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庐山牯岭用过午饭,迷雾突然从山谷涌上从颠峰飘下,游览风光已毫无兴趣。导游说,住九江不如从南门下山直接去南昌,既节约里程和时间,还可以顺路去参观共青城,胡耀邦陵墓也在那里。意外增添新景,立马打道下山。但车行不足五分钟,雾收云散,艳阳高照,满目青山。我们毫不迟疑地一路行进,因为伙伴们的观光雅兴早随着云雾消失。
下午一时许至胡耀邦陵园,陵园坐西向东,面朝烟波浩渺的鄱阳湖,背靠葱茏苍翠富华山,依势起伏,钟灵毓秀,幽静肃穆,松柏掩映,绿茵拥簇。那幅山门楹联相当抢眼,明眼人一看就是耀邦同志手迹:
心存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
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短短二十二个字,直白做官为人处事的准则,也是对耀邦同志鞠躬尽瘁为党为人民的高度概括。这副对联,是根据顾嘉衡的“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而改写的,但思想境界之高,却是顾联所不能比的。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肃立耀邦墓碑下,向老人家深拘三躬。
呈长三角形的白色大理石墓碑的上右方,浮雕着胡耀邦同志的头像,正面看他微笑,侧面看他忧思。头像前上侧并列雕刻着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三个徽章。白色大理石前黑色矮长条大理石正面简要刻录着耀邦同志的生平。几块大小不等的碣石摆放在墓碑周围,其中一块背面刻写着“光明磊落,无私无愧”,乃胡耀邦夫人李昭同志题写。墓碑重达73吨,台阶73级,喷泉眼73个,胡耀邦同志逝世时73岁相合,富华山只有四十多米,但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高出一头,视野极其开阔,远眺鄱阳湖,上接赣江,下注长江,浩如烟海,气势非凡。
耀邦同志的骨灰安葬在富华山,因为他与共青城有着密切的关系。1955年,一批上海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志愿到这里垦荒种植。40多天后,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从北京赶来,与知青热情座谈,为他们取名“共青社”,并用竹片夹着药棉题写这三个字。1984年12月,胡耀邦同志来到这里,漫步街头,登高望远,又挥毫“共青城”三个大字。耀邦同志不幸逝世后,共青城的干部群众,希望耀邦同志的骨灰安葬在共青城这片热土。
离开陵园途中,赞赏着耀邦同志改写的那副对联,不禁想起他改写的《新桃花源记》来。1962年初秋,胡耀邦在湖南常德地委负责同志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参观桃花源。当他走到《桃花源记》石碑时,陪同人员随即诵读起来,耀邦则在一旁朗声吟道:
公元一九三五年,常德人革命为业,爬雪山,过草地,行程二万五……
那位同志一听,便觉出耀邦是在仿《桃花源记》口述一篇新作。只听他又朗声和道:
忽见红旗展,笑语同喧哗,军号响云天,挥彩带,扭秧歌。此人甚异之。
陪同念一句,他吟一句:
复前行,欲穷其地。其中有延河,又有宝塔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乘
兴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毛主席带领红军到此,开辟革命根据地,方衣
至陪同念完“后遂无人问津者”名句后,相顾胡耀邦,胡会意道:
遂有前赴后继者。
就这样,才思敏捷的胡耀邦步《桃花源记》之韵,即兴和吟了一篇诗意隽永的《新桃花源记》。由此,常德人民至今流传着两个版本的《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