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风 于 2020-10-27 14:48 编辑
“青山”拾遗
特 别 民 工
——常德师专学员参加青山工程建设记
文/尹德立
对中国而言,1966年至1976年,是“文革”十年;对临澧而言,恰是“青山”十年。正是这十年,临澧三十多万人民响应毛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号召,举全县之力,敢想敢干、无私奉献,艰难卓绝地建成具有“亚洲第一泵,江南红旗渠”美誉的临澧县青山水轮泵站工程,彻底改变了临澧农业的命运。为如实记录这场伟大的临澧“人民战争”,弘扬永放光芒的“青山精神”,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间,由临澧县政协组织专门队伍,编撰出版了大型文史丛书《青山史话》。青山工程牵涉极广,洋洋巨制的《青山史话》,还是未做到毫无遗漏。本文讲述的,就是青山建设故事中,曾被遗失的一页。 还是在1975年仲秋的一天,临澧县陈二铺墟场公路上,走过两个大学生模样的青年人,其中一人是当时湖南省常德师专中文科十五班党支部书记、班长蒋建国,另一人即笔者。因我是临澧人,也是这个班的军体委员和党支部青年委员,所以,学校派我给蒋班长当“跟班”,带着学校介绍信来到陈二公社,为师专学员“开门办学”打前站。这次来陈二公社搞“开门办学”的,主要是常德师专中文科75级的85名学员和相关教师。她(他)们分散住在陈二公社响水、南垱、朱伦、长冲等几个大队的数十个农户家中。 本文为何用“她(他)们” 来指称这批学员,而不用“他(她)们”呢?那是因为这届师专中文科学员的男女比例是“女2男1”、阴盛阳衰,所以,“她”为主称,“他”为辅称。当然,在班上各种组织建置与活动中,还是“他”为主力,“她”就是个“半边天”。这85个学员入学时,都编在中文十四班;运行一个时期后,便一分为二:十四班(42人),班长胡万联,班副刘光奇;十五班(43人),班长蒋建国,班副黄玉美(女)。“中十四、中十五”如同一个连体婴儿,在师专两年岁月中,干什么都密不可分,浑为一体。譬如这次开门办学,许多都是两个班的同学混搭居住在同一农户。开门办学,主要“功课”是参加生产队劳动,也举办一些参观交流活动;同时定期借附近小学(如朱伦小学)教室集中上课,课程按大专教学计划执行。坐小学教室,上大学课程,是那个时代的独特风景,也是我们人生的传奇一页。 到1976年初,曾在临澧太浮山上建过分校的常德师专,开始筹建常德师专陈二分校,校址选定在响水大队的肖家岗上。分散居住在周边生产大队的学员们,有时自然要集中到分校新址参加草创劳动。与我们住地和师专分校相依相抱的临澧青山南干渠已进入后期岩渠铺设阶段。与此同时进行的,则是青山工程南灌区结瓜水库的陆续上马修建。在师专(陈二)分校以北约十多里的太浮山北段东麓下,规划有一座中Ⅱ型水库——“太山水库”。到1976年夏秋之交,这座水库已在紧锣密鼓的施工建设中。当时,整个澧南地区的群众都在投入各地的结瓜水库建设。师专分校遵循开门办学方针,在特殊的“办学”节奏中,与当地组织衔接,安排了一次支援青山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课程”。 我们这些学员,都有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身份符号:“工农兵学员”。论思想,都很“红”;论劳动,都很“拼”。那天,中文科学员为主力,住分校的科领导、工宣队员和体育老师等参加,共同组成一支太山水库建设“特别民工队”,大家纷纷从各住户合分校准备好劳动工具,如扁担、撮箕、鸡公车、镢头、挖锄等等,在分校集合后,整装出发。临澧人民修青山都是十年不办分配,自带生活物资合劳动工具。我们师专师生援建青山,自然也一样。大家用几张鸡公车,把预先准备好的米和蔬菜带上,一路浩荡,步行前往太山水库工地。 我们统一吃了早餐,即从肖家岗出发,行进的步伐很快。因为我们计算,步行到工地,走得快,单程约需一个小时左右,在工地还要吃一顿饭,也得个把小时。这样,按八小时满打满算,在工地只有五个小时的劳动时间。为节省路上时间,我们几乎是用解放军急行军的速度赶路。沿着起起伏伏的丘岗砂土公路,大家前呼后唤,不长时间,就走过了朱伦桥,然后走上绕山渠道堤面。走出不远,一座大渡槽远远进入视野,听人说这就是段家桥大渡槽,这是青山灌区第二大渡槽,给人“一桥飞架南北”的联想。当时渡槽已经完工,上面是可以行走。但由于渡槽架得很高,有的学员有些害怕走在那半空中。在大家接近渡槽南端时,恰好望见一位农民推这鸡公车,如履平地地迎面从北端走了过来。这无形中给我们立起了有形地榜样,随后一个接着一个迈步上了渡槽。走到中段,不免兴奋地彼此呼唤、展示豪迈,颇有一种山顶走、云里行的神奇感。沿青山渠道行走,小弯道都取直了,自然会节省许多路程。约上午八点半左右,我们到达太山水库工地。 工地已是一片沸腾,四周红旗招展,高音喇叭播放着旋律激越的革命歌曲。堤坝两端的大幅标语鲜红醒目:“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等豪壮的宣示,有效地鼓舞着工地建设者们的斗志。进入工地后,“特别民工”们在工程人员指导下分拨进入“战斗序列”。兴修水库,主要功夫在于运土筑坝,这可是劳动工种中的硬功夫。由于我们这个班集体性别“失衡”,女生多、男生少,参加这样的集体劳动,就显得弊大于利了。女生多,不担心场面不活跃,不担心做饭、服务缺人手,不担心干活沉闷没精神。