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747|回复: 11

第二章 童年、少年时代(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2 10: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8岁才读书的,那时儿童启蒙读书都比较晚。我从小就受到学校老师和家庭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对我影响很大,我从小就受到父、母良好品行的熏陶。同父亲比较而言,给我儿童、少年时代影响更大的是母亲,母亲对我要求很严格,经常教育我要好好读书,希望我长大后有出息,走出贫苦的农村。我的性格、智慧、能力和好强精神都源自母亲。父亲只读了三年私塾,母亲没有读书,他们一生无他求,只培养儿子好好读书。母亲常说,家里再穷也要让儿子读书,养儿不读书,等于养的猪。父、母重男轻女,未让我姐姐读书。
      1959年9月,我进入中河口公社大洲小学(1979年2月已撤销)初级部第13班读书,我们这个班有20多人。班主任是雷立德(后调安乡县安尤中学,已退休),教过我的老师有李海涛(后任鼎城区第六中学校长,已退休)、樊德友(已病逝)、张修元、谈扬之(均已退休)等。1962年3月,我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我系上红领巾,“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的,我们要沿着先烈的足迹前进!”这段话成了激励我成长的力量,红领巾也成了我努力学习的动力之源。我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后不久,被选为大洲小学少年先锋队中队长。同时,连续5学期均当选为班长,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雷立德老师的小提琴拉得很出色。因为我表现好,爱学习,成绩优异,雷立德老师很喜欢、信任我。1963年6月1日“六一”儿童节,这天上午,中河口公社联校在公社完全小学召开全公社少先队代表会议,大洲小学全体少先队员举着少先队队旗,步行到中河口公社完小参加了会议,我代表大洲小学在大会上讲了话。
       我们那个年代的儿童,没有象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那时男孩子都喜欢在一起打陀螺,女孩子则喜欢在一起踢毽子、跳绳。我做了一个很大的桃树木陀螺,陀螺的旋转尖处用铁钉钉上,旋转时转得快、耐磨,在禾场玩陀螺时,不断地用棉线绳(或麻绳)鞭子抽打陀螺,陀螺旋转起来“呜呜......”地响,我们几个儿童在一起用陀螺互相碰架,那情景,那风度美极了,我打的陀螺总是“常胜将军”。打陀螺既是一种娱乐,又可以锻炼身体。现在农村里的儿童已不知道打陀螺这种娱乐活动了。
       从小学读书开始,我就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孜孜不倦地看课外书藉。记得我11岁时和母亲去幺姨妈余友香家,幺姨父梁来新(当时任鸽子山大队党支部书记)送给我一套《毛泽东选集》1至4卷,那时没有什么课外读物,我经常阅读这套选集。如果能借到一本连环画、一本小说看,我便会废寝忘食地看起来。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父亲要我和他“绞烟包”(一种烧柴),我边绞边看《封神演义》,没有配合好父亲的动作,父亲将书甩进灶里,我急忙将书从灶里抢出来,差一点儿把书烧了。父亲可不知道我看的书是借的别人的,烧毁了我可赔不起呀!我从小很爱看连环画,这种图书只有巴掌大,长方形,黑白线条画和图下简单的几句故事,当时很流行,少儿都喜欢看,现在市场上早已经消失了。我也喜欢看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岳飞全传》、《说唐》、《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等。我看了这些连环画和小说后把故事情节讲给我的伙伴们听,他们很高兴,经常和我一起玩耍,我和伙伴们学会了“顽皮”,我也学会了“顽强”。我生长在内港河畔边,从小就学会了各种游泳,和伙伴们经常到内港戏水,打水仗,我游过500多米宽的内港是常有的事。
       我是很有个性的人,从小就争强好胜,年少轻狂,是个“孩子王”。记得我在读完小期间,原垸德岗大队3队以我为首和杨业福、杨业礼、向华清等人,经常和垸德岗大队4队杨中校、齐南方、江新民等人进行玩游戏“打仗”,我们双方互相摔“土块”砸对方,用小木棒当兵器互相对打......我模仿古典小说里的打仗时使用的兵器,用绳索连着“秤砣”当“流星锤”,甩起来对方谁也不敢拢身,有“万夫不当之勇”,3队从没打过败仗。但是,我们这些孩子从来没有惹祸、伤人,影响团结。现在我们聚会回忆起来,都津津乐道。
       在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是只有“一套书”(毛泽东选集1至4卷)和“八个样板戏”的时代,农村文化生活很单调,只有公社广播站给每户社员家里安装的有线广播,每天早、晚可以听到中央新闻和“八大样板戏”及《大海航行靠舵手》之类那样的歌声。我曾听大队干部在社员大会上说: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什么?共产主义就是“看电影不出门,住的楼上楼下,家里电灯电话,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由此看来,我们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实现“共产主义”了。
