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822|回复: 5

古澧官员德泽举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9 13: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澧官员德泽举隅

杜修岳


      这里讲的“澧”,指澧州。澧州于梁敬帝绍泰元年(555)西魏始建,至民国元年(1912)南京政府废改,存续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五十七年。其治所大多长时间驻于现今的澧县澧阳镇。我们澧县一中校舍的东北隅,就曾是几代州署所在地的一部分。
      一般说来,州级主要官员大多由朝廷任命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外籍人士充当;少数由皇亲、大臣子孙门荫充当。本地在外地任职的官员,外地较长时间来澧履职流寓和居澧从教就学的官员更是多多。这里,姑且把他们都称作“古澧官员”。
      吾澧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好些古澧官员的德操与风范相当卓越,泽被世人,影响深远。本文列举四位,即杜悰、范仲淹、俞荩、陶澍,和大家一起来追思景仰。

      杜悰(794—873),字允裕,唐代陕西京兆人。名相杜佑之孙,御史中丞杜式方之子,门荫入仕,二十岁时娶宪宗女岐阳公主为妻,授从四品殿中少监、驸马都尉。敬宗宝历二年(826)起刺澧三年。后升京兆尹,累官尚书、节度使,且二度拜相,封邠国公。
      杜悰是典型的皇亲国戚。他从京官初下澧州当地方官,并非完全为了“镀金”,还是忠于职守很有作为的。多部《澧州志》都记载他“考治行第一”,政绩和品德都不错。《澧州志》还载:“至澧也,主后行。郡县闻主且至,杀牛羊,为数百人供具。主至,从不过二十人,六七婢,乘驴,约所至不得肉食。”“自入澧署,三年始出,不知刺史厅屏。”其妻贵为公主,不摆阔,不扰民,更不干政,颇为贤德。这也反衬出杜悰要夫人只居后院,不抛头露面,不当自己的“办公室主任”;刺史坐轿,家属骑驴。此可见其美政之一斑。
      实际上,杜悰寿达八十,当了六十年官。进入中龄便重镇一方,或为朝中首辅,数十载一直青云平步,未有稍大之谪降。这在晚唐朋党及官、宦(南衙北司)政争十分激烈的局面中,倒是特例。究其原因,除了出身、背景对他为官有利而外,主要还是靠自己高超的德操与识见。这里从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中挑几例说明:
      一是晚唐牛僧孺与李德裕朋党之争持续近四十年,互相倾轧不已,多次引起朝政危机。杜悰出面调和。文宗太和六年(832),他向牛党的另一名领袖人物李宗闵提出建议,通过推荐冷置已久的李德裕为御史大夫的办法而与对方修好。取得李宗闵同意后,杜悰造访李德裕告知此议,李德裕深为感激,一度出现可能和解的最佳机会(后来修好未能成功自当别论)。
      二是懿宗咸通二年(861),杜悰已入相。时宣徽使来到中书省,避开其他三相,单独向他传达新皇的意见并持奏章以示,意为那三相没有在奏章上画押支持新皇在监国辅佐下亲政,应以反对皇上治罪。杜悰认为,现在新皇刚刚“践祚”,应以仁爱当先、大局为重,焉能诛杀重臣。于是巧妙支招,终于使皇帝在延英殿当众宣布三相继任。君臣皆大欢喜。
      三是武宗会昌(841—846)初,杜悰为淮南节度使。帝诏扬州监军选送十七名娼家女和其他民间美女进宫,监军请杜悰同选,杜悰却说“吾不奉诏”。监军十分恼怒,在武宗面前告了杜悰的御状。帝倒愧而自谴,褒奖杜悰有大臣的气度与做派,于是诏罢。杜悰因祸得福,不久得以拜相。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苏州人。二岁丧父,其母谢氏改嫁淄州长山朱文翰,遂更名朱说。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授中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署,改回本名。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后回朝任参知政事,左迁出京,任邠、邓、杭、青等州知州。仁宗皇佑四年(1052)改知颍州途经徐州逝世。