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70|回复: 3

从《二池老人联语》谈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4 21: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任振敏 于 2016-1-5 09:13 编辑

         从《二池老人联语》谈起
                李绥万老先生是澧县文化名人,早年就学湖南第一师范,群治法专等学校,曾担任澧县中学训育主任,解放后在澧县一完小任教。李氏家族和我们任氏家族聚居在现今澧县水利局一带近两百年,先后数次通婚和互认干亲。1951年以后,因当时扩建体育场,两家房屋同时拆迁。县政府把没收的旧澧县建设科科长蒋宗松的房屋调换给我们两家。这样任李两家就同住在一个大院里。直到现在,我和他老先生的一位侄孙女还是共用一个大门。小时候,跟着老先生走进了诗词创作的大门。他还教我演奏扬琴,学习北曲,可惜我的音乐细胞太差没有学上路。
    老先生喜欢创作诗词,写了一本《二池老人联语》,曾给我讲过几次,都是有关他对联创作的故事。当时由于年纪太小,没记住多少内容。现在记得最清楚的“酒带三分醉,人有一点疯”这么一副讽刺酒醉者的对联。他详细地讲解了书名为什么叫《二池老人联语>.因为他的文号叫“二池老人”。这是由于他的住所原先临近洗墨池,搬迁以后临近明月池。老先生是在1965年与1966年之交逝世的。1965年12月31日晚入睡后,1966年元月1日早晨被发现横躺在床上离世了。当时的形势之下,他的大量存书,作品手稿,包括证明与毛泽东同志为同年级同学的《同学录》等珍贵文物都一起送到了收购站。我再也没有机会看到《联语》了。后来从其它渠道得知,民国时期大量优秀作品散失了。现在如果抢救,还会有一定的效果,再迟恐怕就为时太晚了。最近几年澧县编了基本大部头的文史典籍,成绩不小,但是多半都是从书本到书本,直接从社会上收集第一手资料研究的不多。现在象市区的曹先辉先生,津市的王泸先生一样直接研究实物,手稿的不多。过去,澧县一中的高永南先生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但自他移居深圳以后,在这方面的进展就不大了。最突出的只有蔡祖斌先生对方言俗语的系统研究。我认为,我们澧县应该迅速弥补这一缺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5 09: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任先生说得对,对方言俗语要系统研究,应该迅速弥补这一缺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1: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祥 发表于 2016-1-5 09:50
任先生说得对,对方言俗语要系统研究,应该迅速弥补这一缺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8 16: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9 08:40 , Processed in 0.0329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