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春联——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迎春接福的传统对联文化形式 说到春联,必须首先讲至对联,因为春联属于对联的一个分支。对联的基本特性中则包含了文学性、实用性和谐巧性这三个特点。它既高雅又通俗,既有纯文学的抒情性,也有实用文体的功用性,更有文字游戏的谐趣性,千百年来深受社 会各个阶层人士的喜爱。正因为如此,“楹联习俗”已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咱们再说春联,其对称之工稳、色彩之鲜艳、文辞之华美,可以说是民族文化最典型体现。它起源于古代驱赶鬼神的桃符。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才有人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chǎng)令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题联,因其非工,便挥笔自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桃符由沿用的桃木板改为纸张,从此改叫桃符为“春贴纸”或“春联”。百度资料表明,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周朝,萌芽于五代,正式开始于宋代,兴盛于明清,到如今随着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习俗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和避邪的意思,因此如今的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也有例外。比如:一般来说,庙宇的春联是用黄纸书写的,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用红纸书写春联。其中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第四年服丧期满才恢复用红纸,故白绿黄三色的对联俗称“孝联”。也有些地方的服丧家庭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以寄托哀思。由此可见,春节期间张贴对联是很有必要的。 春节普天同庆,故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格式一般为“鸡鸭满圈;牛羊成群” ,以寓意六畜兴旺等。 “灶王爷”的春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回来时多降吉祥,俗称送灶神。“土地爷”的春联是:“土中生白玉;地里长黄金。”意为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获。“天地爷”的春联是:“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短短十字,简直把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全都包罗了进来。 谈到春联的发展史,必须谈到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明朝开国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下了一道圣旨,春节时家家户户必须得贴对联。据说对于张贴春联一事,朱元璋还曾微服私访,亲自督导。据传,一次私巡中他忽然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便遣侍从去查问究竟。原来那家主人是劁猪的,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年前事忙,尚未请人代笔。太祖听后,立即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欣然挥毫泼墨:“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的这副春联,对于劁猪匠来说,也许是最形象、最贴切的定义了。当朝皇上为百姓亲笔撰书春联一经传开后,引来不少文人雅士纷纷效仿。于是春联遍布当时首都金陵各处,所以金陵又有“楹联之都”美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