       那时候,大队一年放三、四场电影,演两、三场“皮影戏”,人们能看几次电影、“皮影戏”是天大的喜事了。那时候,我们盼看电影、皮影戏和望过年差不多,电影还没有来大队,消息早在个把星期前就在人们中传开了,人人都盼望着看电影。往往一个大队放电影,临近几个大队、方圆十几里的人都会高兴的互相转告,邀伴赶着去看,一路上人们象过节、走亲戚一样,满脸喜悦,扶老携幼,呼朋唤友。我不等天黑就和伙伴们背着凳子走十多里路去看一场电影,看电影的人如厚厚的围墙,坪里坡上,沟里湾里,到处是人。为了抢占最佳位置,我挤进人群,紧靠放映机......放电影开始前,放映员首先放幻灯片,主要是毛泽东主席语录,如“抓革命,促生产,”“要斗私批修”之类。电影一般是黑白片,也有个别彩色片,内容统一,银幕上只分好人和坏人,敌、我双方,而且一目了然,好人高大英俊,坏人鼠眉贼眼。观众爱憎分明:正面人物出场,欢喜激动,坏人出场,同仇敌忾。看到惊险处,动魄惊心,啧啧称奇;看到悲伤处,伤心至极,眼泪汪汪。那时电影设备很落后,35毫米的拷贝,而且大队没有通电,用发电机发电,有时突然熄火,发电人员一遍又一遍地抽动启动绳,汗流夹背,围观者干着急,好不容易才发把电发亮;有时正看在兴头上,烧片了,放映员剪掉一大截拷贝,细心接上,过不久又烧了,再接上,真扫兴。虽然场子里闹轰轰的,但没有人舍得离开。很多老电影因“文化大革命”被当作封、资、修的文化封存,只有少量的几部电影准许放映,如反映阶级斗争的电影《夺印》,反映共产党抗日的《地道战》、《地雷战》,反映毛主席文艺思想的“八大样板戏”等,有的电影“复习”几遍也感兴趣。当电影结束时,广播里军号嘹亮,凯歌高奏,观众欢呼雀跃,拂佛扬扬,人们依依散去,大人们扯着喉咙喊着自己的孩子:“狗儿──”、“牛儿──”,响彻云霄。回家的路上,放眼望去:灯火四起,马灯、手电......蜿蜒成数条火龙徐徐游动,不见首尾,好似电影里“革命暴动”的火把,将夜空映得红彤彤、亮堂堂......一路上,有的兴犹未尽,对剧情高谈阔论;有的放开嗓子,吼几句样板戏;我和伙伴们模仿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和座山雕的对话:“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
       那时候,每年端午节,我大队三队以余正德为主组织余自高、余自元、向华庭、杨柏梅及丁德才等十八人的龙船队到津市渡口镇进行划船比赛。那时内河与渡口镇的河流相连,可以直接划船到渡口镇(现在已筑坝围湖)。渡口镇是津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贸易集镇,革命先驱蒋翊武出生在这里。每逢重大节日,我大队及周边大队农民都会到渡口镇赶集(又称赶场),端午节和春节渡口镇热闹非凡。端午节多了一个龙船比赛,我大队及周边大队部分男女老少在内河船码头过河后步行约3公里到渡口镇看龙船比赛,渡口镇的河边人山人海,一般都有万人以上。比赛擂台设在渡口镇河对面的大堤上,擂台桌上摆着用红绸缎包着的一只十多斤重的猪头,谁第一个到达抢到就归谁。上午10时正,擂台负责人点响礼炮,十只龙船的击鼓人同时敲响大鼓,划船人员同时下桨,龙船飞快地向擂台冲去……我大队的领队余正德用两只手倒撑在船头上,两只脚随着击鼓的声音进行夸张表演,河边人群的呐喊声和龙船的击鼓声响成一片,第一个到达的龙船抢到猪头后,人们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接着,获胜的龙船队会划着龙船,领队一手拿着猪头,一手举着绸缎向河边的人群周游一圈,炫耀夺魁的喜悦,然后回去吃猪头肉,分享胜利的果实。比赛完后,人们有的吃着自己带来的粽子,有的去餐饮店去小吃……我和母亲也去餐饮店吃1毛钱一碗的馄饨(常德又称饺儿),叫做过中(即中餐)。那时龙船比赛是渡口镇最热闹的赶集,文化大革命后便停止了龙船比赛。
       那时候,尤其是哪家有结婚、生日之类喜事,请打“三棒鼓”、“渔鼓筒”说书是最气派、最热闹的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去,围坐在一起听说书,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说书人时而说一段笑话,时而说一段“黄段子”,人们会开心地笑起来。40多年过去了,回忆起来似如今天。现在繁华的都市里,娱乐场所有影院、歌舞厅、茶座、洗脚按摩、家庭电视......娱乐场地有沙发、空调、饮料......电影有国产进口、古装现代、武打言情......我这些年记不清看过什么电影,更不知道电影院上映过什么电影,几乎没有去过电影院,只在家里看看电视;我也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富有民间艺术的“三棒鼓”和“渔鼓筒”了。我思忖:是我忘记了电影,还是电影忘记了我?当我坐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儿时的那种心境、那种感觉。只有回想起儿时的心境、感觉,我才感到余味无穷。
       我喜欢夏天的傍晚,小时候经常站在屋后的大堤上看夕照,往西眺望:太阳慢慢往西边山顶走去,它被裹上了金黄色,夕阳的余辉洒下来,给大地披上了金黄色的衣裳。一会儿,太阳泛出微红,把旁边的云变成了红闪闪的火烧云;一会儿,那红色的太阳越来越红,最后成了一只红色的“大石榴”浮游在云海中;一会儿,从山谷涌出一层层黑色的薄纱,把太阳包住,象一团烈火,更象一种力量,它要把黑暗照明。我喊着:太阳落山了......我被夕阳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我思绪万千: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为了子孙后代,象太阳一样奉献自己!夕阳虽然落山了,但它正在去地球的另一半,为那里的人们带来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这时,在那农村没有通电、没有电风扇的年代里,人们只好背着竹凉床、椅子等,到堤岸上乘凉是最好的选择,孩子们依畏在父母身边,看着飞来飞去的荧火虫,听着大人们讲着各种各样的神话、鬼怪故事,令人百听不厌。讲到鬼怪的故事时,我们会吓得毛骨悚然......现在,农民家里都有了电风扇,有的家里安装了空调,都不到大堤上乘凉了,且大堤上杂草、杂树丛生,也不能乘凉了。
