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沅江樵夫 于 2020-11-22 10:09 编辑
浅议当代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和对策 (一) 文/刘小明
一、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喜忧参半 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总人数已接近14亿。新中国建立之前,人口才4.5亿,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人口已翻3.5倍。虽然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中国政府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但由于生育基数太大,人口增长一直处于高位。八十年代初,我国农村人口数占总人口数近80%,推行计划生育三十余年,农村新生儿出生也占总出生数的近80%。所以我国人口问题的重点是农村,伴随而来的是养老问题的重点也是农村。随着人口生育率的逐渐降低以及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比率迅速提高。据联合国有关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中的农业人口大国,我国在经济不发达时直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对我国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特别在当前农村,国家财政现状限制,养老配套制度不甚完善,养老机构和养老设施滞后的现状,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一方面,各级政府已把养老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下拨了很多养老经费,修建了很多养老设施,也把一部分“五保户”请到了养老院;另一方面,中国老人基数庞大,政府集中养老只能是“蜻蜓点水”,大部分老人得不到相应的“养老”,而且大部分还要靠子女或自己养活自己。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市。农村不仅是中国老年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如何使农村老年人口能够顺利养老,拥有足够安度晚年的资金支持,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人口、社会、资源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农村养老问题的成因 (一)传统家庭养老观念日益淡薄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华夏民族把养老寄托在后代身上,几千年来得以传承,并把它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一种独特的养老文化。爱老敬老是中国的传统,赡养父母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家庭养老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是老人认为最完美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年轻一代的普世价值观,经济利益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农村,追求物质、追求功利、追求金钱,向往城市成为绝大多数青年人的选择。君不见,目前农村,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特别是西部较不发达农村地区,已经很难看到四十岁以下的青年男女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了。他们一般的流向是从内地流向沿海,从不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事务工、经商、运输等工作,家中剩下的大都是“6199”部队,即儿童和老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这些老人不仅要自己负责自己的日常生活、接送孩子读书,而且还要承担繁重的生产体力劳动。七十岁,八十岁在农田干活的老人不在少数。本来在家是享福、养老的年龄,大部分都成了“主要劳动力”。一句话,家中没人,不干不行。现在相当一部分老人,除非真的“倒床”了,否则他是没有权力在家休息的。其根本原因是年轻一代追求较高收入,以便改善家中生活所致。 笔者曾在本县理公港镇万胜村三组进行了一个养老调查。该组座落在本县西北部一个多山少田的山区,全组共有水田138亩,却分布在全组800多个大小不规则的地块上,其中“天水田”有55亩。全组32户125人,其中独生子女家庭18户,40岁以下的已婚青年男女46人,65岁以上的老人21人。该组山高路远,土地贫瘠,一直是该镇一个比较贫困的地方。改革开放后。该组一些年轻人,不甘于山区的寂寞和贫困,陆续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闯荡。而且一带二,二带四,不几年,该组到沿海务工经商的已达51人,组里已看不见40岁以下的年轻人了。留下的除了老的就是小的,还有少部分妇女,基本上都是些弱势劳动群体。但就是这些弱势劳力,却要担负起138亩水田的种、培管、收割以及家庭牲口养殖重任,另外还有很多旱粮的栽种培管和收割。去年9月中稻收割时,笔者在田间地头竟看到了13个古稀老人,还有15个大妈和奶奶。他们步履艰难,气喘吁吁,收获着自己家的粮食。笔者询问了一个嘴上长着长白胡子的吉大爷,问他家中基本情况,孩子为什么农忙时候不回家帮忙。吉大爷叹了一口气。心情沉重地说:“我今年71岁了,我有两个儿子,都结婚成家了,他们各自生了一个孩子。按理说我这个年龄应该在家享福了。可是我们组的年轻人都打工去了,他们按捺不住,一对一对地分别到广州,浙江打工去了,把两个孙子留给我和老伴。要命的是还有5亩多水田,我老伴身体不好,只能在家做做饭,接送孙子读书。农忙时节,我打电话要孩子回家帮帮忙,他们说请不了假,要我请人搞。但山里年轻人都往沿海跑了,每个家庭都是些“老馆子”,也都是“三十晚上的锅盖,借不得”,所以就得自己干。这样子已干了几年了,享什么福啊,不累死就不错了”。我听后黯然神伤。在部分农村,在一部分年轻人心中,自己的父母只要不生病不爬下就得搞事,那里还谈得上孝敬享福和养老呢? 从农村当前社会现实和调查的情况看,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一方面由于劳动力的转移,大部分子女成年累月在外务工经商,没有时间在家照料田土和老父老母,也没能力或习惯请保姆照顾,进一步说相当一部分子女也不愿出这个钱请保姆照顾。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以家庭方式进行农田耕作成为当今农村的主要方式,农民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年轻一代农民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家庭种养的重任就落在了老父老母身上,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二)农村老年人自养能力脆弱 农村老年人一辈子生活在农村,一辈子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所得积蓄大都为子女读书、成家、立业、修房用了。到了年老体弱时,自己手中的可支配资金所剩无几。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身体状况的弱化而逐渐降低,到了实在不能行动时,不得不依靠子女进行照顾。由于代际之间经济交流存在严重的不平等,老年人的赡养费用远远低于供养子女的费用,个别地方,有些家庭存在着老年人无人可养,靠着自身微弱能力过着极其简陋甚至贫乏生活的局面。 (三)农村养老普及率低 中国是农业人口大国,要国家拿出更多资金做到养老全覆盖,至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喜的是中央和各级政府已经拿出切实措施发展农村养老事业,在有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做得相当好。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国5171万农村居民参加了养老保险,而农村总人口为72750万人,投保人数占全部农村居民的7.1%。2014年达到了15%,2018年达到了85%,且每一年都有上升的势头。但这和农村的广大养老实际需求来看,仍然杯水车薪。 一是目前养老还没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渠道狭窄,基金筹集困难。从国家政策来看,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都是采取自愿投保的原则,由于宣传力度有限,农民的参保意识淡薄,参保资金少,对养老的影响力不大。以桃源县佘家坪乡为例,2016年该乡应参保对象为25210名,实际参保的只有7156名,不到三分之一,且这还是乡村干部花了很大精力工作后的结果,不然还要少。且到龄后也只能每月拿到85元,对于普通农民养老需求来讲是杯水车薪,对广大农村农民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因而也就没有多大积极性。 二是国家在鼓励农民参与养老方面只给与政策扶持,缺乏对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财政支持。可以讲如没有有实质性的农村养老保险财政政策出台,要达到普及养老、政府养老、社会养老的局面,那将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国际国内比较成功的养老事例来看,首先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成为真正的社会保险。其次政府财政必须成为社会保障基金不足的最终调剂者。 (四)农村养老已出现多种方式并存的格局 针对当前农村养老出现的参差不齐的局面,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它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传统孝道回归问题,而是上升到民生、民心工程的问题,它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目前,农村的养老方式已发生了一些悄然的变化。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认真分析比较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五)农村养老设施和现状很不适应当前农村的现实需要, 当前政府虽然在养老工作中,还是动了一些真格,如修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等,但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无论从数量规模上还是质的结构上,都难以适应农村实际养老人员的需求。基层福利机构在人均数量上还太薄弱;基层福利机构的管理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太差;基层所建的老年福利设施,功能单一,基本停留在只能提供吃、穿、住等简单服务的“原始”阶段,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当成了“摆设”。农村残疾人、"五保户"、孤寡老人由于历史原因不断增加,这些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的老人需要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爱老养老的综合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