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汉平 于 2020-9-17 07:26 编辑
“打硪歌”,我将爱你到永远! (散文) 图为桃源老知青们上台欢歌载舞 “打硪歌” 图为桃源部分老知青联谊会合彩 随着望望农庄舞台上“也荷咳”、“咳呀咳荷唷” 高吭之音在在天空中迴响,观看着这群桃源老知青们激情四射的曼妙舞姿,拉开了我对往事记忆阐门,脑海里却是往昔场景录像式的波涛滚滾…… 我爱听打硪歌,因为是在打硪歌号子声中开启了我人生走向社会第一扇窗户。我随全家下放桃源县二里岗乡海螺山村。那年,我才14岁,初中毕业。放牛丶扦秧丶割稻丶砍柴……难忘的那年全县修两河口水库大会战,村里分配我在堤脚下扎钢筋笼子。堤坝工地热火朝天,担土人群你追我赶就为完成分配的土方任务。只要听到的是打硪歌号子; 接着落入眼帘的就是打硪的人一上一下用硪筑堤坝,他们使用一种比较原始的工具——硪,来打桩夯实堤坝的松土。我看到的硪是十分沉重的长方形石头,石头顶端下垂30公分左右稍凹,用木杆成井字再用麻索或钢丝系牢,四至八人抓紧木杠,一起用力抛起,任其重重地落下去。打硪歌喊号子声里有农民的粗狂丶豪气丶不时也有插科打诨调笑唱词……但始终却保持步调一致和堤土的逐渐夯实。随着我对农活对社会的不会到熟知,不也如同打硪般逐歩地在认知中迈进。 我爱听打硪歌,因为打硪歌号子声中里曾有家乡桃源县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辉煌。记得参军提干后有机会到北京参观农业展馆,那里就有湖南桃源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展室,展室讲解员是来自桃源县电影院的妹子担任的,因为我认识。让我更清晰地是转业回桃后看到在县志中的记载。桃源县以东晋诗人 陶渊 明的《桃花源记 》而得名 , 新中国成立之后 , 它又 以 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而闻名 。 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科学界 、 新闻界 、 文艺界的许多知名人士以及一些外国元首 、 专家学者 , 都先后视察和考察过桃源县的水利 、 林业工程 , 全国各地到桃源 的参观者络绎 不 绝 《人 民 日报 》 、《人 民画 报 》 、《湖南 日报 》 、《澳 门 日报 》 、《香港经济导报 》等 多种海 内外报刊 , 以及 中央新 闻电影制片厂 , 曾广泛宣传和报道了桃源的事迹 以及在桃源召开水利现场会议和林业现场会议 , 还分别发出了学习桃源号召 。那个时代轰烈烈烈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不乏有无数上山下乡知青投身其中,农村广阔天地处处留有他们的汗水和足印。打硪歌更展现出了桃源儿女那种不屈不挠的战天斗地精神,让我更爱我的家乡。 我爱听打硪歌,因为只要聆听到这声号子,将会把每位知青仿佛拉回到了记忆中的第二故乡。“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乡。”据档案记载,仅1968年到1978年,号称世外桃源山乡竞容纳过桃源县城和县外上山下乡的知青有13000多名。一声声打硪歌号子,却成为每位知青的人生一次重大转換……这里有酸甜苦辣丶也有浴火重生!知青是一个特殊群体,但不是特殊身份。热爱红色祖囯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是每位知青应有的本色和基因。随着时代科技进步,传承几千年的打硪歌号子会走进历史文明殿堂,我们知青这一辈也同样会如此。但是,夕阳更须晚霞红!领袖习近平指出,中国已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世界正进入大变格局。为此更需要每位知青兄弟姐妹,珍惜缘份,做好后辈示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而做到问心无愧! 最后随着这场“打硪歌”声声号子,将我们这群桃源老知青们的联谊会情怀推向一波又一波高潮!目前,它已被纳入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它是家乡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尽管现在只能在舞台上才能聆听到,但仍然总是感觉到那么亲切,更激活自已乡情涌动,心潮澎湃…… “打硪歌”,我将爱你到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