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说到底就是由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这种转变的中心问题就是经济效益问题。怎样提高经济效益?十四届五中全会曾向我们阐述了四个主要途径: 一是,向结构优化要效益。任何事物都是有结构的。生产力结构是指生产力诸因素在质态上的结合方式。合理的生产力结构可以表现为最佳的经济效益,这已经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客观实践所证实;不合理的生产力结构则表现出低下的经济效益,这已经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训所证实。调整和改造生产力结构的基本原则是:发挥优势;接受科技;协调前进;稳定发展。 二是,向规模经济要效益。规模经济是生产力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是生产力经济学的四大支柱之一。适度的生产力规模是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是产生最佳经济效益的源泉。我这里不说广西的甘蔗;云南的烟叶;宁乡的猪;桃江的竹;石门的柑桔;汉寿的甲鱼,我们只讲太平的鸡,就足以说明这个观点。适度的生产力规模有两种类型,有机结合型,如宝钢;机械相加型,如温洲扣子市场。我们临澧有很多典型,我们很有必要再创造一个适度规模的典型,为进一步扩大知名度,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向科学技术要效益。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走势,就是国际竞争激烈,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技术的竞争,一场抢占经济、技术制高点的角逐正在全球展开。新增长理论把科技、资本、劳动力三个要素相提并论;“生产力经济学”对生产力的三大要素进行了新的概括,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为实体性因素,管理为运筹因素,科学技术为加强性因素,这种概括是科学技术地位和作用的正确反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和正在为我们的现代化实践所证实。 四是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管理出财富,管理出效益,这是我们的古人都非常精通的一个道理。古人说,吃不穷,用不穷,安排不好一世穷,这里实质上讲的是一个管理问题。我认为一个经理、厂长要有两手功夫:外功,善于交际;内功,善于管理。近些年来,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我们的同志注重了炼外功,忽视炼内功,不能不承认管理是我们的“弱项”。科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特别重要的是要“重提”成本效益观念问题。经济行为是如此;行政行为也是如此。一事当前,必须算一笔成本账,要成为我们的规矩。{市场改革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