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汉平 于 2020-12-24 10:15 编辑
勤政一生心为公,功德铭刻永留芳 一一记一直奋战农村基层30多年退休老干部张天明生前二三事 图为退休老干部张天民生前工作照 图为张天民牵头义修的“功德桥” 图为青家村村委和村民立的“功德桥”碑
桃源县三阳镇镇郊西南面有条三阳河,沿河离镇不到10公里有座小桥,桥西头却立有一座钢筋水泥碑,名为“功德桥”。碑上却有个老人名字铭刻在上,他是谁呢?他就是一直奋战农村基层30多年退休老干部张天明,三阳镇青家坪村人。1929年出生,高小文化,一九五二年参加工作,先后在三阳、太平桥、浯溪河等乡镇工作,一九八六年退休。二O一一年殁,享年八十三岁。无论是在岗还是退休,他的一生在勤政有为丶廉洁奉公、无私善举等方面都曾获得了当地政府的好评和当地群众赞誉。他离世九年了,但他那勤政一生心为公的精神和那座功德桥如同丰碑铭刻在世永留芳! 忠于职守,勤政有为。他在农村工作30多年,尤其在三阳、太平桥、浯溪河等乡镇任中共组织委员期间,发展中共党员数百人; 特别是选拔各种类型干部上,被称之为“伯乐”委员。经他发现挖掘和推荐并走上市丶县团级以上领导岗位如兰枝云丶金宏中丶熊复兴等就有数十人。有几个在外地工作的团职干部回乡探亲时,不忘到他蹲点的村看望他都感慨地说,“沒有你这伯乐,那有我的今天!” 高风亮节,廉洁奉公。作为一名乡镇干部,生育5个儿女,仅凭他不高的工资,全家生活並不宽裕。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在乡村、组在开挖园田化,平坟土地中挖掘出不少金银财宝,要求一律交到乡里并由他统一管理,事后他都如数上交了国家;儿女多次向他乞求,要求找份工作,哪怕解决城市户口或吃个乡镇企业粮也行,都被他一一拒绝,并教育子女安心农村。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你们要当好农民的后代。”他除有几个儿女靠自已拚博走上工作岗位上外,他爱人和二儿子至今都是农村户口。 发挥余热,无私善举。他退休工资不高,平时的生活也过得十分简朴。但在退休后居住老家的二十多年间,光为周边的困难户、五保户、亲朋好友帮扶济贪和村组修桥修路等慷概捐资万元之多,三阳镇西南面有条蜿蜒直到镇上的三阳河,祖祖辈辈清家坪村1500余人和石牛山村几个村民小组人员赶集就医孩子上学都是在枯水期踩在露出水面的石头过河,洪水期只好绕道行。2003年,也是他寿辰74岁那年,他和老伴本着“修桥补路,行善积德”中华文明传统和家风家教的传承精神,一起向村里、家人及周围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准备在居住的本组与对河的土黄坪村修建一座跨河小型桥,可以说,这个建议在当时来说是谁都不敢想象的一件事,可后来他的建议却很快得到了村委会、周围部分村民和乡亲、特别是家人的积极支持。据我们实地了解,从修桥立意起到后来的设计、预算、捐款直至竣工,只用了不到四个月时间,募捐资金7万多元,硬是修建了一座横跨河道长约30米,宽2.7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式,可承载重达30吨的客货、行人两用桥。修桥期间,老两口无论严霜和寒风,都站在桥头督导施工进度和质量。为感谢张天明夫妇俩的恩德,当地村民强列要求将此桥起名为《功德桥》,由青家坪村村委会专门在桥头立了《功德碑》和《捐资榜》,张天民的名字都名列碑铭榜首。县里还将其捐资修桥一事刊入在县交通功德碑上,一名记者闻讯后专门采访他,将其事迹在《常德日报》作了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