮的,漂浮在水面,圆圆的小水珠躺在中心清透无比,让人生出无端的喜爱之情,恨不得马上趋上前去捧在手心;高的,风一摇,便牵动四面八方的叶子一齐摇摆起来,霎时,满塘的荷便生动起来,它们顾盼生辉,左右摇摆,尽情地舒展着自己的性情跳起舞来,此时,你的身心似乎都轻盈了。小的,有的还如新生时的浅黄,间或还微微卷着小边儿,是一批又一批的前仆后继么?大的,那一脸成熟的墨绿扮相,庄重得又让人想起山水画中荷的韵致和风骨来。
这真的成了消夏的一个好出处,又无端地把人忙煞起来了。遂又想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站在塘头浮想联翩,莲事总是如约前来。周敦颐的《爱莲说》里,莲花从淤泥中生出来却不被污染,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由此,古往今来,人们又因为这样的寄喻,在宦海如沙和渺茫的人世里,对莲更多了一层欣赏和热爱了。
此时,那层层叠叠的莲在微风里轻轻颤动,似乎要邀请你融入其中。而此时,你早已经被融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