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016|回复: 22

捋清姓氏来源 寻访故国旧邑 ——沈氏后人问根探源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8 14: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拓思 于 2020-11-28 16:17 编辑

捋清姓氏来源  寻访故国旧邑

——沈氏后人问根探源记

145835ogn1dvzggwgwnu5q.jpg
(沈氏后裔五人寻根访古图)
      姓是标志一个人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也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必要条件。通过这个符号,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无疑就是一个姓氏悠久、神秘而又扣人心弦的寻根隧道,探讨这种联系的过程不仅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寻根之旅,更是对中华姓氏文化的一次学习和巡礼。
      寻根问祖是人的天性,古往今来,对于中华姓氏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史不绝书。而今,“寻根问祖”已经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涌潮,而寻根的捷径就是追寻自己的姓氏谱系。另外,通过姓氏了解他人、了解社会是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途径。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就是一张绝佳的名片,也是打开交流通道的最好媒介;探究姓氏蕴含的奥秘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兴趣,人与人之间的认识和理解往往也是从姓氏开始的。
      历史上中国姓氏起源是非常复杂的,有许多因素构成了姓氏的产生。既有以图腾、族号、封国为姓,也有以祖先的姓、字、号、封邑、食邑、居住地为姓,还有以官职、爵位为姓。而且还有以赐姓与贬姓、避讳姓、天干地支为姓的。据统计,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姓氏总数已达到12000个。这些姓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个个都有一番意味深长的来历,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因而,以其为内核的中华姓氏文化才理所当然成为一种超越时空、贯通古今的文化现象,才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我们沈姓氏族的姓是怎么来的呢?2015年下半年,我被澧州沈氏宗族推举担任《澧州沈氏族谱》的主编,承担编修《澧州沈氏族谱》的重担,在编写总谱部分时,我首先必须弄清位于《百家姓》第14位、按人口数占第37位的沈姓是怎么来的?由此,我翻阅族谱和其他史料得知,我们沈姓人是“先有国,后有姓”。
      历史上出现过几个沈国,沈姓也有几个来源。但经考证,明初迁徙到澧州的沈连公这支沈姓人来自姬姓沈国。其根据有,一是澧州沈氏族谱上有记载。沈连公这支沈姓是由沈连公的祖人沈焕公、沈练公在南迁大潮中于元代迁江右(江西)南昌县的,然后沈连公于明初从江西南昌迁湖南澧州鲁家坪的。迁澧州后共续谱四次,第一次在清乾隆15年(1750年)起,延续数年,谱稿6卷将要成,编修者卒,加之兵荒马乱,部分墨谱被焚,没有印刷成谱。第二次在清嘉庆年代,从乾隆60年至嘉庆5年,订为墨谱,未能付梓印刷,但参与续谱的连公十二世孙沈孔怀在嘉庆元年(1796年)序言中有“吾族自聃季……”。第三次续谱在民国时期(1930-1931年),历时两年多,编修出10卷完整族谱,石刻印刷面世。民国十九年(1930年)沈连公后裔学文、鸿模父子撰写的《连公四支源流记》中说明:“鼻祖聃公系周文王十子,分封沈子国,以国为氏载诸史籍,班班可考。历代先君志诸史册,炳如日星也。至元代肇兴,焕公任抚司,练公授御史,并由二公迁居江右(江西)南昌县,墨谱详志之,无容缕述。”民国二十年(1931年)王徵庸为《沈氏族谱》作序中有“沈氏之祖系出姬昌之季子聃公,自分茅胙土国于沈武周管蔡而下,与霍叔郕叔曹叔康叔均为兄弟之国,而子孙因以为氏焉……”,民国十九年(1930年)徐锦春为《沈氏族谱》作序中有“展读数过始知鼻祖聃公本周文王之十子,分封沈子国因以为氏焉……”。第四次续谱在2015-2017年,《澧州沈氏族谱》主编沈连公十七世孙沈文锋在序言中说:“《后汉书》云:沈姬姓也,……本出身周文王第十子聃季,食采于沈,即汝南平与沈亭是也,子孙以国为氏。”二是1989年版《辞海》中说:“沈,古国名,一作聃。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季载。在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为蔡所灭。”三是《中华姓氏》中说:“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季载被封于沈(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国被蔡国吞并,沈国的后人就称为沈氏。”四是现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沈尹默之孙沈长庆所著《沈尹默家族往事》中“我的单传自系祖先可以上溯到周文王,自周文王到元朝末至正八年(1348年)为前八十世。”
