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589|回复: 28

盛德不泯诗墙情 ——读杨杰、叶志芬选编《中国诗墙诗词选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4 11: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xhpic001-M05-26-54-wKhTglQJHF0EAAAAAAAAAAAAAAA859.JPG

    按:2014年,已经八十七岁高龄的的杨杰、叶志芬老人选编了一本《<中国常德诗墙诗词选读>》,嘱托我这个晚辈为新书写序言,新民十分惶恐,不敢推辞。认真拜读全书后,我以无比敬重之心,深情写了一篇读后感《盛德不泯诗墙情》,遂于9月5日在新华网发表,被版主推荐至新华博客首页,受到网友热评。9月13日,该文又在《常德日报》上全文发表。现将这篇代序言发表在正扬社区,旨在同会员、网友们共勉:学习杨老夫妇精神,为弘扬常德文化发挥余热。
微信图片_20250315092400.jpg
盛德不泯诗墙情 (代序)
张新民
         现已八十七岁高龄的杨杰和夫人叶志芬两位老人共同选编的《中国常德诗墙诗词选读》即将付梓,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事。
    这部《诗词选读》,是专门为中国常德诗墙编写的,虽然不到300页,但却是那样的厚重。如果说常德诗墙是半部文学史,那么杨老的这本书就是一部浓缩的诗墙图了!
    常德市地处西洞庭湖区,泱泱沅水穿城而过,是湖南省唯一整个城区全靠堤垸保护的中等城市。古老的沅水流域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元素丰富着中华文明。长期以来,“基本市情是水情,最大的忧患是水患”已成为常德人的共识。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常德市委、政府决定建成防洪标准50年一遇达100年一遇的江北城区防洪工程,常德诗墙的创意和建设也就伴随而生了。
    1991年春天,常德市委、市政府采纳政协委员伍顺生的提案建议,决定以防洪墙为载体修建诗书画刻艺术墙。时年六十四岁、离休多年的常德地委宣传部老部长、武陵诗社社长杨杰同志欣然受命,慷慨出征。他带领一个以离退休老将为主的团队,殚精竭虑,历经十年,终于建成了宏大的文化工程——中国常德诗墙。通过诗、书、画、刻艺术,分《百代沧桑》《名贤题咏》《武陵佳致》《兰芷风华》《华夏新声》《五洲撷英》六大篇章,将常德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风光景点、名胜古迹等展现于一墙。其恢弘的气势、丰厚的内涵、上乘的作品、名家的书法、精美的雕刻,引来游人如织、好评如潮。平日表情严肃的朱镕基总理在诗墙前开怀大笑了,他称赞“常德诗墙是一大创造”“像西安碑林一样,有很高的价值”;当代诗、书、画界赞誉诗墙为“三绝诗书画,一墙天地人”、“亘古展开的艺术长卷”、“名邦首创”、“中华一绝”;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称它为“诗国长城”、“半部文学史”!2000年9月5日,上海基尼斯总部正式对其命名“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从此常德诗墙被载入世界文化工程的史册。
    2001年,杨杰同志不辱使命,功成身退。郑重托付给新人管理的常德诗墙全长6华里,镌刻上墙的诗词歌谣共1270首,从先秦到当代,从常德连五洲,穿越时空,蔚为壮观。这是从浩如烟海的16万首诗词中选出8000余首,经专家审定,最后确定上墙的。又一个十年过去,老人诗心依然。他看到参观诗墙的游客,流连忘返,愉悦欣赏,有的抄抄写写、吟诗学字,或默记拍照,以不同方式留记心中、留作纪念。倍感欣慰之际,忽然感到诗墙长达数公里、丛书多达十余册,观众难以全看全读,最好在诗墙丛书的基础上选辑一本较薄的书公开发行,便于更多的人携带阅读。正是这个念想催生了这本《选读》。书中所选诗词130多首,全部来自常德诗墙,诗墙丛书都有详述。这本选读,是诗墙作品的浓缩,是诗墙丛书的提炼。一书在手,如无声导引,可以观摩整个诗墙,可以浏览全部丛书。可以作为干部的修养读本、学生的课外读物,这对于发挥常德诗墙作用,熏陶人们爱我中华、知我常德、传承文明、弘扬道德、资政修身都是很有意义的。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创作如此,阅读也是这样。虽是选编,也须煞费苦心。这部《诗词选读》,选自上墙的作品,却打破诗墙原有编序,更加贴近时代特点、回应社会需求,所选诗词按照内容分归八个栏目,即:品德情操、卫国为民、清廉德政、慈孝友善、勤学科教、环境生态、友谊和平、情感爱心。古今中外的作品有机融合在每个栏目里,其中与常德有关的占百分之七十,每篇作品出自诗墙哪个篇章也一目了然,使得丛书与诗墙、选读与丛书相得益彰。
    《选编》中的古歌谣《击壤歌》相传产生于尧舜时代,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歌谣,将这首不知作者的歌谣作为首篇很有意义。“乐于勤耕劳作,安于平常衣食,不慕权力,辞让王位,这是极其高尚的品德,值得发扬光大”。这样的简析精炼通俗,洗涤心灵,表达了编者的人生追求,高尚情操。又如选编的蔡长松绝句《回常德》,仅朴实无华的二十八个字,杨老则一句一句解读,写了近1500个字的简析。他欣赏曾长期在常德工作,后被中央调任海南省委领导岗位的蔡长松“多谢乡亲常问我,天涯游子更思家”的诗句,更赞赏作者的官德、人品和人走后的政声。“在常德,喜爱蔡长松的老同志何止一位、几位?那些贪官腐败分子,又有哪个“乡亲”常问呢?只会是常骂、常恨”。“这首《回常德》是一首清廉德政的好诗,不是笔墨写的,而是多年费心费力的积累,难得!难得”!诸如此类的作品简析,或长或短,或急或缓,或激越或深沉,或赞赏或抨击,展现了杨老爱国爱家、崇德尚贤、亲民爱民的情怀。在这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赏析诗词作品恰到好处地得到诠释和宣扬。
    这部《诗词选读》,是一首生命之歌、奋进之歌、奉献之歌。早在诗墙初创之时,杨杰同志就身体衰弱,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据他的老战友盛和钧同志介绍,十年间,经杨老选录、校阅、评点的诗词、撰写、修改的文章不下千万字,他与市内外有关人士的往来书函达两百多件。十年间,他曾三次病重住院,有两次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他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病魔,病情稍有好转,又重上战场。他家的客厅常是开会的地方,凉台就是写作的场所,住院期间也在病榻前召集人研究诗墙事宜。杨老本人的诗词书法都很有造诣,但他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作品决不上墙,高风亮节令人感佩乃至汗颜。杨老对我说,实现中国梦我肯定看不到了,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继续做点有益的事情。他的老伴、同样是诗墙建设功臣的叶志芬阿姨,如今也年过八旬,又一次和杨老合作,共同完成了这本书的编写。
    我登门拜望杨老时,发现老人站立不起,只能坐在躺椅上看书,被人扶到摆在客厅一角的书桌旁写字。由于视力严重受损,看书写字要靠放大镜,有时一天只能写上三百字左右。老人头戴遮光帽,手持放大镜,一丝不苟地伏案写作的状态,真是令人为之震撼,为之动容。此时此刻,我不禁又想起了当年诗墙建设办公室那逼仄的空间、那一把把磨破的藤椅,想起了沅水大桥桥孔下围起来的只能挡雨不遮风的雕刻工棚,想起了11位老同志历时七年“嘴皮磨破脚生疤”,拜访书法名家求字求画的身影,想起了诗墙镌刻组组长陈锡纯同志在弥留之际让亲人推着他最后看一眼诗墙的情景,想起了诗墙诗词组组长刘先同志病逝前写下万多字的建言,想起了那“创新开拓、严谨求精、艰苦奉献、民主协作”十六个字的“诗墙精神”。今天,两位耄耋老人呕心沥血,选编这本《诗词选读》,何尝不是诗墙精神的再一次彰显,何尝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的弘扬和践行呢?
    每每见到杨老、叶姨还有其他一些“挽着夕阳献金辉”的老人,我总会感受到一种不老的风采,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谁说“天干无露水,老来无人情”?在我看来,杨杰、叶志芬这对文化伴侣盛德不泯的诗墙情怀,彰显的却是世间无比深厚、无比珍贵的大情大爱啊!

