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口镇位于临澧县城西北四澧水下游北岸。相传合口这名称的来历,是因为有索水、芭茅溪和高家溪三水于此汇合流入澧水而得名。
合口凭借澧水,将湖南西北山区和洞庭湖滨平原连接,地理位置优越,是山区平原物资吞吐的咽喉。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囯时期,这里就形成集市。至清朝和民囯年间,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为全县之冠。
我的家原先是合口西面三里多的芭茅村。父母都是农民,种田为生。农闲的日子,父亲出外做零工、跑运输。
我五岁时,我们的家搬到了合口街上,父亲开始做买卖,以经营水果为主。
我六岁多上合口中心小学念书。1943年,因日本鬼子两次侵入合口等地,我停学。第二年复学。到1949年7月临澧县解放时,我刚好从小学毕业。此后,我在外地念中学、上大学、参加工作。但不管到哪里,我是常常怀念那古色古香的老街和吊脚楼,不时历历映现在我眼前。
我记忆最深的老街是紧依澧水北岸的一条长街。整条街道都是一色的长方形青石板铺砌,平坦、干净。每到夏天,我们这些小孩子,就爱赤着脚在青石板路上跑来跑去,感觉好凉快。
这条老街分三段命名,由东向西,依次叫河街、新正街和树行街。河街与新正街之间,以及新正街与树行街之间,都有一条溪沟流λ澧水,溪沟上都建有单孔石拱桥。两桥之中旳龙灯桥,相当岀名,它位于新正街往树街街的转弯处,长四丈五尺、宽一丈多,桥上两侧各立三尺高的石柱十六根,每根石柱上都雕有座式狮子,形象生动。
新正街是合口最繁华的商业街,两边商铺林立,经营布匹、粮油、棉纱、烟酒、五金、日杂、百货、医药和饮食等,在当时应有尽有。一整夭,街上人群煕煕煕煕攘攘,十分热闹。
晚上,合口的夜市也十分热闹,新正街与东头一条街交叉的丁字路口,灯火辉煌。许多摊贩在这里做生意,有卖各种小商品的,还有不少卖小吃的。那些炸油粑粑油条、炭火烤娃儿糕(釆糕)和精肉馅饺儿等,香气扑鼻,吸引许多到这里宵夜的人。卖饺儿的师傅不时把竹板敲得邦邦响,小孩孑便把他们卖的饺儿称为“梆梆饺儿″,我妈也曾在这里买‘梆梆饺儿”给我吃。夜市的热闹景象以及“梆梆饺儿”的那种鲜美味道,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合口沿河的缓坡上建有几座码头,便于居民到泂边挑水洗衣洗菜。那时候,还没有自来水设施,人们都挑河水吃。码头用岩石铺就,规模大小不一,紧靠新正街东头的一座最大,称为桥码头。这里设了渡口,毎夭有渡船载运行人和货物横渡澧水,络绎不绝。
我父亲开的水果店,门上挂“新盛永”招牌,就在新正街东头的北边,离桥码头很近,岀店只走几十步路能到。这一带是合口的闹市中心。父亲店里的生意兴隆,他和我母亲每天都十分忙碌,很是辛苦。
我们一家人当时住的房屋在新正街东头南边,离桥码头也很近。屋前临街,屋后临河。临河的这头有吊脚楼,我们就住在吊脚楼上。
脚楼是用粗木柱架在河坡上的房子,也有架在坡边河水中的,是濒河古镇建筑的一大特色。
我喜欢在吊脚楼住的日子,感觉清諍。在夏天,河风吹来,非常凉爽,特别是可以常常观赏景物。凭栏眺望,能看见河南迦的长长草滩上,一些老人和小孩把牛羊赶在那里自由放牧。离灃水不远处,有一座髙山巍然矗立,名叫铜山,满山林木青翠,很是壮丽。俯视楼下,河水碧蓝,无数帆船乘风破浪驶冋远方。我看着看着,不免引发遐想,远方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向往自己今后有朝一日也能奔冋远方,开开眼界,如果能在外面世界做些什么事情,那就更好了。
晩间,在吊脚楼上看夜景,明月当空,清光泻下,满河银波粼粼;对面铜山的倒影,还有停靠在河边帆船的船影,一同在河水中不停地荡漾。多么生动的图景,真令人神怡心醉。我曾不只一次地想着,若是能把这良辰美景画在纸上保留,该有多好,便自然而然萌生绘画的兴趣。后来我在读书和工作期间,还习练过绘画。退休后,便立即前往老年大学绘画班进修。经过多年努力,积累了一些习作,不少作品都是以家乡作为素材。合口古镇,也一直是我灵感源泉。
作者:胡金湘
linlixianlaoganwangxuanxiehuilaoyezhuan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