      在弄清澧州这支沈姓人是季载后裔之后,我想进一步了解几个问题:一是古沈国究竟在什么地方?二是西周具体什么时候分封沈国?三是沈国什么时候被灭的?为了搞清这些问题,我查找了一些资料。
      首先,古沈子国在安徽、河南一带,古国治所在今临泉县城西。据众多的史料记载,沈国,又称聃国,国域在今安徽、河南一带,北至黄河、东至杞县(杞国)、西至荥阳(东虢)、南至淮阳(陈国)。按这种说法,当时的沈国北至黄河边、东与杞国、西至韩国、南与陈国接壤,当然这种说法有待史学家进一步考证。但下列说法还是得到多方认可的:有的史料记载,沈国在颍州(今阜阳市)西120里处,即今古城址。据明嘉靖《沈邱县志》载:“沈子国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即周聃季所封处,今遗址现存,地属颖州(今阜阳)。沈亭在县东南废沈子国城东五里,秦高士沈郢建为游钓之所,今为颍州预备仓基。”周平王东迁后,季载后裔随周平王东迁,沈国之地被另封于上蔡、平舆、沈丘一带。另据《安徽省地方志第三篇第十一章阜阳市第六节临泉县》记载:“古沈子国、平舆县、沈丘县旧治遗址,位于今城关镇西0.5公里,现叫古城子的地方。”《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平舆条应劭注为:“故沈子国,今沈亭是也。”因此,古沈国,秦汉以降的平舆县治,隋末明初的沈丘县治及古沈子国、第一个平舆县、第一个沈丘县在今临泉县。”
      今临泉县城关镇原名沈邱集,建县后改为沈邱镇,是古沈子国故城。古沈子国旧治遗址,位于今城关镇西0.5公里,现叫古城子的地方。又称沈丘古城,旧城址三面环河,东南两面靠流鞍河,西边有护城河,南边与老邱堆遗址接河相连。此处作为古国邑长达557年后废为沈邑。故遗址南岸有老土圻(即老丘堆),高5米,周长0.5公里,传为沈子季载墓。在滨临泉河处有古沈亭,为沈子后人,春秋时期秦国的隐士沈郢钓鱼游息处。
      什么《辞海》及其他史籍都称沈子国在平舆北而没说在临泉县呢?我通过查找资料得知公元前506年蔡国灭沈国,古沈国国域成为蔡国国土,公元前447年,楚国灭掉蔡国,临泉成为了楚地,楚国在此处设平舆邑。公元前221年秦王政26年庚辰,秦皇统一中国,全国分36郡,310余县,现在的临泉地在当时设为寝县,而其西部设平舆县。汉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06年,西汉高帝刘邦承秦制,临泉仍为平舆县。以后各朝代设置多有变化,但一直到民国23年(1934年)9月才正式设置临泉县,新中国建立后,临泉县被划到了阜阳市管辖。知道了上面各朝代在临泉这块土地上的治理设置情况,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季载什么时候被封为沈国国君呢?周武王五年(约公元前1065年),因天子未定,封辅佐他灭商的功臣及亲族为侯“以番屏周”。周武王同胞兄弟十个,有六个被封侯前往封地。因他的哥哥伯邑考在此前被商纣王杀害,所以未封。唯九王子叔封、十王子季载因年幼当时没有封侯。周成王四年(约公元前1060年)因叔封、季载已长大成人,周公提议封季载为沈侯,叔封为卫侯。其二人皆以贤明治理,勤恭国事,为周公所赏识。周公荐举叔封为周司寇,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官司籍田,负责征收役徒;季载为周司空,主管农业、水利土木建设及舆地和监察等。他们辅佐成王安邦治国,皆有盛名于天下。所以,西周早期,沈国和卫国一样是一个重要封国。
      而依《沈子国》记载“公元前1063年,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封季载于聃。”唐代张守义《正义》注:“聃,国名也。季载,人名也,伯邑考最长,所以曰‘伯’,诸子中咸言‘叔’,以载最少,故言季载。”有人提出疑问:既然季载封于聃,为何又叫沈子国呢?《辞海》“沈”条注:“沈”,古国名,一作聃。原来在古时,“沈”与“聃”古音名互相通用。
      再次,沈国在什么时候被灭?季载死后,儿子伯桓继位,其后历经十六君。沈国国小,位卑势弱,在春秋时代强国争霸中显得左右为难,苦不堪言,因地近强楚,故多依附之,因而屡遭中原诸国讨伐。公元前624年,晋、鲁、宋、陈、卫、郑等联合伐沈,使之一蹶不振。沈作为楚的同盟国,公元前558年和公元前537年,曾经两次随楚伐吴,公元前519年沈子逞伐吴兵败,成为吴国的俘虏。《左传定公四年》载,公元前506年,晋国召集诸姬会盟于召陵(今河南漯河郾城县东),亲楚的沈国国君沈子嘉拒不参加,晋国指使蔡国,出兵伐没了沈国,并将沈子嘉押回蔡国杀掉,沈国灭。沈子国自公元前1063年分封建国,到公元前506年为蔡国所灭,共有557年的历史。沈国被蔡国灭掉后,季载的后代子逞逃奔楚国,其孙沈尹戌,初隐居于零山,后仕楚为左司马。尹戌之子沈诸梁,也  袭左司马,食采于叶邑(今河南省叶县)。秦时,子逞之子沈平封竹邑(今安徽符离集)侯。
