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有条小巷[url=]B[/url]叫玛瑙巷,别看它现在落莫又寂寥。它渊薮的历史文化花非花,雾非雾,时隐时现,若即若离。只要你从雾里看花,就能将它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你会似梦非梦,似醉非醉,朦朦胧胧地感觉出它的文化经典是多么的厚重。 雾里看花,它原属儒林坊 若说常德古代的街巷,明代以前的文史上无考。最早见到的记载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常德府志》。它说常德的府城划为十四坊:珠履坊、庆丰坊、宣化坊、绣衣坊、振肃坊、激扬坊、楚西名郡坊、承流坊、泮宫坊、儒林坊、迎恩坊、元戎坊、都帅坊和壮国坊。查阅好几部方志,俱有“儒林坊,武陵县学 (即县文庙、县儒学) 东”、“武陵县儒学,县西北隅。宋绍熙二年(1191)知县林梦英创建”和“明洪武元年(1368)知县张子源重建”等记载,从这些记载和市民的传说中可以确认,古代武陵县的县学位置就在如今泮池街的最北端。由此从雾里看花,位于泮池街北端东侧的玛瑙巷,显然属于儒林坊。 儒林坊与武陵县学近在咫尺,当时许多出类拔萃的文人雅士和为他们服务的商铺店号都聚居在这里。那时候,从这里“入泮”的秀才人数众多,荣登科甲的文、武贡生、举人、进士和探花数不胜数,当过知县、知府甚至巡抚告老返乡者不乏其人。由此可见,这里的文风之盛蔚为大观,因而故名儒林坊。 玛瑙巷曽经是明代荣王府内殿与外殿之间的分界线。明王朝弘治四年(1491),宪宗皇帝封第十二子朱祐枢为荣定王,赐地“常德府之西北一里”建王府。它按照《明太祖实录》和《明会典》规制对藩王府的建筑、数量、功能以及门楼、水井、围墙等一一建造和命名。照例是坐北朝南,“凡为宫殿室屋八百间有奇”。王府内,中为王宫,左为宗庙,前为“社稷山川风云雷雨等坛并列如制”。“外设承运门,有承运殿、存心殿、圆殿。”又设东南西北四门:“东曰体仁、西日遵义、南日端礼、北曰广智。”并建有典仪、典宝、典膳、典服、奉祀等局所。从《明史》、明嘉靖《常德府志》等史志的记载中可知,常德荣王府的格局基本符合明弘治年间建造藩王府的规制,只有个别地方进行了调整。 雾里看花,荣王府是个典型的城中城,宫殿覆以青色琉璃瓦,大门饰以丹漆金涂铜钉,王府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金碧辉煌,俨然是个北京紫禁城的缩影。按照《明会典》的规定,它东西宽一百五十丈二寸二分,南北长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占地面积达500亩。涵盖现在的常德市一中、市财政局、泮池花园和原市公安局地块。如今的玛瑙巷应当在当年荣王府体仁门、遵义门的东西轴线上。它是藩王府内、外两个殿区的分界线。它的周围是崇义楼、世子府、宗庙、书房、典膳所和马房。明嘉靖《常德府志》上有记载:“崇义楼,体仁门北。嘉靖五年(1526) 建,赐今额。”“世子府,体仁门内。荣王殿下之长子,正德十一年封。”因此不可能在这里建筑王府储藏珠宝的仓库。 雾里看花,清代叫做马路巷 明崇祯十六年(1643),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入常德,荣王府被付之一炬。末代荣王朱慈炤奉母妃姚氏逃往辰溪不知所终,“荣王宗室殆尽”。荣王府从朱佑枢就藩到张献忠焚毁,存在了135年。 雾里看花,如今在常德市一中校园内遗有当年荣王府内两棵白果树、葵花井和数方石墩。还有清代孙启鹏所作《吊旧梳妆楼诗序》:“青阳阁,相传废藩内宫梳妆处。”的诗序流传于世 (按: 此处应是承奉司,内使歇房所在地) 。另有荣王府留存的一道痕迹却鲜为人知,它就是原名马路巷,后来改称的玛瑙巷。 究其原委,早在清同治《武陵县志》的《常德府城图》上,玛瑙巷已标名“马路巷”。这是因为荣王府内饲养骡马的马房就设在此巷口西段的南侧。到了清代,几近荒芜的原荣王府内殿区(市一中、市财改局),设立了火药局和右营箭道的兵营。“嘉庆六年,额设操马五百二十一匹,坐马一百另八匹。”中的许多战马就喂养在昔日王府的马厩里。所以这条小巷成为军马经常路过的巷道,故名马路巷。 但是曾经居住在玛瑙巷、泮池街一带的老人另有解说。他们说,清朝时期,武陵县学附近的灵官庙和神武寺香火十分旺盛,有求必应。二座寺庙的神祇最能驱妖压魔,助人升官,保佑你仕途通达。致使众多的信众从四面八方骑着骡马经过这条巷子前往灵官庙、神武寺去顶礼膜拜。他们把骡马拴在西巷口原王府马房的树干上,再毕恭毕敬地徒步进香。这条小巷因而叫做马路巷。 雾里看花,巷子的百年崢嵘 马路巷改称玛瑙巷应该在晩清时的光绪年间。那时候,这一带文运昌盛。酷爱翡翠玛瑙,死要面子的读书人自然而然地将马路巷脫口改称玛瑙巷。 雾里看花,光绪二十八年(1902) ,常德知府朱其懿,维新人士熊希龄等人创办西路师范讲习所,次年在玛瑙巷西段的前巡抏翟诰私宅创办了“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 学校的校名虽几经变更,到了1953年,定名为常德市第一中学。 这所学校的办学历史悠久,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种人才,其中不少是杰出的爱国者、革命家、学者和专家。如宋教仁、蒋翊武、覃振、林伯渠、粟裕、滕代远、廖汉生、李烛尘、辛树帜、翦伯赞等等。 最初的西路师范学堂,学生中流传有许多宣传维新思想的书刋激发了学生们的正能量。有位唐承随在巷内创办了一家进步书店“启智书局”,林伯渠经常在这家书店阅读学习。他对玛瑙巷的变化有感于衷牠写道:“此是何处?父老传言,云是昔日王府。断井还浸婢妾泪,遗础犹呻龙凤宇。金屋高悬午夜灯,照得轻歌曼舞。为问当年王后宫,今日该由谁作主?凤凰莅止鸣高岗,麒麟云集结新侣……” 大革命时期,玛瑙巷内开设了一家文福堂刻字店。在这所学堂读书的滕代远、滕代顺、滕代胜等人与店主张自成都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刻字店成为地下党组织的联络点。 由此可知,从清末、民国至新中国的百年崢嵘中,玛瑙巷成为湘西北地区的革命策源地,诞生了第一个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团体,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和共产党组织。这里的学子们纷纷从学校、玛瑙巷走出去,踏上伟大的革命和建设征途,他们为国家和人民作用了卓越贡献。 雾里看花才真切 改革开放后,玛瑙巷经过旧城区的改造改变了原来的模样。如今显得落莫又寂寥。只有回溯它的沧桑历史去探究,从雾里去看花,才能将它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宋代赵蕃有首《早到超果寺》诗曰:“雾里看花喜未昏,竹园啼鸟爱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