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毛先金 于 2014-9-7 18:37 编辑
遵义是我心驰神往多年地方。 遵义市北倚娄山,南临乌江,形势雄峻,为黔北重镇。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突破乌江天险后,智取遵义。遵义市伟大而神秘。说她伟大,没有哪个城市象她那样仅一次会议,就让一个党、一个军队、一个国家,化险为夷,从此乘风破浪,一往无前。说她神秘,因为她与“夜郎自大”密不可分,她的一部分是“大夜郎”的属地,而“小夜郎”又在她的境内。因此,遵义是我心驰神往多年地方。 机会终于来了。2003年隆冬,上午八时,迎着暖洋洋的朝阳,大巴从贵阳市启程,途中游览了熄峰集中营,中午在乌江镇吃了一顿乌江鱼,来到了遵义市的时候,已经下午四点来钟了。在遵义两天时间,工作之余,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先后参观了遵义会议地址、遵义会议陈列馆、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毛泽东旧居、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秦邦宪旧居和红军遵义警备司令部旧址和红军山烈士陵园。 至于夜郎探幽,只能来日以待了。 刚住下来,就听说马上参观红军山,兴之所致,劳累顿消,拔腿跟着大伙出发。我们住的遵义宾馆,就在红军山脚下。红军山实际上名叫小龙山,因红军烈士陵园而名红军山。新中国成立后,遵义人民将将77位红军烈士遗骸陆续集中迁至这里,同时把早已远近闻名的“红军坟”,从桑木桠也移到小龙山。 走进陵园大门,一鼓作气登上几百级石阶。陵园顶端平台上,矗立着红军烈士纪念碑,气势雄伟磅礴,造型设计新颖别致,邓小平手迹“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贴金大字镌刻在碑的正面。碑30米多米高,脚宽6米见方。碑顶端的镰刀锤子标志在夕阳照射下熠熠闪光。碑的外围是一个直径20米多米,高约3米的大圆环,悬空地面2米。环外壁上镶嵌着28颗闪光的星,环内壁是“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四组汉白玉石浮雕。大圆环东南西北四方分别由老红军、青年红军、赤卫队员和女红军的紫色花岗岩石雕凿头像托着。 拾级而上,只见满山青松翠柏,一座巨大的红砂石墓茔掩映在万绿丛中,里面安葬着红三军团参谋长邓平同志的骨灰。一座青石圆坟,坟前石碑书“红军坟”三个大字。放眼望去,前临谧静清凌的湘江河,后靠葱茏翠绿的凤凰山,远处依稀可见当年红军鏖战的红花岗,老鸭山。 第二天上午,在遵义市委领导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老城子尹路东侧遵义会议会址。这座建筑分主楼、跨院两个部份。主楼为中西合璧,檐下悬挂着毛泽东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字的黑漆金匾。主楼坐北朝南,一楼一底,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上盖小青瓦。楼房有抱厦一圈,楼顶有一老虎窗。连接主楼与跨院之间有一座青砖牌坊。牌坊上方用碎蓝瓷镶嵌着“慰庐”二字,另一面有“慎笃”二字。会址主楼上下的门窗,漆板粟色,所有窗牖均镶嵌彩色玻璃。紧挨主楼的跨院纯为木结构四合院,仍漆板粟色。 站在楼上走廊上,了望四围,群山苍翠挺拔,昔日红军二占遵义时与敌军鏖战地红花岗,插旗山、玉屏山、凤凰山诸峰,尽收眼底。 遵义会议会议室在楼上,是一个面差不多四十平方米的长方形屋子。一张板粟色的长方桌,四周围着二十把木边藤心折叠靠背椅,是当年是出席遵义会议的同志坐的。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1935年1月15日至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里召开,与会者共20人。稍微有点党史知识的人,没有不知道遵义会议的。 会议围绕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而展开。首先由秦邦宪(博古)代表中央作《关于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总结》的报告,周恩来作军事报告,张闻天作批评“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毛泽东作长篇发言,他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军事指挥上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造成的。他的意见得到大多数与会者的赞同。王稼祥在会上旗帜鲜明地支持张闻天的报告和毛泽东的发言。明确提意由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朱德在会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他说:“如果继续这样错误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 遵义会议开了三天,在中央大多数领导人觉悟的基础上,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结束“左”错误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恢复了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注意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走出旧址,回首毛泽东手迹,我不禁感慨: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它也是毛泽东个人命运的拐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