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龙抬头
在中国民间,农历二月初二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正是苍龙登天之日。 农历二月二,是中国传统节日,也叫龙抬头,又称青龙节、春龙节或者春耕节、农事节等, “龙抬头”预示是春暖花开,阳气生发,雨水始落,春耕开始,蛰虫出现,万物复苏。此时,阳气上升,大地回春,农耕在即,一切都是崭新光景的开始。 “龙抬头”源于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人们将这天作为一个好日子。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自古以来,人们在“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与古代天文对星辰运行的认识。 人们将周天黄道确定为28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又按照东南西北区分为四宫,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4种神兽。每宫又有7宿,二月二,是东方青龙,龙抬头。 到了农历二月份,东方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地平线露头,其中,角宿代表龙角,首先出现,就像是龙抬头,正是春天来临,雨水开始出现,所以,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人们把“二月二”龙抬头,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各地有不同的传统习俗。 二月二,来舞龙 龙抬头时,在民间,人们有祭祀龙神的风俗,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而且,在民间,还有多种多样的民俗活动,祈福纳吉。比较突出的是舞龙,龙抬头,来舞龙,家家户户庆春龙。这时候,人们提前合伙扎制成一条舞龙。到了二月二日这天,大伙儿来到街上,一起舞龙庆祝,老老少少,大大小小,高高兴兴,快快乐乐。 二月二,来舞龙,人们是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的荫护下,雨水充沛,五谷丰登,大获丰收。 二月二,吃龙食 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各种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这天人们吃的食物,也与“龙”相关。比如,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吃面条不叫“面条”,称作“龙须面”;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水饺,叫做“龙耳”或者“龙角”等等。还有很多与龙相关的美食,如米饭称作“龙子”;吃春饼,把它们烙成龙鳞状,称作“龙鳞饼”;吃葱饼,人们把它叫做“撕龙皮”。 二月二,引龙回 引龙回,也是传统习俗,最有特点的是撒灰引龙法。 在龙抬头节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接引到家里来,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并绕水缸一圈,这叫引龙回。 也有的风俗,人们先从家门口以草木灰撒一条龙到河边,再用谷糠撒一条龙引到家,意为送走懒龙、引来钱龙,保佑风调雨顺,人财两旺。 二月二,剃龙头 在民间,有“剃头死舅舅”的传说,在正月里一般不剃头,人们更注重的是民俗在文化方面的传承。到了二月二,龙抬头,剃龙头的非常多,理发店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大家都为讨个好彩头。 在二月二,如果是儿童理发,叫剃“喜头”,长大后出人头地,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如果是大人理发,是辞旧迎新,期望带来好运,富贵发财,万事如意。
二月二,戴龙尾 二月二,不仅有剃龙头,还有戴龙尾等。 到了二月二的早上,小孩子们戴着龙尾,满街穿梭,追逐嬉戏,热闹非凡。龙尾在风的吹拂下,如长长的辫子一样,随会摆动,非常漂亮。随着时代的变迁,那古朴的风俗,仍然深深地留在了人的脑海里。戴龙尾,也就是龙的尾巴,给小孩戴,象征吉祥如意,健康活力,聪明伶俐。
二月二,放龙灯 黄河三角洲地区,“二月二”龙抬头时,讲究比较多,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那就是放龙灯。 基本做法:当地老百姓用芦苇或秫秸去扎成小船。同时,用把萝卜切成一段段,再挖出中间的萝卜,刻出小油灯,加上油,插上灯芯,放到船上,或者插上蜡烛,点燃后,放到船上。再把龙船放到河里或水里,为龙照路。 二月二,有讲究。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能行云布雨,受到人们祭拜。这一天,有许多禁忌,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 一是在民间,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要抬头观天,怕使用针伤到龙眼,招灾惹祸; 二是也不要担水。据说,这天晚上龙要出来活动,要求人们不要到到河边或井边打水,防止打扰龙的行动; 三是忌盖房打夯。如果人们打砸地基,容易伤到“龙头”,要注意避让;还有的地方不要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四是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认为这样容易伤到龙,怕伤到龙头,砸断了龙腰、龙尾,不吉利。 五千多年的变迁,龙的形象逐渐被丰富完善,龙图腾更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与象征,它介乎具象与抽象之间,坚持不懈地传达着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