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国演义》—诸葛亮的“空城计”
诸葛亮的“空城计”是《三国演义》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自明初成书以来几乎家喻户晓,莫不津津乐道。尤其经过京剧艺术家们的再创作而搬上舞台,由京剧各派老生名家演出,诸葛亮在城楼处惊自若,饮酒抚琴,高歌那两段西皮唱腔,莫不令戏迷如醉如痴,台上铆劲的唱,台下摇头晃脑的和。此时,他们心中只有活着的诸葛亮,哪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可见,小说与戏剧的魅力和影响何等了得。 那么,历史上真有诸葛亮设的“空城计”吗?经查晋初陈寿著的《三国志》及北宋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均无记载,只有晋以前有位郭冲者的杂记“三事”中有如下的描写: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即司马懿,字仲达)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侯(探子)白(告)宣帝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巷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走)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侯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明初,有“第一才子”之称的罗贯中著《三国演义》时,据此妙笔生花地写入该书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一个完美的“空城计”便面世了,流传至今。所以,不少人把它当着史实看待。但史学家们却指出此属虚构而非史实。 其一,早在南朝刘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时﹙简称【裴注】﹚,对郭冲之言就提出了质疑,指出:“阳平在汉中。亮初屯阳平,宣帝﹙指司马懿﹚尚在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于关中相抗御耳。魏尝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后,无复有于阳平交兵事。就如冲言,宣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接着又指出:孔明对魏延请兵万人,出异道会潼关之议,尚制而不许,何以如郭冲之言“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而以轻弱自守乎?”“故知此书举引皆虚”。 其二,时间和地点不符。马谡失街亭当属孔明一出祁山之时,即公元228年二三月间,而此时魏军统帅为曹真,是曹真率军打败马谡夺取街亭的。而司马懿此时尚在宛城﹙今南阳地区﹚,仅配合曹真平定鄂西孟达之叛,与孔明所在的西城即今甘肃西和县相距千多公里,八竿子也打不到边。即使孔明设“空城计”,也应是“武侯弹琴退曹真”,而非“武侯弹琴退仲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