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533|回复: 19

《想宝的故事——我的回忆录》第二章学生时代第10节之7穿四季服、之8吃上层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1 18: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文工 于 2016-3-21 18:17 编辑

7、穿四季服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哥三年,姐三年,轮到老三又三年。”这是流传在农村贫困家庭的口头禅,意为一件衣服从新到旧,在兄弟姐妹之间从大到小,传递数人,穿戴很多年,一直穿到破烂不堪时不能再穿为止。
在我的记忆中,16岁以前,我没有穿过新棉衣。
我在家中排行老三,我穿的棉衣是哥哥穿过几年不能再穿了便传给姐姐穿,姐姐穿过几年不能再穿了然后再传到我身上,我穿了几年不能再穿了,最后拆下来做了我们下一代的尿布。
当然,我16岁以前还是穿过一件新的单衣,那是一件家织布做成的带布纽扣的上衣。家织布就是通常说的土布。土布衣服一般是农家自种棉花、自纺纱、自织布,然后自采颜料染色,自家手工缝制。也有的农家拿自己种的棉花请人纺纱、织布、染色做衣服的。我的那件衣服的布料是父母从我姑父手里买来的。
姑父曾经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在逃跑回家途中,因爬山涉水,风餐露宿而染上了风湿、哮喘病,因而不能下田从事重体力劳动。他家有台手工操作的旧式织布机,为了维持生计,他发扬光大祖传的织布技术,从事纺纱织布工作,成了肩背布袋,走村串户,自产自销,贩卖家织布的小商小贩。当他走村串户辗转到我们村时,常常把一时卖不完的布料寄存在我家,要母亲帮他代卖。其时,我家缺衣少穿,正需布料,但苦于手里无钱。
一次姑父到我家来,看见我们兄弟姐妹一身褴褛,就劝父母为我们买点布料,添件新衣。那时候我穿的衣服,其破洞有拳头大,为了不露出太多的皮肤,我把破洞边缘露出的细纱上下左右打成疙瘩连接起来。穿着这样的衣服常常遭到别人的白眼。
有一次我去桥头中心小学找哥哥,他正在那里开会,他的同事看见我穿着打了疙瘩的衣服,露出了异常的眼光。我发现哥哥见此状况,浑身不自在,觉得给他丢了面子,他急忙把我拉到一边问我:“你来做甚么?”后来父母亲不知想了好多办法,才从姑父那里买下了一件衣服的土布料,为我做了件单身上衣。这是我长到13岁时,来到人间穿的第一件新衣。
这件衣服是“多功能”服装。夏天,我把它当衬衣;冬天,我把它当内衣;春秋季节则是我的春秋衫,一年四季几乎不离身,我把它叫做“四季服”。
穿着这件衣,我度过了春夏秋冬,淋过春雨,避过酷暑,迎来金秋,送走严寒。
穿着这件衣,我上山钻过刺蓬砍过柴,跑过山岗放过牛,下过溪河捉过鱼,踏遍田野种过地。
穿着这件衣,我读完了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迈进了中学的校门。
穿着这件衣,我遇到过冷眼,得到过同情,有时令我沉默,有时激我奋进。遇到冷眼时,我以冷眼对冷眼,“横眉冷对千夫指”,我相信富人不可能生下来就富,也不可能永远富;穷人不可能天生就穷,也不可能穷一辈子,通过奋斗,终有摆脱贫穷,走出困境的翻身之日。
这件衣服虽然现在已不复存在,但它凝聚的姐弟之情却永远也挥之不去。想起这件衣服便想起了我那命运坎坷而值得敬重的姐姐。
姐姐长我3岁,在我们兄弟姐妹中,唯有她没有跨过学校门。这不是姐姐不想读书,而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那时我和哥哥上学之后,只有父亲一个主要劳动力,全家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家里实在没有钱供姐姐读书。
姐姐从小就帮母亲做家务,还要上山砍柴、放牛,扯猪草。年岁稍大一点,就随父亲一起下地干农活,承担了一个男劳动力的重担,因而错过了上学的机会。姐姐跟我们兄弟姐妹在一起回忆她小时候劳动的情景时,眼里噙满了泪花。她说,有一次她挑牛栏粪去田里施肥,返回途中在水坝边洗畚箕时,畚箕被水冲走了,她去追赶被流水冲走的畚箕时掉进了水里,险些被淹死在水坝里,幸亏她当时急中生智,用扁担撑着坝底并抓住岸边的植物才从水中爬上岸来,幸免遇难。
父亲在世时经常向我们兄弟姐妹念叨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兄弟姐妹,我最对不起的是林枝。”其实,父亲的内疚也是我们上过学的5兄妹的内疚,我们5兄妹能够享受中等教育,除了父母亲的辛勤付出之外,还有姐姐的奉献,可以说,我们得到的文化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以牺牲姐姐的上学权利为代价的。在我们读书的日子里,姐姐默默地承担着家庭生活的重负,默默地分担着父母亲的忧愁,默默地为兄弟姊妹的学习创造条件。
在兄弟姐妹中,我最敬重的是姐姐,令我最受感动的也是姐姐。就说我那件一年四季穿到头的衣服吧,上面不知倾注了姐姐多少心血。衣服脏了,她帮我浆洗;破了,她帮我缝补。由于没有换洗的单衣,所以每次都是晚上洗,白天穿。夏天还好说,衣服脱下洗了,光着膀子不要紧,把洗过的衣服放在通风处,一个晚上就晾干了,第二天就有穿的。可冬天就不行了,衣服脱下洗了,只好穿着那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破棉衣。
