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684|回复: 24

(怀旧散文)蒙时代的母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0 10: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风 于 2020-12-20 10:25 编辑

怀旧散文

蒙时代的母校

天风

        “母校”,从来就是个亲昵温暖的字眼儿;而冠以“蒙时代”,那就该有故事了。笔者的蒙时代母校叫作“团山完小”,对我而言,那已是一片早就沉封在记忆深处的“圣地”。“团山完小”即临澧县团山营完全小学,它是利用当地大地主胡霞清老宅院而设的一所完全小学。胡霞清在解放初期被“土改”了,宅院权归于人民,人民把它建设成当时临澧北乡的一个文化政治中心。而我的家,就住在离团山完小约四五华里远的金家坳西侧,家与校间,隔着那条清清流水的澹水河。
        我跟团山完小发生交集,其实早于发蒙前一两年里。说来有点难以置信,六十多年过去,居然还能打捞起一些印象来。我是六岁多发蒙上学的,那么,应该是四岁多就与团山完小有了邂逅。那时,我父亲是团山营乡的农民协会主席,农民协会的其他骨干据说有柴立海、尹大平等人。正是土改时期,协会经常在胡霞清大屋场上召开群众大会。我母亲劳作很忙,有时外出无法照看我,父亲便带着我去大人们的会场看热闹。依稀记得,大会的主席台就搭在胡宅前面的禾场上,开会的群众很多;那时绝没有拐卖儿童之虞,父亲把我带到会场,就“抛”(当地方言词“抛”就是放开、撒手的意思)我到人群里。除了“人山人海”(当然,这只是第一次见大场的孩子的观感)之外,我记不得那次在团山完小都看到了些什么新鲜,但仿佛见过台上一个高个子女干部,她说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要吃肉有肉,要吃鱼有鱼……”一类的话;后来大人说那是个南下干部,叫吴传英,当时是县委工作队员;她所讲的,是那时关于社会主义生活的普遍口径。不过,这次与自己母校的提前相遇,并没有留下有关学校的什么印象。
        真正对团山完小形成印象,还是在发蒙上学后。那团山完小所在的团山营地区,其实是临澧县北部一个山水最优美、人文最繁华的廊场,位于澹水上游群山夹槽的腹地中。我去上学,一路要经三眼桥、过金家坳嘴、越几条大山水沟入河口,在新桥头过澹水河,再穿过大片田野,才能到达与澹水几字弯南岸的尹家坣所在地蛇形岭遥遥相对的团山完小。团山完小的环境中,首先是屋场西端的一口堰,从堰边上一个小坡,就到了学校前面的大禾场。我很喜欢学校,但东端那口堰,却是我脑子里的一块阴影,那是因为好像有个女人曾在这里跳水寻死……,这种事在那个时代并不奇怪,因家庭或社会原因寻死觅活,历来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在孩提心理上,则是很沉重的东西。所以,我每次走过那里,都会把头向堰外扭开,并快步走过;至于那堰码头,我自然一次也没敢去。
        上学后,便开始认真认识我的蒙时代母校。校址宅院很大,是顺东西走向的后山山脉而建,建筑物是熟砖青瓦、飞檐翘角,有封火垛、马头墙,应属于明清徽派建筑风格;院大门阔、天井回廊、磉磴木柱、雕花格窗,房子密匝交织,说不清共有多少间,我们的教室就在其中。其实,这座收归人民的地主老宅,此时不仅是一所学校,而且还是乡公所旧址。因此,称它是当地文化政治中心,并非夸张。宅院西侧还有一个很大的场坪,学校用来作运动场。那里有一些开展体育活动的器具,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则莫过于那个竖立在运动场靠山边一侧的“巨人步”了。“巨人步”以一根高而粗的圆木为主体,柱头顶端扣着一个极厚实的扁圆木鼓;自然,这个木鼓与柱头连接部,是个可旋转的活动构造。这木鼓四周安装有大约十来个结实的铁环,每个铁环上,都垂着一条粗而软的棕缆或麻缆。“巨人步”的玩法,是每根缆索供一个孩子双手紧抓,听口令“预备——跑”!大家同时向一个方向,由慢而快欢快奔跑,到一定速度后,随着倾斜旋转的缆绳飘飞,孩子们便双脚离地一起“飞行”,看上去,整个如一把大伞在旋转;孩子们的欢笑声随着这旋转,飘飞四野,与荡“秋千”趣味相似。那份快乐,在孩提时代的记忆里,自然无比美妙。然后再往运动场东侧延伸,几百米之外,有一家胡姓郎中开的药铺,在运动场与药铺之间的山边,有一座很大的坟墓,好像说是胡霞清家父辈或祖辈墓葬。有人说这墓里埋有“宝贝”,还有人说人静时,能听到墓里自鸣钟的机关滴答声。自然,我们胆小的孩子,是不敢去探墓听钟的。
        从六岁多开始,我每天背着母亲缝制的布袋式书包,跟一堆一块的孩子们一道,往返在家与学校之间。第一次发下新书后的新奇和爱不释手印象很深,让哥哥帮忙把新书包上旧纸皮,那是一件很用心的事。琐屑的记忆总是容易丢失,但有些特别的细节,却记得很牢。如当时学的拼音,并不是现在的拉丁字母,而是解放前就形成了的“注音符号”。为帮助加深印象,语文老师教我们在家寻找各种细梗杆,切成小段,连接成“注音符号”,与现在的拼音字母都是对应的,书包里经常装着这些梗杆“符号”,印象自然就深了;所以,后来我的汉语拼音学得比较扎实,不能说与此无关。还记得老师使用挂图的课,我们学得最有兴致。当时的语文老师好像姓鄢名汉卿,不过也不太确定,毕竟过去太久太久。当时学的歌,有一首至今还有点印象;开头两句是“放羊过山坡,青草多又多”,而且还能哼出调调来;教这首歌的老师,好像是一位姓曹的女老师,她的歌声十分婉转优美,对开启学生的音乐兴趣,自然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我在团山完小上学应该只有一年多。后来,临澧举全县之力,在团山营东侧几里外的罗湖垱口,修筑起了官亭水库大坝。关闸蓄水前,团山完小就开始拆迁了;而且,我曾参加挑运这里的砖瓦,到水库大坝以东四五里远的新“官亭完小”校址。虽然,后来团山完小沉入了官亭湖底,变成了水晶宫,永远回不来了,但在这里学习一年多的很多记忆,却一直那么美好和难忘;而蒙时代母亲哺育的价值,也一直在自己身上分蘖发育着。总之,团山完小虽然只是我记忆深处的一个极小片段,但它毕竟是我人生的第一所母校,那感情、那依恋,还有那开蒙的文明恩典,并未因官亭湖的镜封,和漫漫岁月的流驶而消逝。
        啊啊,我的蒙时代母校,你在我的记忆里,永远还是那么年轻!

