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0-12-18 17:15 编辑
往事(17) 1958年至1961年记忆
上一篇往事,2020年6月15日刊发,是写我读初中时为祖母画像,画像保存至今。昨天编写《年谱》,1958年至1961年留下的东西少,现在已经被我列入的几件事或许有意义,不妨作为“往事”也记在这里:
1958年 我第一次听到“放卫星”这个词,读当时的《滨湖日报》(1949年12月常德地委创办,1963年停办),有这类消息:11月6日:地委于10月29日至11月4日在石门、常德县召开农业生产现场会,地委书记王敬提出1959年亩产“双千斤粮,千斤棉”。同时报道安乡县安障分社生产队长许友亮培育的4亩1分田的一季粳稻共收稻谷96862·5斤,亩产21624斤。华容县吴道生棉花试验地亩产籽棉7000多斤,折合皮棉1700多斤。
农业大跃进,社社放卫星
1959年1月6日 《滨湖日报》报道:安乡安尤分社六家渡大队第8生产队食堂炊事员徐光耀创8斤稻草煮熟了供103人吃的大米饭。
1960年3月19日 农历二月二十二日,堂姐慧兰的第二个儿子张建国出生。4月20日 堂姐慧兰满月后回六合垸“娘家”住了一些日子后,我送他们母子步行50多里路回十美堂高粱大队。伯母(慧兰姐的母亲,因伯父去世后下堂)挽留我住了很长时间,她在食堂煮饭,能让我吃饱。离别时,慧兰姐的继父送我到十美堂才分手,并且送了我一钵食堂里蒸的饭,3两(16两1斤),要我等中午才吃。分手后我没走多远,就把饭吃完了,空钵子舍不得丢,带回了家。 8月30日彭逢淼《荆棘人生路》 :“父亲1960年七月初九(即公历8月30日)巳时逝世于当时的六合卫生所,享年五十四岁,他是被饿死的。”彭逢淼的父亲彭斯炎(1902—1960),是我的姑父。卫生院是临时办起来的,接待饥饿所致被称为“水肿病”的病人,姑父是病人,送进医院两个月后去世。
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
1961年3月4日 辛丑年正月十八日,妹妹珍香出生。这天,我和小伙伴杨伯如在田间排水沟浇鱼,每个人分了几斤鱼,父母很高兴。有一件事情,好多年我都感觉很委屈:浇鱼前我们就约定,因为是杨伯如提供的工具,分鱼时多给他一斤。我很厚道,平均分配后,我按照约定把我的鱼给他一斤。结果他多得了2斤鱼,大人批评我蠢。
逃荒
我们经常说的"三年困难时期",又称"三年自然灾害",是指中国从 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加上从1959年到1961年,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这篇“往事”提前一年,从1958年记起。当时我已经11岁了,已经懂事,星期日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我的印象这年风调雨顺,农村获得大丰收,只是没有把握好得之不易的大好形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