光着膀子穿空身棉衣,味道不好受,寒风直往脖子里钻,既使坐在火坑边,也总觉得从脊背到全身一股透身凉。这时候,我和姐姐四只手把洗过的衣服铺开,放在火坑边,一边烤火取暖,一边烘烤衣服。如果家里晚上来了客人,火坑边坐不下,姐姐就叫我先睡觉,她一个人帮我烘烤衣服。
进入初中后,每周星期六下午回家,到了晚上,仍然是姐姐为我补衣、洗衣、浆衣、烤衣。这件衣服伴随我度过了四个春秋,经过姐姐的双手缝补了一次又一次,浆洗了一回又一回,烘烤过一遍又一遍,待到初中毕业时,已经破得不能再补了,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姐姐对我的关爱,对家庭的奉献,[url=]激励和鼓舞我读完了初中[/url]。当我离开父母,离开姐姐,离开家乡赴省城读中专的时候,姐姐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成家后,日子过得相当清贫而艰难。姐姐结婚时,婆家只分给她和姐夫十来平方米的百年老房子,因年久失修,后来倒塌了,现在买了两间小学校弃之不用的教室居住。姐姐生育了5个儿女,读书最多的也没有读完初中。在她有了第四个孩子的时候,我曾三番五次劝她不要再生了,否则,一辈子也难得翻身。
我的劝说终于未能奏效,待我五年后回家探亲时,她的第五个孩子已经两岁多了。看来,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和世俗偏见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实在不易。
2002年春节,我偕妻子儿女一同回老家探亲,最想见到的是姐姐,可是,他们全家都在南方打工,连春节也没有回来过。年过半百的姐姐,老来不仅没有享到儿女之福,还背井离乡在外谋生,为弟我不禁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8、吃上层饭
有句俗话叫做“姓得好不如住得好”。说的是人们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或居住地的地理位置及地域状况的不同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直接带来不同的影响。
此话不假。我在三中读书三年,其中寄读一年,寄宿两年,在学校寄宿的日子里,人有三六九等之分,吃的同一锅饭也有上中下三层之别。我的家乡是个山旮旯,水田少而旱地多,生产出来的粮食当然是稻谷少旱粮多,旱粮有红薯、包谷、高粱、麦子、粟米等,其中红薯为主。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从小就是吃这些旱粮长大的。
读初中时是自带口粮,我所带的粮食主要是红薯丝(由鲜红薯刨成丝条状晒干而成)。当时对寄宿生的交粮、供粮方法是,先由学生将自家的粮食交售到学校附近的粮店,再由粮店转卖给学校。因学校没有仓库保管,所以由粮店代购代销。
粮店的供粮原则是,交售什么粮食就供应什么粮食。而学校的用餐原则是,学生交售什么粮就吃什么饭。这样,学校学生食堂一餐饭就有三个样:交售稻谷(大米)的吃大米饭;交售红薯丝的就吃红薯丝饭;既交售稻谷(大米)又交售红薯丝的则吃大米与红薯丝相拌的混合饭。
学生食堂的炊事员煮饭很有“技巧”,他们在同一口锅里可以同时煮出三种饭来,即把大米和红薯丝放入同一口锅内并加入水,大米体积重,自然沉入水底;红薯丝体积轻,自然浮于水面。饭煮熟后,把上层的红薯丝舀出一部分给那些交售红薯丝的学生吃;把留下的一部分红薯丝与下面的大米饭拌合一下,舀出来给那些既交售稻谷(大米)又交售了红薯丝的学生吃;底层剩下的大米饭就给那些交售稻谷或大米的学生吃。
同学们把一锅三样的饭叫做“三层楼的饭”。有的同学戏谑地说,上等人吃下层饭,下等人吃上层饭,一上一下就扯平了。我家里交售的稻谷少而红薯丝多,所以大部分时间吃的是上层饭——纯红薯丝饭。这种红薯丝特别难吃,因为经过粮店仓库周转后,我们吃的再也不是家里原来交售给粮店的原粮了,有时一碗红薯丝里面混合好多粒老鼠屎。吃不下饭就饿得慌。为了减少饥饿,我常常从家里带来红薯干(鲜红薯蒸熟后切成片晒干或烘干而成)放在口袋里,饿了就随时啃几片充饥。
在吃“上层饭”的日子里,我曾得到了许多好心同学的接济。唐显亲同学就是其中令我永远难忘的一位。他家住尧家坪村,离我家只有三、四华里,是我的同乡也是我的初中同班同学。他父亲是一位有工资收入的教师,家境比我家要宽裕一些,他常常从家里带一些麦子粑粑、大米粑粑之类的食品到学校来,送给我一部分享用。这对于当时饥饿难当的我来说,显然是雪中送炭、寒冬送裘。我们经常在学校后面的马路边、山坡上,复习功课,畅谈理想。
临近毕业时,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美丽的梦想,那就是考出好成绩,走出大山,跳出龙(农)门,离开石山弄,创造新生活。初中毕业后,他子承父业,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把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传给了山区的孩子们。