(图片取自网络/岁月久远,记忆未必都准)

timg (5).jpg
timg (2).jpg
timg (3).jpg
u=1000959440,934679659&fm=26&gp=0.jpg
timg (4).jpg
timg.jpg
u=1661885650,1730501548&fm=26&gp=0.jpg
u=2348445654,4012670170&fm=26&gp=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0 10: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起来,团山完小在当时规模还是蛮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0 10: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团山完小虽沉入水底,记忆却还清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0 10: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写得可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0 11: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起来,团山完小在当时规模还是蛮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0 11: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的完小,也是和天风先生的学校一样,是一个大地主的四合院。去年我专门去过一次,非常令人遗憾的是,老房子早已拆除,整个学校的痕迹已经荡然无存。不过,从去年起,我正在通过有关人员试图利用万里茶道申遗的机会,将那个地方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0 16: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20-12-20 10:37
比较起来,团山完小在当时规模还是蛮大的。

谢寒儒先生首席关注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0 16: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20-12-20 10:38
团山完小虽沉入水底,记忆却还清晰,

再谢先生!祝福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0 16: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新泉 发表于 2020-12-20 10:58
欣赏点赞写得可观的。

谢新泉先生关注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0 16: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将军 发表于 2020-12-20 11:01
比较起来,团山完小在当时规模还是蛮大的。

谢渊源先生热忱关注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5 03:54 , Processed in 0.03936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