      沈国被灭之后,后裔即以沈为姓,沈氏逐步南迁,其中以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县西)沈氏最为著名,据齐梁时期沈约《宋书》所载,沈氏最早是汉初沈遵自沈子国迁徙于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东南),其后代戌被东汉帝封为海昏县侯,戌辞而不授,避居于会稽乌程县余不乡。沈氏从始祖姬载作为1世开始,源远流长,仁人志士辈出,沈氏绵延至今约110多世,人口约65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5%,沈姓仍然在新百姓行列,为江、浙、湘、沪、闽、赣、徽、粤等地之名门望族,现今上海的沈姓人按人口数占到第八位。沈氏家族的迁徙路线顺应了历史时代的发展,以顽强的生命力,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奋斗的精神,这不正是沈氏家族也是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数千年不衰的原因吗?
      在大致了解沈姓来源之后,使我产生了要探访古沈国的冲动,从2015年开始,我和文锦就有了要去古沈国探访的欲望,但因各种原因没有成行。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我们终于下定决心要去趟安徽。10月10日,我和夫人吴植民赶往津市新洲镇,与文锦、文泉等会合,商量去安徽之事。
      10月11日,是个久雨后初霁的好日子,天色清新,我们眼望新洲周边的田野,绿叶葱葱,草儿油油,万物生辉,我们个个神清气爽,精神抖擞,启元将奔驰越野车加好油,我们吃罢早点,启元驾车,文锦、文泉、我和夫人一行五人向北进发,风驰电挚,为确保几位前辈的安全,启明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开车。我们几位随着飞驰的小车眼望车外,尽情观赏沿途风光,见到星罗密布的电网,一座座高架铁路桥梁,正在机械化收割的稻田,心情特别惬意,我们先走跨省公路进湖北,然后上二广高速,再走许广高速、新阳高速进入河南,后进入安徽境内,下午5时许,走完全程700公里,就安抵安徽临泉县城。一进临泉县城,沈郢路、古沈大道、文王贡酒等这些带有古沈国符号的东西进入我们的视野。安徽的李总已为我们安顿好了金谷豪登酒店住宿,并用高标准安排我们的晚宴。
      10月12日,我们在酒店吃过自助早餐后,由李总引导,来到了位于临泉县城西0.5公里的古城子处,“故沈国历史文化园”几个金色大字映入眼帘,正前面建有一幢仿古大厦和左右两栋配楼,主楼前有一个大群雕,周文王居于群雕中心,紧挨周文王有军师姜子牙,左右有多名文武大员。群雕前面是威武大气的广场,广场上有6尊似华表的大立柱。古沈国国都那座古城已无踪可寻,它像一艘木船随时代大潮顺流而去……是的,这座风云一时,又多舛多难的古城没了,在它的遗址上,现在建起了古沈国历史文化园,供游人参观和遐想。
145155lcy7anaclj84jo5j.jpg
(古沈国国都全貌图)
      古沈国历史文化园座落在古沈国国都旧址上,它位于临泉县老城区西北角,泉河与流鞍河交汇处,规划占地634亩,建设内容有仿古沈国故都主殿及配殿、历史典故文化区、历史文化长廊及大型主体雕塑群、银杏大殿、南北年代轴文化区、二十四节气文化区、“魔幻之都”等。古沈国故都主殿坐北朝南,北依泉河,南临流鞍河,前面为临铜路,东侧是正在修建的古沈大道。这里地势高亢,瓦砾遍地,地下文物埋葬丰富,其规模宏伟,轮廓清晰,确有古城之气象。主殿后面是“魔幻之都”,在“魔幻之都”后面是银杏大殿,在大殿后面有一颗大银杏树,立有木牌介绍:临泉白果树(古银杏树)这株银杏树植于唐代,系沈氏后人为纪念祖先所栽,树龄达1400余年,它经历数次战火而又枯木逢春枝繁叶茂了。这棵白果树见证了烽火连天的昔日战事,见证了古沈国的后裔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过程,也目睹了诸多不为后人所知的悲喜剧。它与古城址、老丘堆并称为“临泉三大古迹”。
      我们看过沈子国国都遗址后,穿过临铜路往右走约500米再拐左是一座新修建的流鞍大桥,从桥北走到桥南,右拐约400米流鞍河南岸看到“老丘堆”,又叫“沈子墓”,长50余米,宽20余米,高10余米,相传季载受封于沈,死后埋葬于此。已故史学家马家敏生前曾撰文认为,“沈丘(临泉),西周时称沈,春秋时称寝丘,寝丘有帝王诸侯寿终安息葬地之意,此地非葬有帝王诸侯,断不会得名。”那日,我们站在季载墓后的高处,向下一望,流鞍河两岸沟沟岔岔,坡坡洼洼,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坟墓。这大概是当时沈国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永久的歇息之地了。古沈国遗址、老丘堆,经考古学家考古挖掘到许多灰陶、绳纹瓦、红陶、夹沙灰陶等商周的文化遗存。
145457w3cugl33yggovozc.jpg
(得姓始祖季载墓)