但男生少,就得个个抵硬角儿,时时挑重担,累了没人换,伤了也得干。不过,这个班的男男女女都是架得蛮的主儿。班干部合理分工,安排两个身强力壮的男学员负责在土场挖土,上土装筐装车,则由女生负责。差不多所有男生都充当运土“民工”,他们一部分推鸡公车,一部分挑大筐;运土路上,车水马龙,来回奔跑。堪称一道美丽风景的,是一部分女生知道男生少,便自高奋勇,和男同学比着干,争着挑筐推车,引得其他民工不免啧啧称赞。譬如上师专前就能下田使牛打耙的石门女生文静枝;在住队劳动中,敢与男社员一道挑大粪、做秧田的美女班副黄玉美;搞劳动敢于“出格”的城市女生龙晓岚“大姐”;素有“铁姑娘”之风的澧县女生刘显凤等等,都投入了运土行列。几位长沙、常德、津市或各县城下放女知青,也把下放时练出的浑身解数都使了出来,在挑土行列中一显身手。那些被安排做饭和搞服务保障的女生则发挥了独特优势。她们与当地农户接洽,把农户的灶屋变成了师专特别民工队的临时厨房。她们分工协作,洗菜、切菜、淘米、煮饭,干得井井有条。更让运土学员们长精神、添干劲的,是她们安排人及时烧茶水,送到运土路边,一边给男生鼓劲,一边为他们服务。两名临时“女卫生员”则背着药箱,及时为劳动中擦伤磨伤的同学送来红汞、碘酒等。班上的几位百灵鸟还抽空在工地上给同学们唱歌鼓劲,激发士气。女生多,则体贴多、温暖多、关怀多。有的男生幽默地说:“女生送茶水,男生跑断腿”、“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引来一阵阵嬉笑。从土场到堤坝的通道上,“特别民工”们与当地群众民工比着赛着来回奔跑,你追我赶,场面非常热烈壮观。加上工地喇叭播出表扬师专师生的广播稿后,大家劳动热情更加高涨,情景更加火热。专门负责指导和配合工程人员,也被这支特别民工队的热情和干劲十分感动,他们一面帮助他们“捡踩”,也就是把运进施工面的新土匀平成型;一面安排打硪(硪是用来筑紧土层的石头器具)班,将成型的新土层夯实筑紧。 上午的施工差不多三个小时了,师专负责的堤段,一直追着邻近堤段一层层上升;但毕竟是“工农兵学员”,再怎样能拼,干体力活儿也是不及其他民工的,因此,奔跑的劲头,已经疲惫下来。好在工地喇叭播放吃饭号了,各个施工面上,很快停止了运转。师专临时“伙头军”按着预分好的“席次”,把饭菜依次摆在住户的坪场上,那以南瓜汤菜和大米干饭为主的午餐,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大家放下工具,颇有秩序地围了过来。此时此刻,无论平时比较讲究的,或不太讲究的学员,男生大都围着“餐桌”,一屁股坐在地上,狼吞虎咽吃了起来;女生自然斯文一些,大都姿态各异地蹲在“餐桌”周围,比较有吃相地享用劳动后倍感味香的工地午餐。 按预定时间,午饭安排的是一个小时。但只用了半个小时,大家就都吃饱“散席”了。那班做饭的女生早就商议好,午饭后,她们一起参加运土筑堤,在太山水库修筑工地,也要出一份力,洒一身汗。班干部们见女同学们这样热情高涨,便站出来说:“我们的堤,进度慢了一点;走!我们笨鸟先飞,提前开工!”就这样,下午的两小时战斗提前打响。工程人员见此情景,忙过来劝师专学员多休息一会儿;见劝不住,便提前把帮助指导捡踩的人员和打硪班民工通知来提前上工。下午的劳动自然要困难多了,因为挖土、上土的同学手上都磨破了好多血泡,运土的同学不少也脚跟磨破了,还有几位同学在奔跑中绊倒,擦伤了腿脚或胳膊,更普遍的现实,则是大家都比较疲惫了。但大家仍以惊人的毅力,用马拉松运动员坚持跑完最后一程的坚强决心,继续鏖战在工地上。到下午四点左右,工地派人通知:师专的施工任务已出色完成,马上收工返回! 回师肖家岗的路上,大家带着各自的工具,拖着疲惫的步子,前后相接,走在青山渠堤上,远远看去,颇像一支在夕晖中,蜿蜒逶迤的行军队伍。返回到段家桥大渡槽地段时,歌声优美的文娱委员经班长提议,起头唱起毛主席的《七律·长征》诗词歌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歌声犹如一管兴奋剂,同学们立即前呼后应地唱了起来,歌声里,既浸透着学员们的豪情与坚定,也荡漾着他们的美好希望与憧憬。这支伴着青春热血歌声的队伍,给夕晖中的陈二山水,增添着无限的生机与壮美。 正是这支队伍里,行进着后来成为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蒋建国,后曾任常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要职的曹儒国,曾任辰州矿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暨监事会主席的舒宗艾等要人。这支队伍里,还有不少优秀分子,后来成为各方面的处级干部和大学教授、特级教师、各类专家、作家、诗人、企业家、媒体人、书法家、摄影家等。自然,这支队伍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以国家招生方向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直在常德九区县市和张家界慈利等县,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教书育人”。 “青山永恒,青春不败。”值得怀念的当年太山水库一日啊,那不正是我们火热青春的永恒昭示么?
(作者系《青山史话》执行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