   

xhpic001-M04-26-94-wKhTg1QJG4cEAAAAAAAAAAAAAAA882.JPG
杨老说,我行走不便,但手胳膊还有劲,正好写点东西

      xhpic001-M04-26-95-wKhTg1QJHDIEAAAAAAAAAAAAAAA462.JPG
杨杰老人回首往事感慨万千

xhpic001-M09-26-97-wKhTg1QJHL0EAAAAAAAAAAAAAAA883.JPG

老人把书桌摆在客厅一角拿着放大镜编写

xhpic001-M04-26-56-wKhTglQJHOYEAAAAAAAAAAAAAAA170.JPG

杨杰主持编写的部分诗墙丛书

xhpic001-M06-26-98-wKhTg1QJHQsEAAAAAAAAAAAAAAA055.JPG

杨杰、叶志芬为中华诗词学会选注的《大众诗词选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4 12: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既是《中国诗墙诗词选读》的精彩序言,又是中国常德诗墙的壮丽赞歌,也是“挽着夕阳献金辉”的激情华章,还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诗词诠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4 12: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骥伏枥夕阳正红,以杨老夫妇为楷模,为弘扬常德文化发挥余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4 14: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吉祥 于 2014-9-14 14:36 编辑

         我们要以杨老夫妇为谐模,努力传播常德文化,弘扬常德精神,为''新常德.新创业''发挥余热!
      附本人随作一首,以示对诗墙的爱!
                                          常德诗墙
                        德美景数诗墙,  山有德天下扬,
                         篇瑰丽令人赏,   上百花分外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4 22: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老说,我行走不便,但手胳膊还有劲,正好些点东西”这里应该是“写点东西”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5 09: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大作,深感杨老夫妇为常德当代文化建设贡献是巨大的,令人敬佩。
另外,第二张图片下面的说明"正好些点东西"似乎应为"正好写点东西",请核对,如有笔误,更正为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5 11: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河布衣 于 2015-2-10 18:56 编辑

大忠大义大贡献,
好书好墙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5 20: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晓得杨杰好像当过地委宣传部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9 06: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问好网友,庆祝国庆,欢度重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30 10: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老盛德不泯,高风亮节,堪称楷模!张主席的序言写得好,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4-4 09:08 , Processed in 0.04443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