      我们一行经流鞍桥步行到达流鞍河南岸,观瞻并拜祀了我们的先祖季载,我佇立河南岸,心中涌起无限思绪,流鞍河啊、流鞍河,你是临泉的一条母亲河,你蕴藏着一段动人的历史传说,你孕育了时代居住在两岸的人类,你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原始人类以前,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天然河,每到梅雨季节河水暴涨,沿岸汪洋一片,曲曲折折的河道东拐西绕,最先称“流湾河”,只是因为:相传西汉末年光武帝刘秀被外戚王莽追赶至此,刘秀穷途末路,马踏该河,慌乱中马鞍子掉入河中并被河水冲走了,才改名曰“流鞍河”。
      流鞍河、流鞍河,你是历史的见证者,你见证了古沈国的建立和兴盛;你见证了春秋战国的刀光剑影,古沈国被强国吞并;你见证了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打败国民党,建立起了新中国。
      今日平静的流鞍河畔早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十月秋冬之交,看到美丽的流鞍河畔,勤劳的临泉人们正在收割金黄的晚稻、金灿灿的大豆、沉甸甸的高粱、红彤彤的山芋和香喷喷的芝麻……到处呈现一派繁忙丰收的景象。此时的流鞍河尤像一位羞涩的少女,温情而含蓄,河水不紧不慢的由西到东流淌着,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鱼虾。偶尔可以看见一位老鱼翁手撑竹竿脚踏一叶小舟后面跟着几只鸬鹚在捕鱼。流鞍河的恬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汽车行驶在临泉县城时,沈郢路进入眼帘,我不禁想了解沈郢其人,我连夜在网上搜索得知,沈郢,东周(安徽临泉)人,是季载的第26世孙。他品德高尚,谋略超人。当时沈子国已经灭亡。秦王想使秦国强盛,当天下霸王,到处收拢人才。当秦王听到沈郢有济世之才时就想请他到秦国当宰相,沈郢不愿为消灭自己祖国的秦国服务,他坚持不就,便在自己的家乡颍河(泉河当时称颍河)之滨建了一个亭子,名叫“沈亭”,常在此钓鱼游息,自得其乐,直到暮年。他高洁的品格很受后世之人敬佩。
      看罢沈子国遗址、老丘堆遗址,弄清了沈亭、流鞍河的来历和故事,使我们不禁感慨万千。
      感慨一:我们一行人在临泉停留时间虽短暂,但在我们接触的地方和人却给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我们无论在临泉酒店住宿,还是在餐馆就餐,还是参观古沈国旧址、老丘堆,那里的人们都对人热情、朴实、憨厚,有古人君子之风,特别是我们在沈子墓祭奠沈氏始祖季载时,我们一行买了两柱三米多的香柱,居然只花了30元钱,如在其他地方的寺庙买同等规格的香,至少要500元以上,钱少还不说,他们还帮忙给我们点燃香烛,搬坐凳、坐椅、跪垫等,忙个不停。从这些现象可以推测出当时沈子国治理有序、训导有方,以“仁、义、礼、智、信(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忠、孝、廉、耻、勇(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作为治家治国的纲常伦理,这和我们倡导厉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正如作者在2017年清明祭祖时写的祭文中说的“分封沈国、立世一方,繁衍子孙、治国安邦,爱民桑梓、存国五百”,“迁祖连公……移居楚湘,拓荒鲁坪、蔓衍八方,耕读继世、仁厚传乡,人才辈出、百世其昌……先辈努力、后生向上,从政清廉、为民自强”。
      感慨二:中国自夏商以来的奴隶社会,一直采取分封制来管理,中央朝廷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诸侯国要承认中央政权及宗主国地位,完成朝廷交办的任务,每年要向中央朝廷汇报、上贡、上交部分赋税等。据说商朝有1500个诸侯国;另一说法,商朝有封国285个,方国85个,合计达到370个之多。西周时期共有71个诸侯国,其中53个为姬姓诸侯国,18个异姓诸侯国。分封列国的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异姓诸侯国主要是功臣封地(如齐国是姜尚的封地)或者是古帝后裔的封国(如夏朝的后人封于杞,黄帝的后人封于蓟,商朝后人微子封于宋等)。这种现象是古代分封制所产生的,也是中国姓氏的源头。
      由于分封的诸侯国太多,往往出现诸侯坐大危及中央政权,诸侯国之间也是征伐不断,恃强凌弱,乃至灭掉弱小国家,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以致民不聊生。可以想见,刀光剑影、金戈铁马、旌旗猎猎、战鼓雷鸣、炮火隆隆、烟硝弥漫、遮云蔽日、惨不忍睹的现象屡见不鲜。明朝徐勃一首《古战场》写出了古战场的惨烈,“衰草残云古战场,腥风吹血溅衣裳。尘沙一望三千里,惟见马头斜日黄。”还有唐朝杜牧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唐朝杨炯的“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都是对当时战争状况的写照。
