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鳌(1902—1928),名昭军,字钧德,别号半石。1902年3月28日出生在临澧县今刻木乡一个贫苦家庭。
黄鳌12岁入县立高小念书,勤奋用功,各科成绩均在班上前三名。1920年秋,考上长沙甲等农业学校,由族人以例捐的“冬至会”钱粮资助就读。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第九分队学习。在黄埔就读期间,他学习刻苦,训练认真,为人正直,和蔼谦逊,着意磨砺革命意志,努力学习专业课程与军事知识,阅读《向导》、《中国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与王尔琢、陈赓、徐向前、郑洞国成为好朋友。入学不久,在同队共产党员李之龙、周士第的影响下加入共青团,同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4年11月,黄鳌从黄埔军校毕业,留校任政治部秘书股主任,协助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从事政治训导工作。1925年2月,黄鳌随周恩来所率黄埔教导团参加第一次东征。
1925年3月,军校政治部为造就一代革命军人,由师生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学生,组成“青年军人联合会”,黄鳌与李之龙、周逸群、蒋先云、徐向前、左权、王一飞等,成为该会的主要成员。1925年底,国民党右派成立 “孙文主义学会”,专门与“青年军人联合会”对抗。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借口整顿,下令解散 “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另组“黄埔同学会”,自任会长,会务由原“孙文主义学会”的骨干把持,排斥和打击同学中的共产党员。为打击右派的器张气焰。黄鳌在《黄埔潮》周刊上发表《黄埔同学应注意的几点》一文,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右派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丑恶面目。
1926年7月,黄鳌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政治部秘书兼第四师党代表,随军北伐。他在第二军司令部编印的《革命》刊物上,连续刊发《革命军》、《革命军与反革命军》等文章,阐述国民革命军的性质与任务,并编写《士兵识字运动课本》、 《士兵日记问答》等通俗教材,帮助士兵学习文化,提高政治觉悟。由于政治工作成效卓著,第二军后来成为政治觉悟高、纪律严明、敢打硬仗的革命队伍,并一举攻克南昌。
1927年4月,大革命失败后,黄鳌被迫离开第二军,到中共湖北省委工作。是年,党的八七会议后,黄鳌参与制定了《湖北省秋收暴动计划》,并代表省委前往鄂西巡视,出席鄂西特委在公安县郑公渡召开的扩大军事会议,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协助成立鄂西秋收暴动临时指挥部,指导和组织石首、公安等11县的农民暴动,拉开了鄂西地区农民武装起义的序幕,为创建鄂西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1927年冬,中央军委派黄鳌回湖南省任省军委书记,迅速恢复组织,积蓄力量,开展新的暴动。黄鳌扮成上海某大学教授身份,以寒假回湘教补习班名义,偕同其妻周梦素来到长沙,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会见了省军委秘书陈采夫。陈与黄不仅同乡,而且早在黄埔就有交往。双方以“妻兄”、“妹夫”相称呼,同租一套房子作为军委临时机关,秘密开展地下党组织的恢复、联络等工作,先后在长沙大西门外盐运坡、药王街源和商所、戥子桥第九号等处恢复建立了秘密联络点,秘密策划武装暴动。后来军委临时机关暴露,遭到破坏,黄鳌、陈采夫等人被捕。黄鳌沉着冷静,一口咬定自己是陈采夫的妻兄,未吐露真情。监押期间,反动当局发函到临澧县进行调查,但查无真凭实据,案子被拖延下来,黄鳌得以侥幸躲过翌年1月18日在长沙教育会坪的大屠杀。
1928年1月25日,西征军陈嘉佑部进入长沙,黄鳌趁乱组织集体越狱,秘密潜回临澧老家。黄鳌回临澧后,协同中共湘西特委和临澧党组织计除“五害”,狠狠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1928年6月,黄鳌受中央军委派遣,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长。到任后,黄鳌帮助贺龙总结部队几次作战失利的教训,按照中革军委关于《红军改造、训练,扩大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宣传》的决定,在部队中健全政治机关,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吸收进步士兵入党,加强士兵的军政训练,教育士兵严守革命纪律,部队面貌焕然一新。
1928年8月25日,红四军奉命转战石门一带,配合石门、临澧、常德、桃源等县的武装斗争,牵制敌14军对湘东红军的包围。9月5日,红四军主力从石门仙阳奔袭澧县王家场、大堰当一带的反动团防和税卡机关。9月7日返回石门渫阳。主力部队由一师师长贺锦斋率领驻扎新开寺,贺龙、黄鳌带军部少数警卫人员,驻在离新开寺八里之遥的刘家峪中共石门县委书记曾庆轩家。当晚,红四军军部遭到敌李云杰教导师和当地团防岳正楚、上官肇褒部2000多人袭击。8日清晨,黄鳌带领警卫人员和本地游击队担任阻击,掩护军部撤退,不幸被飞弹击中,英勇献身,年仅27岁。
黄鳌牺牲后,贺龙向中央作了报告,红四军上下更是悲痛万分,贺綿斋写诗悼念: “层层铁网逼周围,夜集深山湿透衣。为党为民何惧死,宝刀要向贼头挥”。临澧人民为永远纪念黄鳌,将“临澧县九里中学”更名为“临澧县黄鳌中学”。
来源:《临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第二篇
编辑:史小杰
一审:朱 菲
二审:涂曼妮
终审:万平生