在吃“上层饭”的日子里,偶尔吃上一餐白米饭,那真是高兴得不得了,觉得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有一次一位叫彭外保的同学,他从家里背了几升大米来到学校,慷慨解囊,拿了一部分出来,邀我们几位穷学生凑在一起,借别人的鼎锅煮了一锅白米饭,大家蹲在地上围成一圈,你争我抢,狼吞虎咽,就着裹满辣椒沫的油炸豆腐下饭,一下子一鼎锅饭便一扫而光。由于受到辣椒的刺激,人人满头大汗,但仍然欢声笑语,哈哈喧天,好不惬意。
同学们拍拍自己胀鼓鼓的肚皮,打着饱嗝齐声夸奖外保:“好样的,够朋友!”
其实这位慷慨大方讲义气的彭外保同学却是打肿脸充胖子。因为他家就住在离我们杨柳塘村四、五里路远的城墙坪村,自然条件比我们村更差,山多田少水源缺,是石山弄里典型的“干鱼脑壳”村,他家的粮食自然是旱粮多而稻谷少。在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年月他能拿出白飘飘的大米来招待同学,那真是够哥们义气了。
每当想起吃“三层楼的饭”的时候,我就给我的儿女们说,每个人生下来都有一只吃饭的碗,至于你在碗里面装什么饭,盛什么菜,就靠你自己的本事了。有的人碗里面可能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样样俱全,要有尽有;有的人碗里面可能只有稀粥或白开水;还有的人碗里面也可能空空如也。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去创造。儿女们也许听懂了我的意思,他们大学毕业之后,走上了自谋职业之路,能够自食之力,成家立业。
地域之间自然条件的差异可以导致人与人之间生活水平的差异,自古以来莫不如此。面临不良的自然条件或恶劣的客观环境,出路有三条:要么主动适应客观环境;要么力争改造客观环境;要么脱离恶劣的客观环境,寻找有利的客观环境。三者必选其一,才能求得人生的快乐与平衡。对于没有权势没有背景的山里娃来说,最好的出路是后者。
父亲要我选择后者,求学求技,走出山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18: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19: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好回忆录,传承好家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19: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1 22: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层饭,长见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8: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涵 发表于 2016-3-21 18:38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谢谢涵先生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8: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祥 发表于 2016-3-21 19:30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谢谢吉祥先生浏览拙作,祝先生吉祥安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8: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毛先金 发表于 2016-3-21 22:07
三层饭,长见识。

毛会长能在百忙中关注本人的帖子,真是三生有幸。
谢谢!
我的回忆录就是先忆苦后思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8: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16-3-22 06:51
穷苦人家出来的孩子更懂得珍惜。

谢谢寒儒老师的关注,你的回忆录我拜读过,比我写得好,但却未见下文,是不是还在继续写?恭候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2 18: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工 发表于 2016-3-22 18:12
谢谢涵先生关注

不客气。写得好就顶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5 20:12 , Processed in 0.03788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