      由于不断的征伐、兼并,当时西周的71个诸侯国、东周的几百个诸侯国,到春秋时,还剩10多个,主要大国有宋、鲁、齐、晋、楚、卫、郑、蔡等国,沈国就是在征伐中被蔡国在公元前506年所灭。到战国时,只有宋、鲁、齐、赵、韩、魏、楚、秦、中山等约十个国家,到战国后期就只剩齐、楚、燕、赵、韩、卫、秦7个国家了。战国末期,越来越强大的秦国终于灭掉六国,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根本转变,中央政权分封诸侯国管理国家制度退出了政治历史舞台,所以可以说,秦始皇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英明君主。毛主席1973年8月在读郭老的《十批判书》后写了一首《读<封建论>呈郭老》的七律: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主席在这首诗中告诫人们不要从柳宗元的主张返回到周文王时代的“封国土,建诸侯”那个主张,同时充分肯定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的伟大历史贡献。
      日出繁华,日落苍凉,光阴荏苒,时光划过,远去的是黄尘古道、烽火边城,留下的是色彩斑斓的动人故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从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到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封建帝制,建立起没有皇帝的中华民国。但那时的中国仍然被封建军阀所控制,整个社会仍然处于封建割据、军阀混战和国民党一党专政之下,人民大众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群众通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建立起了崭新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代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56个民族12000个姓氏的十多亿人民走进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让一个繁荣昌盛、美轮美奂的美丽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45658n5ri7kkv7cjr5dce.jpg
(沈文锋、沈文锦、沈文泉)

144539wfdqktdqz4w94m9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8 15: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8 15: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在临泉酒店住宿,还是在餐馆就餐,还是参观古沈国旧址、老丘堆,那里的人们都对人热情、朴实、憨厚,有古人君子之风,特别是我们在沈子墓祭奠沈氏始祖季载时,我们一行买了两柱三米多的香柱,居然只花了30元钱,如在其他地方的寺庙买同等规格的香,至少要500元以上,钱少还不说,他们还帮忙给我们点燃香烛,搬坐凳、坐椅、跪垫等,忙个不停。从这些现象可以推测出当时沈子国治理有序、训导有方,以“仁、义、礼、智、信(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忠、孝、廉、耻、勇(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8 20: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9 08: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9 08: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一种民间的自发行动和信仰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9 09:13: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对沈氏家族的来龙去脉讲解颇为详尽。然,愚以为,每个姓氏群体,都有自己的发展史,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各姓氏之间也都是中华民族的混血繁衍。因此,每个姓氏的优秀传统,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这正是我们要承扬的精华。不知愚见妥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9 09:14: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佳作,为美文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9 09: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9 11:28: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1 14:19 , Processed in 0.04448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