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据《澧州志》载,朱文翰曾任安乡县令。谢氏改嫁后也随之携子居安乡任所。时范仲淹已及学龄,即在安乡读书(安乡有范文正读书台)。澧州辖安乡,他亦在州治求学,治所有范文正洗墨池(即在澧县一中校内)。澧州人为了纪念范仲淹,于理宗宝庆二年(1226)还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范文正溪东书院。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戍边带兵,在朝主政,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仁宗康定元年(1040),西夏元昊进犯延州等地,夏竦、范雍(后被贬)防边不力,朝廷召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兼知延州,和韩琦同为副帅,以御西夏。上任后,采取选拔将领、整训军队;修复城寨,加强防务;开展屯田、充实后勤;招抚和安置羌族头领与庶众等措施,靖边安民,即有显效,遽令西夏生畏,订盟臣服,“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西北边防得以稳固相当长一段时期。仁宗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被召回朝,任参知政事,与杜衍、韩琦、富弼一道执政。他们日夜谋虑,兴致太平。范仲淹向仁宗疏陈十事: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仁宗准奏实行,是谓“庆历新政”。但由于贵族旧臣和贪官污吏强烈反对,罗罪诬告,使得范仲淹无以行政与自安。这场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不仅政绩、军功卓著,在兴学荐才与恤民怜弱方面,亦有令名。仁宗天圣五年(1027),他为母守丧,居应天府,知府晏殊请他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勤谨督学,以身示教,悉心育才,每论天下大事,慷慨陈词,切中肯綮,领矫正世风、开创宋学之先河。仁宗明道二年(1033),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京东一带尤为严重。范仲淹请奏视察灾情。仁宗不理。他则面质皇上:若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仁宗幡然醒悟,令范仲淹安抚灾民。他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把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免骄奢之风。范仲淹一生廉俭,常以薪俸扶弱济贫,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俞荩,生卒年不详,明代浙江桐庐人。《明史》载,英宗天顺八年(1464)进士及第,“官御史,按江西,治外戚王氏、万氏恣横罪。坐事,谪澧州判官。大筑陂堰,灌田可万顷。累迁茶陵知县、安陆知州,俱有善政”。后升郧阳知府。致仕归,卒于途。
      以上这段史料明显指出,俞荩是一个贬官,而且就贬到我们澧州。为什么遭贬、遭贬后他做了些什么?近日重读《明史》《澧纪》《长江水利史》等有关史籍得知,俞荩进士登第之后,仕途颇为顺畅,不几年便当上监察御史。其时宪宗宠爱比他年长十七岁的宫女万氏贞儿(后封妃)。而万氏与外戚怙势干政。作为正直的御史,俞荩自当履职,既诤且纠,得罪了帝、妃,于是连降三级,贬为澧州州判。他来澧之前,三国时吴将周泰始建的著名大堰垱水利工程,虽经各代(特别是明初)疏浚修复后尚能继续使用,然至成祖“永乐(1403—1424)初,堤垾冲毁,或岁罗旱暵冻馁,流亡半之,一方病焉”。宪宗成化九年(1473)夏,俞荩职澧,州本部亢旱,即到涔坪(今澧阳平原大堰垱、城头山一带)察勘,马上集军民大力修复大堰垱水利工程,“二月而工讫”,随即发挥效益,并连获丰稔。俞荩又“建立义田仓,储谷备赈”。这一“社保”措施可能不是俞荩首创,但后任一直“守其成法”,倒也十分难能可贵。不过俞荩这些举止肯定不是在创造“政绩”。身为贬官,不耿耿于怀,不灰心丧气,不到处求情“平反”,偏能随遇而安,请缨为老百姓大办上善之事,也真令今古那些“跑官”者汗颜!