       我家屋后菜园里栽了一棵早熟桃树,到六十年代初,约有三、四米高了,每到端午节前后,桃子挂满枝头,经常有小孩去偷。我爬上树,摘下桃子装满了衣口袋,和伙伴们分着吃,那趣味美极了!我家的这棵桃树所结的桃子又大又红又甜,但从来没有去卖过桃子。这棵桃树伴我度过了美好的少年时代,到我当兵时,已有四、五米高了。1972年秋我家迁居时,这棵桃树给锯掉了。
       1963年7月15日,我从大洲小学毕业(毕业证号:胜字第1号)。由于我努力、刻苦学习,9月,我以数学(那时称算术)100分、语文92分全公社第1名的成绩考入中河口公社完全小学高第9班, 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樊爽琴(2004年病逝),他是一个和蔼可亲、负有责任心的老师,数学老师是贺协成(已病逝)。由于我表现突出,第1学期我当选为班长,第2、3学期担任校少先队副大队长,第4学期担任副班长和校少先队大队宣传委员。1964年11月,在全公社少年儿童代表大会上,我当选为中河口公社少年儿童团副团长。我2年4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1964年10月全县开展社教会主义教育运动,我家是贫农,我母亲任垸德岗大队第三生产队贫协组长。垸德岗大队“四清”工作队队长胡丕林等3人在我家居住,我经常在晚上给他们抄写有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材料,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65年6月“四清”运动结束时,胡丕林队长等人给我送了一个搪瓷口杯,写了“当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题词。胡队长曾亲自当着我的面对我母亲说,年纪太小了一点,要是有16岁,我就带小周出去参加工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2 15: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2 15: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岁月如歌!
看电影、赛龙船、打陀螺等,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农村文化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2 18: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好回忆录,传承好家风!为您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2 18: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往事如烟,记忆犹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3 15: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时候虽然苦,但现在回忆起来是有内容的,现在的孩子恐怕长大了回忆童年,除了读书就是读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4 20: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少锋老哥光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4 20: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祥 发表于 2016-3-22 18:08
写好回忆录,传承好家风!为您点赞!

谢谢光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4 20: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16-3-22 18:25
我以数学(那时称算术)100分、语文92分全公社第1名的成绩考入中河口公社完全小学——你比我迟一年读书。

向您学习!谢谢光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4 20: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付蝶 发表于 2016-3-23 15:31
那个时候虽然苦,但现在回忆起来是有内容的,现在的孩子恐怕长大了回忆童年,除了读书就是读书了。

谢谢光临!谢谢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2:00 , Processed in 0.04416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