      陶澍(1778—1839),字子霖,清代湖南安化人。仁宗嘉庆七年(1802)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旋升监察御史,历任户部、吏部给事中。嘉庆二十四年(1819)出任川东道员,随后迁山西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升安徽、江苏巡抚。宣宗道光十年(1830)晋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衔。
      嘉庆十至十三年(1805—1808),陶澍丁忧归里。其间,他应澧州学政之邀,执澧阳书院主讲席三年多。澧阳书院是我们澧县一中的前身。陶澍播下的教惠多多。
      陶澍一生崇实学,重践履,经世致用,锐意创新,政绩斐然。他精于吏治,长期担任多处地方大员,每每上任伊始,皆治丝理棼,建章钩稽,又廉勤自为表率,奖掖众僚,致使辖地(尤其是两江地区)吏治清明良久。他创新漕粮海运,亲赴上海,筹商船,访海路,定运价。道光六年(1826)春,各州府漕粮装船待运,陶澍亲往弹压,严明号令。届时海船云集,验兑有序,还檄文崇明、狼山与山东登、莱诸镇总兵,临哨口岸,以壮声威。首运百余万石,水程三千多里,月余直抵天津,未损一船,且粮色米质优好如初;返程载豆,费半功倍。他改革盐政,清理积弊,缉办私枭,推行新的票盐制,使得官盐兴盛,国利而民惠。他赈灾恤民,兴修水利。道光三年(1823)江水大涨,苏皖濒江三十余州堤圩皆破,田庐荡没,陶澍寝食不安,乘舟遍勘,组织劝捐,赴上游买米,使流移、老疾、孩稚与残殍有所养恤;组织灾后自救,修复堤垸田庐;他还与林则徐实地探因划策,认为吴中治水先治吴淞通海最为紧要,而后相度地势,续办系统水利工程,于是上报准奏精于施工。工程于道光八年(1828)终竣,此后三吴稻粱基本连年丰稔。
以上简要介绍了杜悰、范仲淹、俞荩、陶澍的生平业绩,从中可知,他们所处的时代、出身的门第、入仕的经历虽然不尽相同,但通过家学、私塾、公庠、书院这些教育途径以及从政之后的持续历练,都深深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尤其精于儒学旨要,汇成历代仁人君子具有的中华文化之集体人格。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和学习的。
      一、 怀德格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说“君子怀德”(《论语 里仁》)。德是什么?一下难于说得全面精准,姑且简述为:德主要是指利人、利他、利天下的面向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怀德,即谓存其固有之善。人的本性中都存在着这德的善根。仁人君子的责任,就是发挥自己的固有之善,也肯定他人的固有之善,由此构成德的基础。杜悰、范仲淹、俞荩、陶澍他们都能时刻从内心省悟并且自觉发掘这种面向公共利益之德,少小就以天下为己任,平生不忘种德养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忠心报国,真诚亲民。治下普现清平,德风影响何其深远。
      二、中庸为用,与人为善又成人之美。
      儒家把中庸设定为思维杠杆,要求“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 中庸》)。这里的“执”,指执行与掌控。意即把两端掌控住了,才可能利于万民。杜悰在“牛李党争”中,以社稷为重,以中庸为用,于牛党、李党间奔走调和,使彼此出现修好的机会;在懿宗亲政后欲杀不曾为他登基画押的宰相时,杜悰与人为善,施以高妙的政治智慧保全了他们的生命与官位;杜悰当地方官时,还曾对武宗敢于说“不”,使诏令的“选美”活动作罢,避免了一些良家女可能的美满婚姻遭遇破裂。至于范仲淹、俞荩、陶澍,亦能尚中致和,很好地掌控两端,使之不致“悬崖滑落”。他们在救穷、扶弱、赈灾、治水和培育贤良、介绍益友、促成姻缘、帮助合作诸多方面,都做出了许多与人为善和成人之美的感人的好事佳绩。无怪乎,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雍也》),而把中庸说成了最高的道德。
      三、经世致用,自强不息而敢为人先。
      儒家讲究积极入世,勤政廉政,奋力作为。范仲淹从小苦读,直通六经旨要,并精心践行,在乡里为名士,在州县为名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为名相。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陶澍熟谙诸家经史,尤精儒、道。经世致用,自强不息。富胆识,重践履,除旧布新,卓尔敢为人先。他带领同僚和后学在两江地区实行的各项整饬与变革,实质上是对不适应生产力(资本主义初萌)发展的生产关系的调整。而调整后的生产关系,有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空前繁荣。范仲淹、陶澍积极入世,敢为人先,也得中庸精髓,一贯坚持败而不馁,谪而自安,挫而愈奋,穷而益坚又胜利不狂傲,前进不冒进,革新不标异,富有不奢矜,能够主动而智慧地掌控两端。在尊崇中庸为至高的前提下,尤其注重扩充和发展优好的前端。
      范仲淹、陶澍还都非常重视教育,特别重视德教,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既谆谆赐教,又以诚相待,与同僚更无私怨,均能同心为政。虽遇事奋发,胸无城府,是因“君子坦荡荡”!他们生时身后几无微词,其遗迹与佳话千百年来人们凭吊不绝,传诵有加。这显然是与他们的人品功德分不开的。令德泽被万民,美誉颂遍九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9 14: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继往开来 , 共吟风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9 14: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继往开来  共吟风雅
——澧县诗词学会2015年年会工作报告
杜 修 岳
领导、各位诗友:
澧县诗词学会(澧浦诗社)2015年年会今天召开。这次年会的议题主要有二项:小结今年的工作,调整学会领导班子。现在我代表学会常务理事会做工作报告。
一、        今年工作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县委宣传部、县老干局、县文联、县民政局的关心支持下,在上级诗词学会的指导下,经过全县广大诗友们共同努力,我会在以往较好的基础上,今年又取得一些新的成绩。
1、围绕党的中心开展学习与创作,让诗词文化汇入主流宣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他还亲自赋诗填词,引领风骚;特别是去年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更创造性地回答了文艺繁荣发展一系列带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为新时期文艺工作包括诗词文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学会认真组织会员们学习并运用讲话精神指导创作。今年,我们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与宣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方面,在围绕我县大项目经济与文化建设方面,创作出大量的诗词作品,发表在各级各种媒体上。诗词文化已融入主流宣传,成之为一方面军。
2、加强组织建设,巩固诗教与“诗词之乡”建设成果
今年,我县诗词组织建设有所发展。学会吸收了一些新会员,充实了领导班子新的力量。学会和各分社、各小组加强了内部管理。学会于学员与其他诗词爱好者之间凝聚得更加紧密,诗歌活动开展得比较频繁,创作颇丰。澧阳分社、如东分社和津市籍会员诗情勃发,同好切磋,优作叠出,屡见报刊。
我县诗教活动开展经常。在县教育局的关照下,县青少年诗社与教育局关协一道,开展诗教活动,十余年来,硬是含辛茹苦,一以贯之,于今犹盛,令学校、家庭、社会普遍点赞不已。今年,诗教进机关团体,特别进文化部门收效显著。“诗词之乡”建设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3、采取多种途径,促进诗词创作活跃、整体水平有新的提高
今年,我们采取多种形式,搭建一些新的平台,强调精品力作意
识,诗词创作水平有所提高。一是组织采风活动,二是组建网络平台,三是继续办好老年大学诗词班,四是继续办好《澧州诗词》学习园地。当然,最原始、最有效的提高创作水平的方法,还是自学自练和师徒授受与同好相磋。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又有十多名会员出版了自己的诗集,相当多的会员在《湖南诗词》《武陵诗词》甚至在《中华诗词》上发表了优作。由学会和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管理处共同编印的《城头山吟》一书于今夏出版,其诗稿多由本会会员撰写,且质地品味大多不错,众人因此获奖。学会还先后编印三本《澧浦诗汇》,收入三十多名会员代表作,里面不乏锦绣之章。《澧州诗词》今年出了二期,发表诗作七百首、诗论十来篇,是会员学习的好园地。主编从中择出优作抄送上级诗刊,不少被登载。目前,确有一批会员诗作质量得到一定升华,提高较快,比如田隆福、刘大发、刘士健、向才海、任泽渊、任振敏、李泽树、张文成、陈俊文、欧阳衡伟、郑传岩、黄承波、曾昭平、傅依均、谢党恩等,特别是女会员胡春英、任家梅、吴蓉蓉、陈萍,他(她)们的作品能够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充满报国亲民的赤忱,流露深沉的忧患意识,亦多能抒发丰富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具有厚重的物我涵咏,令读者感到或雄浑豪放,或婉约清丽,或纤秾富艳,或冲淡自然,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其间,王先文、毛自银、李寿富、谢承政、戴鸿国等,则是有情的艳阳和无私的化雨,不愧为真诚而殷勤的园丁。还应当指出的,苏业顺、余习之、鲁长春、欧阳尚德、蔡永麒、胡忠汉、刘贵福、杨传伦、张儒俊、孙盛金等,仍然宝刀不老,健笔纵横,为学会的兴旺发达不息耕耘,足堪敬重了。
4、搜集披阅本地域古籍,继续点校编印出版《古澧文丛》
这件事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原委。
2006年,由县政协文史委牵头,本会成员于乾松、高守泉和我等数人,主编《历代名人咏澧州》《澧州当代诗词》等一个系列的丛书,并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县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次年,县政府常务副县长颜学錦要求我们整理编印澧州古籍。稍后还由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发文,成立县《古澧文丛》编纂委员会,由我具体负责,会同本会成员高守泉、于乾松、赵绪清、黄承波、陈俊文、刘大发、刘士健、毛自银、戴鸿国等,以高守泉为主笔,先后搜集披阅、点校按注、编印出版了《澧纪(上)(下)》《武昌首义第一人——蒋翊武》《古代澧州书院》《九澧诗存(一)(二)(三)》《九澧文存(一)》等八本共三百万字的古籍,其中《九澧文存(一)》就是在今年编印出版的。《古澧文丛》这一选题的全面完成,当可为具有一千五百年统一政区历史的澧水流域各县市区,在文化互动互享,进而推动地域社会和经济建设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今年,我们还做了其它一些工作,取得一些成绩,这里不再列举。当然,也有做得不够的地方,比如组织发展不平衡,会员吸收不多,有些乡镇甚至存在空白;会员偏于老龄化,在中青年中发展得太少;诗词活动形式单一老旧,缺乏创新;诗词创作质量普遍有待提高,有些会员基础虽然还好,其作品却诗味平淡,尚未形成比较明显的个性化艺术风格。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今后努力解决的。        
这里可以先告诉大家,年会以后,我和有几位副会长不再担任学会正副会长了。以后的工作,应由调整后的学会领导班子来部署,我就不谈具体意见了。
二、调整学会领导班子
    最近,从多方面考虑,中央、省、市、县分别发下文件,主要是要求年龄在七十岁以上的任过正科级和正科级以上的原领导干部,不再担任群众组织主要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目前各地各级正在逐步落实文件精神。我们学会常务理事会举行了会议,学习和落实文件精神,决定进行学会领导班子届内调整:我和戴鸿国、孙盛金、黄承波、李德若不再担任正副会长;选荐高守泉为会长候选人,陈俊文、曾昭平、毛自银为副会长候选人;另外,征求县教育局和本人的意见,王可成多年居于外地,不便履行职守,亦不再担任副会长。另外,学会还要新聘顾问、名誉会长,调整理事、常务理事。具体事宜,由年会主持人依照学会章程主持操作。
选荐高守泉为会长候选人,是经过了慎重和必要的组织程序的。先由我、戴鸿国、陈章华、姚大曰和学会其他多位副会长、常务理事几次商议,然后分别报请县委宣传部、县老干局领导同意,这才决定下来。高守泉以他的德才与学识(特别是诗歌欣赏与批评的见地之深,著述之丰),当是众望所归。当选之后,必定和大家一道,励精图治,创造新的卓越。
领导、诗友们!明年五月八日,即是澧浦诗社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日。回顾历程,感慨良深。当时创始人有彭敏达、谭徽嗣、李正衡、李迪、郑众、吴远辉、敬丙安、马开燮、王石岩、刘恩明、余则道、周毅和余习之、戴鸿国、杜修岳。十五人中,我和老戴年纪最轻,但现在已都是古稀衰年,习之老更迈九十高龄;而前十二位均已作古。真是岁月蹉跎,人生易老。一想起这些来,心里就难过,那繁复的怀念之情便不禁而生。然而我们不能也没有全循着“感觉”走,而是循着自然规律的理性走。一个群众性诗社,凭着党政领导的关心和自身不懈的努力,一直存活发展,还虎虎有生气,并能与时俱进,有所建树。不容易啊!我感谢各位了。
回顾历程,我想谈一些个人具体的感受。诗社(学会)成立三十个年头了,我被推举当了十来年名誉社长、近二十年社长。论德识才学,自己平平。由于历史的机遇,我有幸当上了二十年县级干部,但不会当官。不过个人爱好颇多,比如诗书之类,原打算退休之后尽兴、任性地玩玩,焉知尚未退休就另上任了。这个“任”,就得改变以往的做派,实行“全服务”。我生性面薄,个人的事从不轻易求人,而在解决学会经费困难等方面,就曾长期、多次地当面求人;所幸基本未吃闭门羹。说这些并不是讨功,只是证明我们的诗事能成现在的气候来之不易,要珍惜,要勤俭啊!
诗社成立时,成员不是太多,但不久就发展很快。我当社长之初到现在,二十年来一直保持在五六百人左右,经常参加活动的也有一二百人。常务理事、理事都是一二十、四五十人。各方面反映“诗社摊子大,还算团结”。什么原因?就是大家持有诚信宽容和与人为善的诗心与善根。我们间也有分歧、矛盾,怎么解决?以诚相待,开诚布公。人说没有斗争不会有团结;同样,没有宽容也不会有团结的。而且,诚信宽容,团结勤谨,常怀与人为善和成人之美的诗人君子之风,也才能把共同的事业办好。我这个人原本存在多多的不足,大家抬举、原谅我,我真地很感激。
现在,经过调整的学会领导班子,很快就要闪亮登场了。他们必定继往开来,引领大家共吟风雅,开创我县诗界新的灿烂的未来。我的希望是: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高举社会主义文艺大旗,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把握文艺灵魂,以精品力作引导人们看到时代与祖国的美好,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接地气,为人民而歌吟;要志存高远,不断加强诗家自身修养,诗人间做肝胆相照的朋友,共同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9 20: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继往开来 , 共吟风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0 20: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文,知澧州历史!拜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6 21: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9 08:26 , Processed in 0.03433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